起源
劃龍舟是屈原家鄉最大的群眾集會。鑼壹響,就唱起了《招魂歌》,還有《我》
隨著“惠哥”的號召,四鄉和八裏的人們聚集在西陵峽兩岸,用最古老、最隆重的劃龍舟的方式紀念屈原。
“種族交叉”
“種族”從何而來?南朝梁宗申在《荊楚舊事》中記載:“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羅日,有傷性命,遂令舟救之。”《隋書與地理》記載得更詳細:“屈原五月去汨羅,土人追他到洞庭,但湖大船小,得不到幫助,就唱‘如何過湖’?因鼓而戰,因歸而爭,因亭而競,代代相傳。那是壹場賽馬的大戲,它快速而和諧的歌聲瘋狂地響起,震撼著大地和水面。各郡皆自然,南郡尤甚。”可見隋代的賽龍舟已經演變成了“賽馬戲”,觀眾如雲。
龍舟
這是壹艘畫有龍或龍的形狀的船。賽龍舟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水上運動和娛樂項目,流傳了兩千多年,多在喜慶節日舉行。這是壹場集體劃船比賽。在古代,被稱為“真龍天子”的皇帝們在水路行走時,通常會乘坐龍舟。比如“天子以鳥舟龍船浮於沼”(《穆傳》),“登龍船為江都之幸”(《紀》)。皇帝乘坐的龍舟高大、寬敞、宏偉、豪華,亭臺樓閣高聳,金飾精雕細畫,氣象非凡。宋麗在南宋畫院畫的“龍舟”就是壹個例子。用於比賽的民間龍舟與皇家龍舟不可比,壹般做得窄窄的,方便比賽。
變化
用作賽船的龍舟的形狀隨著時代和不同地區而變化。據介紹,舊時西湖上的龍舟長約四五十尺,頭尾高,繪龍形。中間船艙上下兩層,船頭有壹個領頭的王子和壹個秋千,都裝扮成小孩子。王子站著不動,秋千上下擺動。旁邊是弓、弩、劍、戟等“十八般武藝”和各種旗幟。盡頭有壹面蜈蚣旗,中艙下甲板敲鑼打鼓,水兵在旁邊劃水。
蘇州龍舟
蘇州的龍舟分各種顏色,四角插旗,提倡雙手蹲在中間船艙,兩邊各有16名劃手。桿主的鉤立在船頭,稱為頭桿。在弓亭上,選了相貌好的孩子裝扮成太閣故事,稱他們為主角太子。船尾高高的系著彩繩,擅長劃水的孩子表演《狀元》《童子拜觀音》《指向旭日》《楊飛春眠》等節目。
兩湖龍船
當代用於比賽的龍舟比舊時代簡單多了。船只按顏色分為紅龍、綠龍、黃龍、白龍、黑龍。船體的裝飾,船上的傘和旗幟,劃手的服裝,甚至船槳,都要求顏色壹致。湖北、湖南等地的龍舟短則70尺,長則11尺,劃槳如遊龍。福建的龍舟,船頭雕龍頭,嘴巴可以開合,舌頭可以轉動。貴州的龍舟是由三只獨木舟組合而成。中間長壹點的叫“母船”,船上有鼓手。兩側的兩個船身略短,稱為“子船”。
溫州龍川
溫州每個鄉鎮都有龍舟,每個廟裏都有香官香神,專門劃龍舟。在端陽節期間,壹些地方會建造新的龍舟。在四月的第壹天,會敲鼓打開寺廟的大門,向官員和神獻祭,造船也將開始。壹般到五月初壹才開門,祭神後立即劃船,俗稱“上水”,龍舟返回時叫“接香”,結束時叫“散河”或“洗巷”,把龍舟翻過來,第二天再整,擡到廟裏保存。也是要祭祀官神的。相傳官香神是壹個喜歡和人玩的童神,所以說年輕人。
分,比喻香官。在龍舟競渡區,劃龍舟的人要交龍舟費,請客吃酒,放鞭炮,擺祭品歡迎,稱為“放香案”。(這些習俗都沒有了)龍弓各地都差不多。有的在船體上畫了龍林,活動的龍頭龍尾放在頭尾,造型較小。有的在船體上畫了幾條龍林,而且是無頭無尾的,但形狀較大。
每個鄉鎮的龍舟都有自己固定顏色的旗幟。如果壹個鄉鎮有幾艘龍舟,也要用旗幟來區分標誌。以溫州南郊南塘河的古老習俗為例。有的旗幟是藍色的,龍頭、龍尾、船身都是藍色的,稱為“青龍”。相傳四方中,只有東黑龍的七宅稱龍,所以綠色是正色。這條南塘河以沈城為主,所以沈城東唐寺的龍舟特別大,16個攤位,船上44人,取名大慶,算是龍母。其他龍船必須先出現在東唐寺前,寺管事會獎勵彩紅和大清,但龍不敢與他們競爭。其他小的叫青龍,其他黃色的叫黃龍。旗幟是白色的,船的顏色也是白色的,俗稱“白龍兒”。如果是紅旗,船身也染成紅色,稱為“紅霓嶺”等等。因為南方方言是紅色,是水龍,性情急躁,所以改了名字,表示忌諱。龍船裏沒有黑龍。都說烏龍兇,也有人說北方玄武是龜,爬的慢,拼不了命。所以溫州沒有黑龍船。
雙船賽,水乘浪飛,兩條龍爭冠。每個鄉鎮的河流都分了段,鬥龍互不幹擾。所以有大龍帝、小龍之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