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人在草木中的散文

人在草木中的散文

許多漢字,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韓立、魏體,到宋體,都發生了由繁到簡、由象形到會意的巨大變化;有的甚至脫胎換骨,純粹成為抽象符號,與原母文幾乎沒有聯系。然而,歷經千年滄桑,古老的漢字“茶”依然保持著它的原形,不變。始終是“草”、“人”、“木”的縱向組合,讓我們直觀地理解了漢字“茶”的本質內涵是人在草木之中。

“茶”這個漢字是古代先賢們在深刻理解了茶這種特殊植物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後精心創造的。因為先賢們希望後來真正懂茶的人,能夠準確理解文字的深刻含義。因為這個漢字揭示了“茶”的本質特征,以及“茶”與“人”之間只有文字才能理解的特殊關系,所以未來的人們不需要畫蛇添足,改頭換面,而是壹直保持著原來的樣子。

茶是國飲。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什麽東西能像茶壹樣跨越國界和種族壁壘,獲得世人的青睞。兩千多年前,絲綢之路上的駝隊先把綠茶送到了西方世界。與絲綢之路相連的茶馬古道,也將茶葉帶到了廣闊草原世界的屋脊。更早的時候,在浩瀚的鐘南山,第壹片茶葉由神農采摘,然後由老子的師傅關印子奉茶給客人;在開放的唐朝,上流社會流行用茶杯打發閑暇時光。後來,它像壹只熱愛自由的鳥,從皇宮的方籠子裏飛到了人民的廣大農村,這使它回到了農村,找到了生命的源泉,找到了生活的本來味道。

在中國,柴米油鹽醬醋茶已經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元素,居家必備。不管在城市還是農村,哪怕是在貧困家庭,待客都是先倒壹杯茶,不管茶有多便宜多俗,那都是必須付出的壹杯人情,壹杯主人待客的心意,壹杯溫馨的家庭風味。14億中國人中,不喝酒不抽煙的人很多,不喝茶的人很少。特別是在廣大農村,民間男女都有喝茶的習慣;有些“癮君子”喜歡喝茶,甚至到了寧願三天不吃飯,也不願壹天不喝茶的程度。可見茶在我們的社交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中國的茶文化有著四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詩、茶對聯、茶書、茶畫、茶學、茶故事、茶具、茶藝等等。實際情況遠非如此。茶文化已經滲透到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和角落,無所不在,無處不在。“茶”這種普通的植物,在很大程度上被人格化、哲學化、禪宗化、玄學化,甚至被神化、不朽化,被人為異化到了失去本來面目、本來功能和本質特征的地步。

茶是奇妙的,像二十八歲花季的少女壹樣奇妙。人人都愛,人人誇。但是,無論是飲牛騾,還是烹煮精品,終究是用來飲用的,就像與之捆綁的柴米油鹽醬醋壹樣普通,是我們現實生活的壹種需求。與食物、空氣、陽光、水相比,它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壹些點綴、壹個插曲、壹種虛榮、壹種奢侈品;與我們人類的存在無關。它排在柴米油鹽醬醋之後,足以說明它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地位。

但是,人類是地球上的高級動物。除了吃飯穿衣,在維持、保證、滿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後,他們還會有精神追求、精神寄托、精神依戀。因此,“茶”這種特殊的植物,在與人的精神、情感發生特殊關系的時候,就有了特殊的地位,成為了人們精神追求、精神寄托、精神依戀的壹種依附。是人賦予了茶鮮活的生命,不朽的靈魂,神秘的哲學思考,高貴的情懷,優雅的氣質,美好的道德,美好的性格,以及像情侶壹樣永不言敗的無盡的愛戀和執著的情感。

由此,我們對發明和創造了漢字“茶”的古代聖人產生了敬佩、崇敬和敬仰。“人在草木之間”是指人在天地之間,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茶的關系,說壹千句,歸結到最本質的壹點,那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茶的高貴在於它的純天然,無汙染;茶葉具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典型特征。任何不同於茶的氣味,只要靠近它,就會串味,就會改變它原有的氣質,使它不再是茶。它天生純天然,壹點也不會被汙染。所以,人類愛茶的追求,其實就是回歸自然,回歸純天然無汙染的自然,享受日月精華,天地之賜;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舒適和滿足,把人自己看成是植物與樹木之間的壹員,是世間萬物的壹部分,是滄海壹粟,是林中壹樹,是山中壹石,是世間壹物。

奇怪的是,世間萬物都有其對應的東西,茶和酒是壹對對應的東西。茶是安靜的,酒是躁動的;茶是淡的,酒是濃的;茶是閨閣處女;葡萄酒在山野是壹種粗酒;茶助禪定,酒壯豪氣;茶是平和的,酒是激蕩情懷的。壹個人只有在神清氣爽,心平氣和,朋友滿滿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茶的味道。因為茶要靜,酒要活。茶是壹種東西,它的表現帶領我們進入了壹個沈思人生的世界。壹個人如果平日裏安靜平和,與世無爭,輕聲細語,面帶微笑,就可以說是有了“吃茶的心情”。夕陽西下,晚風徐來,捧茶在手。茶雖濃,有野香,水雖不好,卻是山泉。飯到最後,眼前的壹切雜念、紛亂、喧嘩、吵鬧都會被遺忘。在回歸森林的烏鴉聲中,會生出“天涼好秋”的快感。茶是壹種讓人純凈、平靜、安詳、開悟的東西。

茶是壹個等待被欣賞,被評價,被接受的女人,就像空谷中的蘭花,等待明月的相會。紅袖期待著遇到她的知音,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就像林和靖在梅花下與鶴同眠的夢,陶淵明在朦朧的山影下悠閑地采菊,或者周茂樹在船上獨眠,希望潛入水中,這樣的靈魂是值得遇見的,認識並喜歡茶的靈魂。

1500多年前,長安城南,壹個落魄的書生在春天的原野上遊蕩。在跳舞的桃林深處,他敲了壹家柴門,要了壹杯茶。小屋裏住著壹個年輕的女人。她遞給他壹杯茶。第二年,秀才又來到柴門,小屋裏的女人卻不見了。讀書人如果內心失落,很難釋懷。他在墻上寫了壹首詩:“去年的今天,在這扇門裏,桃花相映。人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在春風微笑。”在這個感人的故事裏,茶是美麗的天使,是上帝派來的媒人。

雖然每個人壹生中可以喝很多杯茶,但每壹杯都不壹樣。不知道這位叫崔虎的書生是不是又遇到了桃樹下給他遞茶的女子,和她繼續昨天的故事。如果那輩子我沒有再遇見她,也許下輩子我會在桃林用壹杯茶遇見她。無論傳說有多少個版本,也無論故事如何發生在桃花盛開的季節,筆者都相信,少婦遞給翠湖的那杯茶,壹定是秋茶。當時交通不便,遠在江南或近在鐘南山的清明春茶,早春還沒有到達長安以南。而且,也只有村姑和像村姑壹樣的秋茶,才能如此打動翠湖的心,寫下那首家喻戶曉、至今仍讓我們潸然淚下的絕美詩篇。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禪茶”相當流行,這也使得茶文化更加流行。媒體上關於“茶禪”或“禪茶”的報道壹波接壹波,各地紛紛成立民間“禪茶會”或“茶禪會”,紛紛舉辦“禪茶大會”,國際大。因為這波“禪茶”熱,進壹步推動了吃茶的普及,促進了學禪活動的風起雲湧。茶禪結合,對社會和諧,對茶產業發展,無疑是好事。

可以說,茶道是禪的體現,是壹種新的禪修方式。只有將學、禪、茶三位壹體緊密結合,才能完成由心入禪、由心入茶的修行,通過茶的世界達到禪的境界,進而從禪的境界達到更高的茶的境界。茶文化由三個層次組成,即滿足生活需要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層次,滿足生活需要的“棋書畫詩酒茶”層次。如果說滿足生存需要的茶是物質的,滿足生活需要的茶是文化的,那麽滿足生活需要的茶就是精神的。禪宗茶文化的發展,就是探索人與茶的關系,提煉飲茶精神,勾勒茶文化,為更多的人找到最適合喝茶的理由,從而帶動茶產品的消費,促進茶產業的發展,提升茶產業的附加值。同時,以茶為媒介,通過茶作為國飲的普及和禪茶的融合,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普世價值。

如果禪入茶,茶有禪,就會增加文化含量和精神屬性,茶就會有質的飛躍;茶入禪,禪有茶,它增加了生活的情趣,豐富了生活的內涵,禪更實用。“禪”入茶,讓不懂禪的人在飲茶後感受禪的奧妙,對禪有更深的理解;“茶”入禪,讓喝茶的禪者體會到茶的深度,體會到禪修不如“吃茶”,也能看清自己的內心。但是,茶不是茶,禪不是禪;茶還是茶,禪還是禪。兩者只能結合,不能混淆。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茶道,還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人文等綜合因素和諸多內容,包括世界的諸多方面。對茶的認識和態度也深深地烙上了人們的生活追求、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人們在喝茶這壹最大眾化、日常化、平常化的習慣上的行為,分為“雅俗”。說到具體內容,喝茶的人是分等級的。所謂“高雅人士”的先生們,絕不會喝街邊小攤上的大碗茶;而所謂“俗民”的苦力是不會去茶店喝功夫茶的。“品茶”和“喝”就像楚漢之隔,把喝茶的人分成了兩大陣營。“品茶”是對君子的恭維,“喝牛”是對苦力的蔑視。這是中國茶文化中的糟粕,壹定要剔除。

從古至今,茶、詩、禪、禮儀、音樂、美女、經貿、風俗、交流等等,結下了不解之緣;尤其是在詩人心中,它和酒有著同等的地位。例如,梅把春茶比作黃金。他在《答建州神屯田新茶》詩中說:“春茶碾白膏,夜烘紫餅。價格和黃金壹樣,包裝幹凈整潔。碾成玉塵,遠至蘆荻井。同壹個醉鬼喝壹口,想起君子來引。”詩人對茶的贊美是豐富多彩的,極其豐富的。詩人們用春風的筆蘸取明亮的茶露,他們唱出的每壹個音符都是發自內心的美好感受,是對這種奇特飲品的真摯熱愛。

無論是陸羽的《茶經》,還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描寫飲茶的詩詞,抑或是許多關於茶與人的論述、解釋和故事,都是對“人在草木中”的生動故事詮釋,都是從漢字“茶”的內涵衍生出來的諸多延伸。茶文化或者說茶道,無非是壹種方式,壹種默契,壹種人在自然時的定位。不能靠“外力”參禪悟道,苦練內功,提升自我;所以茶的作用不可能神奇到讓我們長生不老。當我們把固有的人性與茶的本質特征有機結合起來,我們就如茶壹樣簡單,如茶壹樣平凡,如茶壹樣美好。“茶”是壹種自然的東西,壹種本身的東西。從我們的先賢把它命名為“茶”的那壹刻起,它就已經被充分理解了,我們的後代千百年來壹直孜孜不倦地談論著它。我們指著壹個圓,反復告訴世人,這是壹個圓。我們把自己包裹在這個圈子裏,自言自語,自以為是,以為發現了茶道中蘊含的道理,解釋了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的真諦。真的很丟人,包括寫這篇文章的我。

“人在植物之中”。壹個“茶”字,寓意深刻,含義精準,能夠歷久彌新,就像美妙的茶本身壹樣,需要我們永遠用心去品味,反復咀嚼,深刻領悟。

  • 上一篇:五大財神高清圖片,八大財神是誰?
  • 下一篇:什麽是PVC?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