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不同歷史階段的人地關系思想有什麽特點?

不同歷史階段的人地關系思想有什麽特點?

土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1,崇拜自然——狩獵文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恐懼和依賴;

2.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3.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完全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尋求人地和諧--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

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2.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1)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開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促進更新。

(2)不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利用”——節約和綜合利用,尋找新的替代品。

3.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片面追求經濟增長。

(1)人力資源在生產生活活動中的消耗率超過其再生率;

(2)人類排放到環境中的廢物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

4.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更嚴重,因為:

(1)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

(2)經濟技術水平低,環境保護能力不足;

(3)發達國家將重汙染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三、主要環境問題——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1,環境汙染:

(1)空氣汙染:全球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汙染源:工業生產、家庭生活、交通運輸。

(1)全球變暖

主要的溫室氣體是CO2、CH4、N2O和O3。

火山灰和植樹造林可以減弱氣候變暖的趨勢。

危險:

沿海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沒,耕地減少,風暴潮和鹽堿化加劇。

中緯度地區——蒸發量增加,耕地和草地退化,沙漠化擴大,農業種植面積減少。

(2)酸雨(霧、雪)-“死在空氣中”:pH值小於5.6的大氣降水。

危害:對水、土壤、生物和建築物的影響。

③臭氧層破壞。

(2)水汙染:工業廢水;農業汙水(來自農藥和化肥);生活汙水(各種洗滌水,包括氮磷)。

(3)土壤汙染。

(4)固體廢物汙染:工業廢物、農業廢物、建築廢物和城市固體廢物。

危害:空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影響健康、傳播疾病。

處理:分類回收,綜合利用;填埋;堆肥(發酵、高溫滅菌);焚燒(發電)等。

2.生態破壞:生態平衡的破壞——生物物種的減少、森林和草原的破壞、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種類急劇減少:

現狀: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的速度越來越快。熱帶雨林發生大規模滅絕。

生物學的作用:

(1)經濟方面——提供食物、木材、工業原料等。對於人類來說。

(2)生態方面——促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形成生命支持系統。

原因:森林砍伐、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外星人入侵也會導致物種滅絕。

危害:生物多樣性被破壞,食物鏈斷裂,生態平衡失調。

(2)破壞森林資源——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森林面積減少的原因:伐木、開荒、采礦、拾柴、放牧、空氣汙染。

(3)濕地減量化——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1)濕地的作用:

經濟功能-提供食物、水、航運、養殖、旅遊、灌溉等。;

生態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濕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機物,不參與大氣CO2的循環,成為碳庫,可以緩解“溫室效應”)

②濕地減少的原因:

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淤積;引水灌溉導致入湖(沼澤)水量減少;

圍海造田減少了湖泊和海灘的面積;水體富營養化削弱甚至喪失濕地功能。

⑷土地荒漠化:

①荒漠化的表現:耕地、林地、草地、濕地萎縮導致的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②主要分布區:幹旱、半幹旱、半濕潤地區。

合理利用水資源:改進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

河流上中下遊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既要考慮上中遊的發展,又要考慮下遊的生態保護。

(5)土壤次生鹽漬化:

①分布(中國):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綠洲(有水灌溉的沙漠地區)。

②次生鹽漬化的原因:

人為方面:耕作技術落後,灌溉不合理(漫灌);

自然方面:氣候幹燥,蒸發強烈,表面容易積鹽。

第三,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

(2)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可持續發展應遵循的原則:

公平原則:代際公平、人與動物公平、不同國家和地區公平。

②可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同性原則:地球是壹個整體,區域性的環境問題往往會演變成全球性的問題。區域決定和行動應有助於實現全球協調。

(4)清潔生產:傳統的產品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只註重末端處理。清潔生產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和廢物處理的全過程評價產品對環境的影響。

  • 上一篇:為什麽中國是不死文明
  • 下一篇:2022-01-12管理原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