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全球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主要依賴於城市向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成功轉型。中國城市化的進度和規模是世界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沒有跡象表明這壹進程會放緩。”聯合國副秘書長莫裏斯·斯特朗指出。
著名城市問題專家、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鐵震斷言,“21世紀,壹個不適合現代人生存的城市將被淘汰,壹個壓抑人的創造力和發展的城市將走向衰落。”他指出,“城市應該選擇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贏戰略。”
1保護環境不會阻礙發展。
當前,工業化和城市化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全國實現小康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然而,目前中國的城市化和城市發展也面臨著重大問題——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挑戰。
朱鐵震教授指出,發展與環境密不可分。自工業革命以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壹直存在著尖銳的矛盾。由於發展模式選擇不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進壹步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環境汙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通常占GDP的5%左右。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高效利用能源和資源,保護、修復和改善生態環境,是城市的壹項緊迫任務。朱鐵震認為,壹個現代化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經濟社會發展能否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是否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和人文環境。城市環境是壹種稀缺資源,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類的文明和進步需要城市的發展,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良好的環境。兩者是對立的,應該相互統壹。因此,城市必須選擇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雙贏的發展戰略。
專家指出,保護環境不會阻礙發展,還可以找到壹些經濟增長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促進環境的發展。
2科學技術是壹種可持續的積極力量。
“為了積極和可持續的發展,科學和技術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中國的科技發明史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突出的,所以中國應該能夠準備並且有智慧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做好改變。”幾位國際環境專家在闡述如何應對環境問題時,用大量事實證實並強調了科學技術的積極力量。
比如美國洛杉磯中心區聖莫尼卡,已經有壹半的車輛改用天然氣,也使用了其他環保能源;建造了第壹座太陽能摩天輪;現在我們正在與南加州的其他五個城市合作,推廣通過電解水獲得氫燃料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壹些新建和改建的公共和私人住宅使用天然氣和氫氣成為綠色建築。私人住宅使用太陽能可以減少2/3的能源消耗,減少汙染排放;在操場和其他地方安裝了雨水收集和循環系統,收集雨水用於沖洗廁所。如果這些設施都建起來,整個城市就不用花40億美元治理雨水汙染了。在北京,3000輛公交車已經使用天然氣來減少環境汙染。最近,科學技術的壹個進步是在水過濾過程中使用膜技術,這可以使水循環更有效和經濟。
可以說,科學技術是建設可持續人居環境的積極力量。
3改善人居環境,公共服務是亮點。
建設城市人居環境的基本要求是什麽?對於這個問題,朱鐵震給出了以下回答。
城市人居環境的建設,首先要以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為尺度,最大限度地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
第二,安全應該是生活環境的壹個突出因素。現代城市要把安全放在重要位置,比如防洪、防震、防火、防交通事故、防突發事件等。,這些都是理想生活環境不可或缺的。都市人在享受現代化帶來的文明的同時,也要謹慎防禦自然報復和人為破壞帶來的惡果。美國新奧爾良最近的颶風是自然報復,英國最近的地鐵爆炸是人為破壞。這些都是需要註意的安全問題。
第三,以文化為基石建設城市人居環境。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城市的本質是文化,文化也是人類的生活方式。城市生活環境的壹個不可忽視的要求就是文化。
第四,以便捷的公共服務改善人居環境。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條件是公共服務,包括便利的商業網點、健全的醫療衛生機構、穩定的供電、給排水系統、良好的電信服務、優質的物業管理、較為完善的學校教育設施和豐富的公共設施,如停車場、文化亭等。
科學規劃是改善人居環境的主導因素。
許多專家把規劃放在如何建設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位置。
朱鐵震認為,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是城市發展的永恒追求,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首要問題是科學規劃,尤其是城市的總體規劃。規劃的核心是做好城市的總體布局,合理分配和組合城市中的各種物質要素,作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基礎。城市布局的發展趨勢是:從分散到集中;然後從集中到分散。現代城市呈現出分散化和郊區化的趨勢。新城的建設多與老城區分離,大城市的新區主要由分布在主城周圍的衛星城容納;城市中心功能多元化,由單中心向多中心轉變,空間結構由向心結構向離心結構轉變。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楊慎指出,城市的高層建築、高建築密度、高人口密度會對我們城市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城市建低密度建築,適當留有發展空間,才是最大的節約。目前看似合理的事情,最終會證明我們是錯的。他還強調,在居民區,壹定要註意不要建高樓,要以人為本。高層建築建成後,遮陽、擋風、視線都會侵害居民的居住權。不要建太多高樓,要防止相互屏蔽的現象。在中國建高樓可能會節約土地,但是建太多高樓會給中國未來帶來很大的負擔。
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王德輝說,他參加過很多城市總體規劃的論證,看過很多文件。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確實對城市建設和人居環境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但並不適應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他說,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審查過程中,我們發現,以往的城市和社區發展總體規劃大多缺乏以生態系統的方式進行指導,整個城市和周邊地區沒有作為壹個大的生態系統進行規劃和建設。王德輝指出,在科學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以優化生態系統為導向,及時修訂社區住宅建設規劃非常重要。
5改善人居環境必須靠社區建設。
城市社區是小城市社會,是大城市社會的基礎,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間和載體。正如朱鐵震指出的,“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必須實施社區生態文明建設。”
他進壹步指出,生態文明社區包括綠地系統、水資源系統、廢棄物自理系統、清潔能源系統、道路交通系統、文化活動系統和社區服務系統。社區建設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轉型過程中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能夠有效促進城市人的全面發展,增進城市群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沒有文明的社區,就沒有良好的城市生活環境。
朱鐵震強調,社區建設和環境建設要避免過多不必要的鋪張浪費,更多地關註與人們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細節,如貼近百姓的建築細節、無障礙設計、體貼的公共設施、小尺度的綠色公共空間、精致舒適的步行環境等。還必須加強對社區中弱勢群體(老年人、殘疾人、失業者等)的支持。)並反映平等公正的城市生活。我們在深圳桃源居社區看到,他們註重居住、就業、文化、商業、娛樂、公共服務等各方面的融合,在社區制度創新、建設生態文明社區等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6 .不應低估非政府組織
從國外改善人居環境的實踐來看,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非政府組織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洛杉磯市長代表、樹人組織創始人兼負責人安迪·利普基斯(Andy Lipkis)表示,樹人組織35年來壹直在培訓市民和學生如何讓社區變得更綠。在1984運動會期間,我們組織了世界上最大的民俗活動,種植了1萬棵樹。我們在美國舉行的最大的活動是把65,438+000套房子變成圓形房子,我們還組織了壹些教育項目。他說,其實在美國政府並不是壹個很好的教育者,非政府組織在教育民眾方面做得更好。我們還與其他非政府組織合作,如海灣復興組織,該組織在洛杉磯有大約65,438+000個非政府組織。
事實上,這個論壇是中外非政府組織攜手合作的壹次盛會。本次論壇由聯合國國際交流、合作與協調委員會(CCC/UN)、國際建築師社會責任協會(ADPSR)、全球生態恢復與發展基金會(GERDF)、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和中國城市建設與發展展覽會(CCDE)***組委會共同主辦,主題為可持續人類社區。這是中國非政府組織在創建可持續人類社區領域逐步走上前臺的新起點,也將是推動中國城市建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生活環境的良好開端。
當然,無論是構建良好的生活環境,還是其他領域,我國非政府組織的作用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王德輝指出,要充分發揮國內非政府組織在建設美好人居環境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