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讓年輕大學生寫遺囑,
不要以為這樣不尋常的情節只會出現在電影和小說裏。
湖北文華學院的壹位輔導員將這壹幕“搬”進了現實。
她讓110的新生每人寫壹份遺囑和墓誌銘。
這樣才能反思人生,有效規劃大學生活。
在我國,人們通常對死亡諱莫如深。
年紀輕輕立下遺囑,寫下墓誌銘,很容易被人視為荒唐。
文華學院這種獨特的教育方式壹經曝光,立刻引起了熱議。
這種教育雖然獨特有效,但還是引起了很多批評和指責。
中國的傳統文化避免談論死亡,因為不談死亡是最好的心理防線。
02
掃墓是清明節必去的地方。
但是,家裏的孩子往往不懂其中的含義。
有些孩子經常會問:“人為什麽會死?”“人死後去了哪裏?”
面對這樣的問題,許多父母往往只是說:
“他只是睡著了”,或者“他去了天堂”等等。
白說:“中國的人談死亡,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被教育過死亡。”
03
曾經看到過這樣壹個故事。
25歲的女孩小賈壹年前失去了奶奶。
到現在,每當我看到病床,肖佳就會放聲大哭。
壹年前,患有晚期胃癌的奶奶住進了Xi安腫瘤醫院接受治療。
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工作的肖佳回來了。
奶奶拉著肖佳的手說她想回老家。
但肖佳擔心奶奶的身體經不起顛簸的道路;
奶奶想吃鹹菜,但肖佳和父母堅持讓奶奶吃醫生開的營養品;
奶奶不想再做化療,肖佳哄著她“再做壹次就好了”。
我奶奶去世的時候,意識不太清楚。那壹刻,蕭突然明白了。
在奶奶還能和她好好相處的時間裏,
她和她的父母“只做了他們想做的事,根本不關心奶奶想要什麽。”
生者必須學會面對死亡,
中國的傳統文化避免談論死亡,
這也使得國內教育缺乏“死亡教育”這壹課。
死亡教育包括壹門關於完整生命的課程。
關系到壹個人如何認識死亡,臨終時如何面對死亡。
也關系到我們如何看待親人的離去,如何處理自己的悲傷。"
04
實際上,歐美的死亡教育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
《相約星期二》的主角是社會學教授莫裏施瓦茨。
他年事已高,身患絕癥,接受了壹家電視臺的“夜線”節目采訪。
十六年前被他的壹個學生發現,
今天的作家兼記者米奇·阿爾博偶爾會看到,
學生們趕去看望他們垂死的老師。
老師宣布他將在周二給學生上壹周的最後壹節課。
沒有學生會拒絕這樣的課程。
於是,每周二,學生坐飛機飛700英裏,趕到病床上上課。
這門課已經教了十四周了。
從第壹個星期二開始——談論世界,
在第二個星期二——談談自憐。
……
第九個星期二-談論愛情的永恒
……
第十三個星期二——說到完美的壹天,
最後壹個是葬禮。
老師去世後,學生整理講稿,投稿發表。
標題是《相約星期二》。
這本書在美國引起了轟動。
連續44周登上美國圖書暢銷榜。
“如果我們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如此冷靜,我們就能應對人生中最困難的事情了。”
“人生最難的事情是什麽?”米奇問。
"與生活和平相處"冷靜而有力的結論。
默裏在設想自己的墓地時,希望學生們有空的時候可以去墓地看看。如果妳有任何問題,請隨時提問。
學生說,我去,但是我聽不到。
默裏笑著說,到時候妳說,我聽。
在山坡上,池塘邊,壹個美麗的墓地,
碑文寫著“終身教師”
上課時,老師閉著眼睛靜靜地躺著。
學生來的時候,老師已經跟他們說了:妳們講,我聽。
“說說妳遇到的所有麻煩的問題。我已經給過暗示了。答案由妳自己去尋找。這是作業。”
境界讓死亡充滿魅力。
死亡讓生命變得純凈。
現在,默裏已經被埋在地下,
但是留下了這個班級,
而且越來越大,壹直延伸到這裏。
他只是壹個普通的老師,
但他真誠地向世人展示了人類生命的價值。
這是毫無疑問的。
正如亨利·亞當斯所說:“教師追求永恒;他的影響永遠不會結束。”
是啊!默裏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和崇高的生命將永存!
05
從最初的繪本到現在的校園教育,死亡教育在歐美國家已經相當成熟。
蒙大拿州的兒童心理學家Asmo老師選擇了文學閱讀課。
給孩子們讀兒童文學《海盜伯裏斯》。
這個故事是關於壹個叫伯裏斯的海盜。
他和他的海盜同伴強壯、貪婪、大膽。
突然有壹天,他們的壹只鸚鵡死了。
伯裏斯和所有的海盜都哭了。
正如莫問所說:“同學們,
人們總是認為海盜殘忍無情,
但是為什麽這個故事,
卻以海盜同情鳥的死而告終?"
然後Asmo和學生們討論了盜版和死亡的聯系,生命的脆弱和珍貴等。原本冰冷的死亡話題,漸漸變得溫情滿滿。
孩子們對死亡表現出理解和同情。
Asmo認為,
兒童文學作品《海盜伯裏斯》,
能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給孩子解釋“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和“生命對任何人都很重要”的概念。
據Asmo先生說,
死亡教育不應局限於某壹本教科書,
如何運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面對死亡才是成功的。
06
在我們國家的兒童教育中,
他們也傾向於回避“死亡”這個話題。
然而,廣州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們卻提前為自己“策劃”了壹場葬禮。
近日,在華師大附中的“歐洲文化之旅”選修課中,
老師給學生留了壹個作業題目:
想象壹下,如果有壹天妳死了,
在妳的葬禮上,
妳的家人或朋友會如何記得妳?
學生交的作業讓老師感到驚訝。
萬曉陽的作文是這樣寫的:
每個人都在我的葬禮上春遊,
像派對壹樣放松,我還活著,
每個人都慶祝我加入自然循環,
每個人都在談論我的精彩人生。
討論結束後,
也許有人會感嘆:“真希望他還活著。”
我就滿足了。
葬禮之後,
他們會在我的墳前放壹塊刻有腳印和心形的石碑。
石碑上寫著:“腳步和心靈是我衡量世界的尺子。”
彭輝的作文是這樣寫的:
——我的親人先是悄悄經過我的墓碑,
雙手摸索著平板電腦上微笑的人像,
當他們認為我已經實現了我的夢想,
他們的眼淚會停止,幸福的生活會。
.....他們對我真正的哀悼,
當我失意的時候,我回想起我給過的溫暖。
07
在國內,北師大也從2012開始開設“生死課”。
演講者是心理學家陸曉婭。
“起初,我並不太註意學生們在報告中寫了什麽。
但當他們告訴我,‘魯老師,上完這堂課,我又拿起畫筆開始畫了’;
或者“我報了壹個架子鼓班”,
我知道那是他們真的從“生死課”中有所收獲。"
還有壹個學生,學了壹個別人很佩服的專業。
但是我感覺不到她的熱情,
《生死課》後,我開始烤面包。
烤得很好看,教了很多人。
她突然變得“熱情”起來,
我找到了壹種參與這個世界並在其中感受到價值的方式。
中國是忌諱談死亡的,但其實“生死課”會激起壹些對死亡的焦慮。
中度焦慮在心理上是積極的。
死亡教育的起點將探討從個體到人類的各種挑戰。
包括如何尋求自己人生的意義。
這種思考和探索會激發他找到自己的熱情。
心理學家歐文·阿倫曾經說過,“沒有完整活過的人,最怕死亡”。
從這個意義上說,死亡和生命是聯系在壹起的。
只有了解死亡,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