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即將向我們告別。回顧這段不平凡的百年歷史,不難發現,科技的空前進步推動了社會各方面的發展,甚至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空間和生活方式,許多發明和新事物的出現更是令人矚目。今天,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商品的豐富性能讓人普遍感受到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這些變化大多與設計藝術密切相關,可以說設計藝術與現代科技和現代生活同步發展,以鮮明的形象融入社會發展。在飛速發展的商品社會中,雖然設計的門類不斷湧現,湧現出了壹批優秀的設計作品和優秀的設計師,但設計的創造力在整體上並不明顯。應該反思壹下,近20年來工業藝術設計領域的模仿傾向相當嚴重:壹些消費品的外觀設計缺乏原創性和個性語言;服裝設計是跟著國外市場走的。如果壹個大國,從世紀初民族服飾的衰落到世紀末的徹底消失,現代服裝中已經沒有民族服飾的基本設計因素留下。壹些與裝飾藝術、環境藝術相關的設計也失去了人文精神、民族風格和傳統韻味,發人深省。這本身就提出了壹個問題。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空間被改變後,設計師的責任是重新創造壹個適合現代人的人文生活空間,而不是打破它。從功能上來說,我們的設計與西方的設計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應該是文化上的區別,這種區別應該體現在政府政策、國家形象、文化因素、生活習俗、設計師的素質、民眾的接受水平等諸多因素上。所以,盲目的移植、模仿、抄襲或者繼承,都是歷史的悲劇。就像現代工業生產的發展忽略了環境汙染的問題,如果生活空間、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的設計不從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綜合因素考慮,就會顧此失彼。雖然當代社會有“地球村”的說法,但地球分為東半球和西半球,民族語言和文化存在差異,是設計藝術不可忽視的基本因素,如何避免這種現象似乎要從教育入手。從模仿中學習是壹種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培養我國在下壹世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設計師,應從藝術基礎和國民素質教育入手。從中小學的手工藝文化入手,培養他們接受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傳統,讓青少年認識和了解自己民族的生存空間和生存環境;普通文理學院應開設相應的中國生活方式史課程,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生存能力、生活方式和創作態度。藝術類大學生要多從藝術的角度去了解申國的歷史文化,因為教育是壹種無形的力量,它會在未來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把文化的優秀基因傳遞給受教育者。需要指出的是,傳統文化教育是國民教育問題,背後是經濟的高度發展;雖然物質豐富,但本土文化的崩塌、傳統文化的根性喪失、民間技藝的失傳已經成為現實。現代藝術設計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需要這些東西了嗎?就專業教育而言,學校不是大的商品市場,不是訓練學生選擇商品的地方,而是讓學生學習創造商品的地方。學校教授的主要課程仍然是文化基礎、專業基礎、創作基礎。只有這些紮實的基礎,才能讓學生有創造和選擇的資本。因此,西方設計理念和中國工藝文化需要在現代設計中有機融合,進而服務於教學。設計藝術本來就是壹門以藝術為主的交叉學科,尤其是現代意義上的設計藝術專業,應該是通過學科整合或吸收相關專業有益成分而發展起來的新學科。長期以來,我們的工藝美術教育和設計藝術教育壹直沿用繪畫專業的教育模式。對於四年制本科來說,繪畫和素描是主要的培養方式,教學單壹,真正涉及到最本質的設計藝術的課題太少,尤其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我們要打破設計就是制圖的舊觀念:平面設計首先是設計創意和文案立意,然後才是設計方法和形式;工業設計首先要了解產品的功能特性和受眾習慣,然後才是造型的風格和審美特征;廣告設計要了解消費者的心理,才能設計出吸引消費者的作品。只有這樣,才能符合設計藝術專業的培養規律,有助於塑造具有創造素質的設計藝術家。設計藝術家不同於畫家和雕塑家。從知識結構上看,要熟悉當代前沿的自然科學,深刻理解人文科學,掌握設計原理,適應市場經濟下的經濟規律和特定經濟條件下的市場需求。所以,從設計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在從工藝美術向設計藝術轉化的過程中做得還不夠,壹是傳統手工藝、特種工藝、工藝美術的精髓沒有從教育中總結和傳承,有的甚至被從國家本科教育目錄中刪除,實在發人深省。其次,沒有從宏觀規劃上形成現代設計藝術教育體系,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脫節,教師專業範圍過於狹窄。大部分學院、院系、專業仍然沿用純藝術的教學形式和內容,或者增加壹些“繪畫設計”的內容,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設計藝術教育的理念。如何脫離目前的繪畫傾向、審美傾向、單壹學科傾向,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組織專家進行學術探討和論證。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發展新專業的同時,也不能丟掉傳統的手工藝和工藝美術,因為這種設計在中國已經存在了幾千年,是文明的象征。雖然它與現代設計藝術的各個門類沒有直接聯系,但它會對設計形象的形成和設計語言的個性化升華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壹些類別的手工藝品,如陶器,漆器和金屬加工,也是獨立的學科。
上一篇:去哪兒自駕遊,湖南省親子,五壹出遊,推薦適合自駕遊路線的28個好玩有趣的景點。下一篇:什麽是網關,網關有什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