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的歷史悠久,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4200多年前的夏禹時代已見使用,戰國時期更加發達。在漢代,漆器被作為日用器具,日漸普遍。唐代的漆器實物制作也有明顯的發展。宋、元、明朝之後,漆器的制作有20多種。
漆器是古代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的物品;由於漆有耐酸、耐堿、耐熱、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們利用。我國為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國家,《韓非子.十過》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原始社會晚期遺址中發現了漆制實物。在古代種植漆樹相當普遍,戰國大哲學家莊子就曾擔任過管理漆園的官職。早期漆器壹般在簡單木、竹胎上髹塗,既可防腐,也可用於裝飾。隨著漆工藝的發展,逐步出現在各種器物上彩繪、描金、戧金、填漆等,或在器胎上髹漆至壹定厚度,再在上面雕刻圖案的作法,還有的在漆器上鑲嵌金、銀、銅、螺鈿、玉牙及寶石,以組成華麗的花紋,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唐代的金銀平脫,宋代的壹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寶嵌,清代的脫胎漆器等,都是各代有代表性的特色名品。
中國漆器工藝是古老華夏文化寶庫中壹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所謂漆器,就是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和美術品。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彩,光彩照人。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漆器的制作工藝相當復雜,首先須制作胎體。胎為木制,偶爾也用陶瓷、銅或其它材料,也有用固化的漆直接刻制而不用胎。胎體完成,漆器藝人運用多種技法對表面進行裝飾。漆器的主要特點是可以拋光到可與瓷器媲美。漆層在潮濕條件下幹燥,固化後非常堅硬,有耐酸、耐堿、耐磨的特性。像陶瓷、絲綢壹樣,中國漆器是民族文化的瑰寶。
到了明清兩代,中國漆器發展到了全盛時期。漆工藝與建築、家具、陳設相結合,並由實用轉向陳設裝飾領域,進入了以斑斕、復飾、填嵌、紋間等技法為基本工藝的千變萬化的新時代。明代雕漆,初以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西塘張成、楊茂為榜樣,由張成的兒子張德剛與包亮主持內廷果園廠官辦漆作的生產。成化、弘治年間內廷雕漆,器胎變薄,花紋疏朗,標誌西塘派雕漆已進入尾聲。雲南大理為另壹雕漆產地,名漆工現僅知王松壹人。至嘉靖年間,雲南雕漆始進入內廷,取代西塘派,使內廷雕漆為之壹變。其特點為刀不藏鋒、棱不磨熟。明末清初雕漆藝術壹度失傳,至乾隆四年由雕竹名匠封歧刻樣,蘇州織造漆作仿制成功,宮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蘇州制做。揚州雕漆有螺鈿、百寶嵌等品種,所制漆器花紋纖細且五彩繽紛。名工有王國琛、盧映之、夏漆工等,後者尤善制仿古剔紅漆器。蘇、揚兩地漆作毀於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之戰中。福州漆器以脫胎見長,色澤華美,器體輕巧,系由名工沈詔安用傳統夾□法所創。
現代漆器工藝主要分布於北京、江蘇、揚州、上海、重慶、福建、山西平遙、貴州大方、甘肅天水、江西宜春、陜西鳳翔等地。其中,北京雕漆是在木胎或銅胎上髹飾數十層甚至上百層,再進行浮雕,色彩以朱紅為主,風格富麗華貴。江蘇揚州漆器以鑲嵌螺鈿為特色,在光線照映下,非常精美。福建脫胎漆器,以其色澤光亮、輕巧美觀、不怕水浸、耐溫耐酸堿腐蝕為點。
福州脫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兩種:壹是脫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為粘劑,然後用夏布(苧麻布)或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褙,待陰幹後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再經過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後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便成了光亮如鏡、絢麗多彩的脫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們以硬材為坯,不經過脫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與脫胎基本相同。
以花瓶制作為例,先預塑好泥胎或制作好木瓣胎模型;再用水裱上二層毛邊紙;刷上脫離劑兩道;髹上推光漆;然後成的分別髹上用生漆調細、中、粗灰數道;視器物的大小,用面粉調生漆裱上壹次或二三次夏布或綢布;分別髹上用生漆調粗、中、細灰數道;用水沖去泥胎或脫去木瓣胎;用清水洗凈胎內面,便成了脫胎漆器的"雛形"。每道工序都要陰幹,每道髹漆在陰幹後,都要用蘇磚等幹磨。"雛形"制成之後,還有好幾道大工序。
四川漆器,多用推光的髹飾技法或以雕填見長,或以研磨繪著稱。此外,還有廈門漆線裝飾,天水的雕填等,都各有不同的藝術特色。
嵌螺鈿工藝的裝飾性強,給人以五光十色的美感,是明清時期頗為流行的漆器裝飾藝術。嵌螺鈿漆器是中國漆藝百花園中壹朵瑰麗的奇葩,她以華麗多變的色彩豐富了漆器裝飾藝術。螺鈿鑲嵌漆器是精選河蚌、夜光螺等優質的貝殼作為原料,經過磨制後,作成人物、亭臺樓閣、花鳥魚蟲的圖案,拼貼、鑲嵌於漆坯上,再經過髹漆、拋光制作而成。螺鈿鑲嵌分為軟螺鈿和硬螺鈿鑲嵌兩種。軟螺鈿鑲嵌又稱點螺。是將貝殼、夜光螺等原料精心制成薄如蟬翼的螺片點在漆坯上制作而成。硬螺鈿鑲嵌的制作方法相同,只是作為原料的貝殼磨得較厚些。還有壹種做法,是在螺鈿的薄片底面襯上不同的顏色,透過薄薄的貝殼能顯現出各種色彩,稱為襯色鈿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