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什麽是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

什麽是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

壹、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又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中各種工業部門的構成以及每個工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壹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類之間的關系;從部門的角度,主要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工業部門的內部關系。決定和影響壹個國家產業結構的因素壹般包括以下幾類:(1)需求結構,包括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的比例,社會消費的水平和結構,消費與投資的比例,投資的水平和結構等。(2)資源供給結構,包括勞動力和資本的所有權及其相對價格,以及壹國自然資源的稟賦;(3)科技因素,包括科技水平、科技創新發展能力和速度、創新方向;(4)國際經濟關系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包括進出口貿易、引進外資和技術。

高級產業結構也叫高級產業結構。是指壹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心或產業結構的重心從第壹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的過程,標誌著壹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階段和方向。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往往體現在各產業部門間產值、從業人員、國民收入比重的變化過程中。壹般來說,產業結構升級是壹個國家經濟發展不同時期最適宜的產業結構,其主要衡量標準是:(1)收入彈性原理(收入彈性標準),即每增加壹個單位收入與對某種商品需求增加的比值。如果由於收入擴大而增加的需求可以轉化為收入彈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長率可以相應提高,這對整體經濟增長是理想的;(2)生產率提高率原理(生產率提高原理)。要出口高收入彈性的商品,就必須有足夠的國際競爭力,所以最好的選擇是集中在生產增長率高的行業或技術發展可能性高的行業;(3)技術、安全、群體原則,即從長遠來看,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是技術創新,所以未來能成為技術創新核心部門的行業不能輕易放棄,雖然目前處於比較劣勢的地位;對於壹個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其實是需要壹定程度的國家安全保障或者是能夠保障國威的產業;為了工業部門之間的平衡發展,必須形成廣泛的工業集團。符合上述三個標準的產業結構狀態,可以稱為壹個國家在壹定時期內產業結構的最優狀態,這也說明了該國在該階段的產業結構已經達標。

二、產業分類

在經濟研究和管理中,常用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大領域、兩大類、三大產業分類法、資源密集度分類法和國際標準產業分類法。

(1)兩大領域兩大類的分類。這種分類是根據生產活動的性質及其產品屬性對行業進行分類。根據生產活動的性質,工業部門分為兩大領域:物質生產部門和無形生產部門。前者是指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和物質產品創造的部門,包括農業、工業、建築、交通、郵電、商業等。後者是指不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而只提供無形服務的部門,包括科學、文化、教育、衛生、金融、保險、咨詢等部門。

(2)三次產業分類。這種分類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的歷史發展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壹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這種分類方法已經成為國際上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方法。

中國的三個工業部門是:

第壹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第壹、二產業以外的其他產業。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以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流通部門,壹部分是服務部門。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壹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批發零售貿易、餐飲。

第二層次:為生產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地質勘探、水利管理、房地產、社會服務、農林牧漁服務、交通輔助服務和綜合技術服務。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藝術、廣播影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科學研究等。

第四層次:需要為公眾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組織,以及軍隊和警察。

(3)資源強度分類

這種行業分類方法是根據各行業投入的資源不同來劃分的。根據勞動、資本和技術在各行業中的相對密度,將行業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

1,勞動密集型行業。指主要依靠大量勞動力進行生產,但對技術和設備依賴程度較低的行業。其衡量標準是,相對於設備折舊和研發支出,工資在生產成本中所占比重較大。壹般來說,目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是指農業、林業、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業。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密集度和資本密集度也在不斷提高,並逐漸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區分開來。例如,在發達國家,食品行業被列為資本密集型行業。

2.資本密集型產業。指資本成本與勞動力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較大,每個勞動者所占用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數額較高的行業。目前資本密集型行業主要指鋼鐵行業、通用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石油化工行業、重型機械行業、電力行業等。資本密集型產業主要分布在基礎產業和重加工產業,壹般被認為是發展國民經濟和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基礎。

3.技術密集型產業。指在生產過程中更多地依賴技術和智力因素而不是其他生產因素的行業。目前,技術密集型產業包括:微電子及信息產品制造、航空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現代制藥工業、新材料工業等。

目前,微電子和信息產品制造業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迅速,成為推動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因此,可以說,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水平將決定壹個國家的競爭力和經濟增長前景。

⑷國際標準產業分類法

為了使不同國家的統計數據具有可比性,聯合國頒布了《世界統計年鑒& gt(國際標準工業分類).現在是1988的第三次修改。這套ISIC分為A-Q***17部門,包括99個行業類別。這17部門是:a、農、獵、林;b、漁業;c .采礦和采石;d .制造業;e .電力、煤氣和水的供應;f、建築行業;g、批發零售、修理業;h .旅館和餐館;壹、運輸、儲存和通訊;j .金融中介;k .房地產和租賃業;l、公共管理與國防;m,學歷;n .保健和社會工作;o、社會和個人服務;p、家政人員;q .海外組織和機構。

我國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是參照所有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法制定的,因此行業分類與包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基本壹致。

第三,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

(壹)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變化趨勢

第壹,大多數國家第壹產業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國民生產總值和總勞動力的比重都在下降。直到20世紀70年代,在壹些發達國家,如英國和美國,第壹產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比重開始下降。

第二,第二產業增加值和從業人員占國民生產總值和總勞動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數國家都是上升的。然而,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英等發達國家的工業部門增加值和就業人口占國民生產總值和總勞動力的比重開始下降,傳統產業的下降趨勢更加明顯。

第三,各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和從業人員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勞動力總量的比重都在上升。20世紀6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發展更加迅速,占比超過60%。

從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在世界各國工業化階段,工業壹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後逐漸過渡到“後工業化”階段,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

(二)行業內各行業結構變化趨勢

工業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是從紡織、糧食加工等輕工業起步的。

2.發展階段以重化工業為中心。在這壹階段,化工、冶金、金屬制品、電力等重化工業有較大發展,但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業發展最快。

3.工業高加工程度的發展階段。重化工業發展後期,工業發展對原材料的依賴明顯下降,機電工業增速明顯加快。此時,原材料的加工鏈條越來越長,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迅速增加,工業生產呈現出“迂回”的特點。隨著加工程度的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卻沒有按比例增加,因此工業發展對技術裝備的依賴程度大大提高,深加工業和加工裝配業成為工業內部最重要的產業。

以上三個階段反映了傳統工業化過程中產業結構變化的大致情況,並不意味著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會完全按照這個順序發展。比如建國後,在壹定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先是集中力量建立了壹定的重工業基礎,然後又回來“補課”改革開放初期發展紡織業。現在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三)農業內部結構,各產業結構變化趨勢

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種植業的比重在下降,但其生產水平卻日益提高;畜牧業比重逐步提高;林業日益從單純提供林產品資源轉向註重其環境和生態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蓋率越來越受到重視;漁業正日益由單純依賴捕撈向適度捕撈、以水產養殖為主轉變,比重穩步上升。

經濟結構

指國民經濟的組成和結構。它有多重含義:(1)從壹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來看,主要表現為生產資料所有制不同經濟成分的比例和構成。(2)從國民經濟和社會再生產各部門的構成和結構來看,包括產業結構(如壹、二、三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等。)、分配結構(如積累和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3)從調查範圍來看,可分為國民經濟總體結構、部門結構、地區結構、企業結構。(4)從不同角度可以分為經濟組織結構、產品結構、人員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能源結構、物質結構等。

壹定的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要求壹定的經濟結構與之相適應。經濟結構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是有機聯系、客觀制約的,隨意建立任何壹種經濟結構都是不合理的。壹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是否合理,主要看是否適合本國的實際情況;能否充分利用國內外的壹切有利因素;人力、物力、財力和自然資源能否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我們能保證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協調發展嗎?能否有效推動科技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否有利於促進短期經濟增長和長期經濟發展。

所謂經濟結構調整,就是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調整國民經濟中各領域、各部門、各地區、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對比和組合,以提高各種物質生產部門之間的有機聯系和比例關系,利用技術進步的先導作用,使國民經濟結構合理化,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目前,中國正根據國民經濟的發展,充分考慮世界科技加速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趨勢,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以全面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質量和效益,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這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和長期任務。

  • 上一篇:為什麽古時候的人的名字都是單名?
  • 下一篇: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的作文示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