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什麽是傳統道德

什麽是傳統道德

中華傳統道德是以人為本的道德。有兩個基本觀點:

第壹個基本觀點,就是肯定人的價值,肯定人的尊嚴。孟子講過兩句話:“所欲有甚於生者”意為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即人格尊嚴;“所惡有甚於死者”,意為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甚的,就是喪失人格。堅持人格尊嚴,壹方面要堅持自己的人格尊嚴,不能受別人的侮辱:另壹方面要尊重別人的人格尊嚴,對於別人要加以尊敬,這是傳統道德的壹個基本觀點。

另壹個基本觀點就是註重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在古代就叫做“人倫”,所謂人倫就是人與人關系的次序。孟子概括了封建社會中最重要的五種人倫關系,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婦有別”。中國傳統道德強調和重視父母子女之間的人倫關系。“父子有親”就是“父慈子孝”,把“孝”看作壹切道德的根本。“父子有親”在今天看起來應該是肯定的,長幼有序,在今天也是應該承認的。朋友有信,就是人與人之間不能說假話,不應該欺騙,這在今天也是應該加以肯定的。

總的來說,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體會和把握。

(壹) 強調為民族、為整體、為國家的整體主義精神。整體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核心。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壹個有道德的人應當“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盡忠保國”、“先公後私”、“壹心為公”已成為人們所尊奉的崇高的道德要求。 中華民族的這種為國家、為民族的整體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壹種強大的凝聚力,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基石。

(二) 推崇仁愛原則,強調“推己及人”和人際和諧。“仁者愛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這就是人們在處理個人同他人關系時所依據的原則。中國傳統道德強調“和而不同”、“人和”、“和諧”和“以和為貴”、“和氣生財”的思想。為了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中國的傳統道德又特別強調“待人以寬,責已以嚴”、“助人為樂”、“舍己救人”等道德要求,以調節人和人的關系。在中華民族長期的發展中,這種思想對協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發生了重要的作用。

(三) 重視人倫關系,提倡人倫價值。中國古代特別強調“孝”,即對父母盡孝,這是傳統道德的壹個重要內容。孝敬父母有兩個要求。壹是要贍養父母,供給父母的生活。二是尊敬父母。

(四) 追求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中國古代道德教育,首先是註重改變人的氣質,培養人的品德,即學習怎樣做人。中國傳統道德對於高尚的道德境界的追求,總是同壹種“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人生哲學相聯系,總是同“發憤忘食”、“樂而忘憂”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生態度***同發展。從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出發,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特別強調要從兒童起,就註意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管仲說:“壹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由於註意了從少年兒童時就對人們進行必要的道德原則、道德規範和各種禮儀的教育,力求使他們自幼就熟習這些原則和規範,也就使他們在長大後不會對這些規範禮儀產生抵牾的逆反心理,也就能夠收到教育所希望達到的效果。

(五) 強調修養踐履,註重知行統壹。首先,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特別強調“為仁由己”的道德主觀能動性。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其次,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重視“知行合壹”。“吾日三省其身”,“三人行必有吾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等,都同道德的修養踐履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古代還強調“慎獨”的思想。

對中小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

我們今天重視道德修養問題,包含著重新認識道德的社會作用的深刻用意。我們現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還需不需要道德呢?壹段時間來,“道德無用論”、“道德代價論”等觀點引起廣泛的爭論,但社會道德狀況嚴重滑坡的教訓使我們上了深刻的道德教育課。雖然道德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道德作為社會關系的強有力的調節器,那麽,這個社會就連正常的生活都難以保障。我們需要建立壹個法制社會,也需要建立壹個道德社會。

基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重視道德品質的傳統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從少年兒童抓起,才有可能使之潛移默化,化道德認識為道德行為。所以有必要在中小學進行中華傳統道德教育。那麽,對中小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有哪些基本內容呢?

壹是正義。“正義”是壹個具有廣泛意義的道德規範。儒家認為,“義”有正當、公正、應當、符合原則的意思。在中國傳統道德中,總是把“義”和“利”聯系起來,加以考慮,即所謂“義利之辯”。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即君子只知道去追求“義”,小人只知道去追求利。孔子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又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些話說明孔子並不反對個人的利益和富貴,只是強調利益的取得必須合於義。而孔子也認為在壹個人口眾多的國家,首要的是要使老百姓都能富起來。

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由於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文化的影響下,在壹部分人中滋生了享受主義、拜金主義,出現了損公肥私的現象。因此,怎樣對待義和利的問題,在義和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怎樣取舍,是判斷人們道德水平的壹個重要方面。在中小學生中進行正義和義利之辯的教育,對他日後處世,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作出正確選擇,具有現實意義。

二是仁愛。仁是中國古代最基本、最高的道德要求,也是壹切其他道德規範的根本。在不同的人際關系中,對不同的人,仁愛有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表現。如對父母要孝,對朋友講忠信。等等。父母對子女的愛,表現於撫養、愛護、教育等方面,是慈愛。子女對父母的愛,則表現於感恩、尊敬、贍養等方面,是孝敬。仁愛精神的壹個基礎,是惻隱之心,另壹個基礎是報恩的心理。報恩心理是孝的基礎。墨子說:“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都是說,知恩圖報,對別人給予自己的愛利恩惠給予回報,是人之常情。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體現了壹個精神,就是“推己及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這就是為仁的方法。凡事想到他人,尊重他人,關心他人,是愛人的出發點。推己及人,時時事事顧及自己言行對他人、對社會的影響,也是社會公德的基礎。推己及人也滲透在對日常人際關系的處理中。推己及人。這是仁愛的基本精神,這壹點最簡單,人人都能夠做到。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往往沒有做到。所以,對仁愛精神的提倡、培養,需要我們在日常的事情上,壹點壹滴地去做。

三是寬恕。寬恕這壹道德規範,大致包括這樣壹些內容,其壹,要寬容、寬厚待人,不要過分地挑剔人;其二,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要有寬廣的胸懷,豁達的氣量,允許別人有不同的意見。其三,要容許別人有過錯,寬容人、諒解人、饒恕人。其四,要有仁愛之心,將心比心,為他人著想。

四是禮儀。禮儀與道德互為表裏,相輔相成、缺壹不可的。仁就是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人際交往中,有壹定的禮儀形式。如朋友見面要握手問好,早上見面道“早安”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言行舉止、衣著打扮、行走坐臥等都要講究禮儀。禮儀習慣的形成,要靠在日常生活中點滴地積累和養成。要從幼兒園起,從小學起,對兒童進行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我們提倡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妳好、再見十個字,這是禮儀建設的重要方面。但實際使用的情況並不好。禮儀和道德二者缺壹不可。壹方面要從小進行養成教育,壹方面又要進行道德教育,使人人都了解禮儀的思想內容,保證禮儀不流於形式。

五是勤儉。勤儉美德有兩層含義,壹是勤勞,壹是節儉。勤勞與安邦定國相聯系,如“克勤於邦”;勤勞與“自強不息”相聯系,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節儉與“儉以立德”相聯系,如司馬光認為,儉是大德,壹切德行皆從節儉中來;奢是大惡,所有惡行都從奢侈發端;儉與“持家治國“相聯系。中華民族的勤儉美德從古至今是壹以貫之,但近年來也確實出現了某種不良現象。尤其中小學生不經歷創業的艱苦,坐享父輩的勞動成果,再加上長輩對獨生子女的溺愛,勤儉教育已是勢在必行了。

六是愛物。愛物是仁愛規範的進壹步延伸。保護生態環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貫精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尊重自然、取物以時、取用有度、物盡其用、保護野生動物。等等。現階段最重要的認識是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七是自強。中國傳統道德所講的自強,是立誌為國家、民族建功立業的自強,是“以天下為已任”的自強,而不是自私自利、個人主義的自強,這是中國傳統道德自強的基本精神。要自強就必須有理想,立大誌。自強還必須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增強本領。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抵制錯誤思想的影響。自強還要註意加強團結。國家和民族的自強,固然要靠每個人的自強,但還必須有人們的團結合作,自強才有保證。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更強。

八是誠信。處世待人,誠信為本。老子也強調“言善信”,就是我們所說的“說話算數”。近些年來,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由於拜金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的消極影響,這壹道德要求經常受到破壞。我們要在中小學生中進行誠信教育,以誠信自我約束,會使我們社會文明程度有更大的提高。

九是謙虛。“謙虛”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壹大美德,也是我國傳統道德中的壹個重要規範。謙虛道德表現在待人接物上,應當尊重別人,對人恭敬有禮。謙虛道德表現在學業方面,則應當采用誠懇虛心地向他人學習的態度,以不斷地增進自己的學問和才幹。《周易》說:“謙,亨。君子有終”意為謙虛能使人亨通,能使人順利辦好事情,君子之行必有好結果。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充分體現孔子的謙虛好學的精神。我們每個人都應發揚中華民族的謙敬美德,虛以處己,敬以待人。

十是孝行。孝是做人的起碼的道德。在中小學生中加強孝行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獨生子女受父母的寵愛,但如果沒有孝的教育勢必使學生養成自私的毛病,再加上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子女贍養老人的困難加重,如果不進行孝行的教育,也許今後會出現不“能養”的情況。進行孝行的教育,也是培養學生的感恩的心,使之可以更好的融入社會,與人和諧***處。

  • 上一篇:生活日歷的主要功能
  • 下一篇:河南藝術生可以報考哪些大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