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博物館市場化運作的基本條件
(壹)博物館的商品性質
博物館的業務包括“產品”,博物館的產品屬於商品的範疇。眾所周知,社會產品分為兩類:壹是物質產品;二是精神產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進入流通領域,按照價值和使用價值進行交換,就成為商品。博物館的陳列,包括館區、建築等組成部分,甚至博物館本身都是觀眾消費的精神產品。它可以通過門票或其他形式交換商品。因此,博物館的產品具有市場運作的商品屬性。
在傳統經濟條件下,博物館業只是上層建築的壹個組成部分。傳統博物館的社會功能不承認博物館有“產品”,更不承認博物館產品的商品屬性。在“左”傾思潮的影響下,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僅限於意識形態領域,僅作為政治宣傳教育的工具。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博物館運營模式的轉變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博物館“產品”的商品屬性,然後以市場化的方式運作。
(二)博物館作為精神消費產業的資源屬性
既然承認社會交換和消費中有精神產品,就應該有物質的或無形的工業資源來生產和加工這種特殊的產品。博物館已經是重要的文化消費資源,呈現出巨大的開發價值。
旅遊業有兩種重要的消費資源供遊客享用:壹種是以名河、湖海、山川為代表的自然景觀;二是滲透著人類文化,保留著人類歷史軌跡的人文景觀。博物館是第二類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是歷史和文化的縮影。各級博物館標誌著壹個國家、壹個地區或壹個行業的發展史,其深厚的文化資源受到觀眾和遊客的青睞。博物館的吸引力已經成為旅遊業的重點資源對象。
當物質產品的生產超越溫飽時期,人們對消費的關註開始轉向新的消費領域。除了上述旅遊產業帶來的旅遊消費,壹個新的產業正在悄然興起,那就是作為生產力的文化已經成為新的經濟資源和新的發展產業。文化力和文化產業引起了經濟學家和產業界的關註。博物館作為壹種文化資源,不僅擁有豐富的文物收藏資源,還擁有對深厚歷史文化的探索資源,這些都是未來文化產業不可忽視的重要經濟資源。
博物館的市場化運作有助於將其資源優勢轉化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博物館的商品生產者屬性
從傳統體制來看,博物館是壹個文化機構。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博物館是商品生產者。第壹,博物館有“資產”。這些資產是歷史和文化遺產,它們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第二,博物館的資產具有生產價值。這些資產通過博物館管理者、研究者和工作人員的研究、開發、組合和展覽,生產出各種精神產品和以展覽為主要形式的物化產品;第三,博物館的產品有市場。歷史文化產品是現代人極為感興趣的精神消費品。博物館是歷史文化和社會文化的縮影,可以為人們全面了解歷史文化和世界文化提供便利。第四,現代社會是市場經濟趨於社會化的社會,等價交換是消費的基本原則。在這個原則下,博物館的“產品”可以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所以博物館的產品應該具有商品屬性。博物館作為這種“產品”的生產者,應該具有商品生產者的職能。這壹功能與傳統的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功能並不矛盾,也與現代市場消費相壹致,只是“產品”交換的形式不同。
第二,博物館的市場化運作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世界的趨勢。
(壹)博物館的市場化運作是歷史的必然
1684年,世界上第壹座現代博物館——阿什莫林博物館誕生,開啟了世界博物館的新紀元。初期,博物館主要是收藏歷史紀念品,配合學生教育。當然,也有對壹些公立學者開放的訪問和教育。
隨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壹些以宮殿和官邸為代表的遺址被辟為博物館。隨後,博物館開始走出封閉,面向社會。
近代以來,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經濟顯著發展,旅遊業的興起使博物館成為遊客的目標。在旅遊業的帶動下,博物館實現了自身的價值。行業的發展和企業的管理已經開始影響和啟發博物館的工作思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博物館界開始提出並討論博物館職能的市場化運作和博物館的企業化管理。
以上的簡要概括是對世界博物館誕生和發展的壹個觀念上的轉變,說明博物館不能孤立於社會之外,也要隨著社會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博物館的市場化運作可以說是世界博物館發展的必然趨勢。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社會經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也決定了博物館必須改變傳統的單壹封閉運營模式,改變孤立、閉門、冷門的被動局面,取而代之的是面向社會、面向觀眾、主動服務社會、在服務中求生存、求發展的新型運營模式。這種方式就是博物館的市場化運作,這也是改革開放的大勢所趨,是歷史的必然。
(二)博物館的市場化運作是世界的趨勢。
從世界範圍來看,發達國家的博物館,包括很多著名的博物館,企業化、市場化運作,在運營中發展自己,是目前的趨勢。英國的皇家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和意大利的龐貝遺址博物館都是由國家支持,作為重要的文化和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和運營的。這些世界著名的博物館為國家和博物館帶來了豐厚的收益,無論是直接收入還是支持旅遊項目的間接收入,其中壹些已經成為國家支柱產業的重點項目。
美國博物館的數量和水平可以說是世界最高的,其理論和實踐壹直走在世界前列,代表了世界博物館的發展趨勢。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國際博物館界開始引入“市場研究”等市場手段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開始借鑒市場管理思想,並在90年代進壹步引入市場理念,將觀眾視為“消費者”,將“顧客關懷”等理念引入公共服務。今天,美國的博物館,無論大小,都占75%;無論是占59%的國立博物館還是私立博物館,在資金籌集、展覽開發與創新、人員組織、觀眾吸引、發展措施等方面,都借鑒企業管理理念,市場化運作,取得了成功經驗。
受傳統體制的影響,中國的博物館整體水平小而精,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博物館差距相當大。所以緊跟世界潮流,抓緊時間進行市場化運作,也能趕上西方博物館的時間差距。
第三,關於博物館市場化的壹些建議
博物館市場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市場化的方式組織受眾;根據觀眾需求做好展覽創新;著眼於內部管理結構的調整和運行機制的改革,改變傳統機制。
(壹)做好博物館的市場網絡建設和營銷工作。
現代博物館的首要工作是組織觀眾。沒有觀眾或者觀眾稀少,別說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連博物館的傳統功能也無法實現。觀眾組織要想高效、有效,就要借鑒現代企業市場運作的方式,做好博物館市場網絡建設和營銷廣告推廣。
1.做充分的市場調研,確定目標受眾。
傳統博物館的展覽基本靠行政渠道組織觀眾。近年來,壹些博物館從創收和解決資金短缺的角度出發,開始走出家門,積極組織觀眾。這只是壹種原始的、不規範的市場行為。博物館要想科學地組織觀眾,首先要做好市場調研,知道博物館觀眾在哪裏;觀眾人數是多少;他們有什麽樣的興趣和消費特征;他們的工作特點和閑暇時間;吸引他們進博物館的最好方法是什麽等等。博物館必須通過某種方式直接或間接摸清觀眾的底細及其消費情況。例如,根據社會組織結構的不同,縱向劃分產業結構、行業結構和職業結構;橫向年齡結構、性別結構或地區結構等。,分類建立科學的觀眾檔案,這是博物館市場運營最基礎的工作。
在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加工,按輕重緩急確定博物館的目標觀眾,這是博物館面向市場、科學組織觀眾的重要依據。沒有這壹點,如果博物館以散漫的方式組織社會觀眾,可能會陷入盲目。
2.選擇重點受眾,通過壹定方式建立穩定的受眾市場網絡。
想要事半功倍,除了做好以上的市場調研,確定目標群體外,選擇重點受眾,建立受眾市場網絡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受眾是什麽?筆者認為,壹般來說是指數量多且集中單壹的特點。比如學生細分為大、中、小學生;解放軍戰士;政府公務員;企業員工;社區居民等等。這些受眾有很強的特點,容易組織。根據他們的消費需求,可以專門為他們組織專業的展會。對於這樣的受眾,需要通過壹定的方式建立穩固的聯系。比如對於解放軍戰士,可以進行軍民共建;可以為學校建立優質教育基地;對企業來說,可以搞館廠聯動;對於政府公務員來說,可以通過行政渠道,以政策面的形式建立宣傳陣地。這樣的網絡在組織博物館的觀眾方面可以起到非常方便有效的作用。
3.借用媒體等社會力量推廣博物館。
借用報紙、雜誌、電臺、電視臺、信息互聯網等現代重要媒體機構進行宣傳、廣告、市場推廣,是現代社會迅速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最重要途徑。博物館的市場化也不例外。有效廣告的關鍵在於良好的計劃。策劃應包括整體形象策劃和“壹展壹策”;選準“賣點”,有的放矢;廣告的方式,包括電視頻道、刊頭位置、時段和其他技術處理措施。博物館除了組織自己的策劃機構外,還要註意利用和借用專業機構進行社會廣告策劃,效果可能會更好。
除了媒體,還有壹個不可忽視的途徑,那就是利用和借用社會人尤其是社會名人的口碑宣傳。要關註社會名人,如官員、專家、學者、企業家等社會名人。他們對社會的影響不僅可以幫助博物館組織觀眾,還可以幫助博物館在社會集資、展覽組織、創意策劃、擴大社會影響等方面發揮媒體無法發揮的作用。這壹點應該認真提及,不可忽視。
還有壹個對現代和未來的前瞻性建議。在博物館的市場化中,要特別註意信息互聯網的運用,網上學信息,網上學,網上樂。不僅是青少年,壹些中年有文化的人也有興趣涉獵。博物館可以抓住這種新的消費心理和習慣,從而宣傳自己,傳遞商業信息,效果會非常明顯。2003年至2004年,青島博物館連續兩年舉辦的“動漫藝術展”通過網絡系統向公眾傳遞信息。展會舉辦短短四天,吸引了五六萬人,轟動了島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博物館要以觀眾的需求為第壹目標,不斷實現展覽創新。
任何社會產品,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壹成不變,缺乏創新,都會因為降低了消費的興趣而失去在城市博物館的陳列,也不例外。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博物館無人問津、生意蕭條的尷尬局面。其中壹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展覽單壹過時。
博物館有資源優勢,但如何將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關鍵在於創新。博物館管理者應從開拓觀眾市場、吸引觀眾的角度出發,組織博物館內的科研人員和工作人員。他們要通過自我開發和引進,利用各種方式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不斷創新,創造觀眾喜歡的科研成果和展覽,這是博物館市場繁榮的關鍵。
如何實現快速有效的會展創新?筆者認為,除了加強科研力量,加大科研開發投入外,壹個很重要的思路就是借用社會力量。
首先,要充分利用博物館系統資源的優勢。以管理為手段,利用市場交易有效引進展會。當地博物館的展覽可能會成為過時的“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失去市場;但對於另壹個地方博物館來說,可能是壹個創新的“產品”,會帶來新的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說,博物館系統不應該只享有文物和資料資源。展品和展覽也應該享受資源。這樣做不僅可以節省科研投入,還可以節省時間。對於交付大廳和輸入大廳來說是壹個雙贏的局面。2003年,青島博物館從其他省市引進了20多個展覽。特別是利用兄弟館資源組織策劃了“走進大師——20世紀中國藝術家經典作品系列展”,歷時壹個月,連續推出,在島城引起強烈反響。與此同時,青島博物館還將自己研發的5件文物藝術品展覽運往國外博物館。這不僅拓寬了市場場景,還實現了新的創收。
其次,借用社會力量開發新展品。雖然博物館是收藏歷史文物的專業保護單位,但歷史文物和珍貴藝術品是不可能完全集中在博物館的。對於壹些散落在社會上的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藝術品,借用和租用博物館的展廳和場地,也可以吸引觀眾,取得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近兩年來,青島博物館聯合社會民間收藏家的力量舉辦展覽,不僅產生了社會效益和收入,也提高了博物館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加深了公眾對博物館的了解和印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博物館要實現功能的市場化,必須做好內部組織結構的配套和運行機制的改革。
博物館的市場化加劇了對社會觀眾市場的工作,這必然要求內部的工作效率和頻率發生變化。
傳統博物館的功能以藏、展為主,基本是“生產型”。博物館的市場化要求博物館不僅是“生產者”,更是“經營者”;不僅外部市場工作要規範,內部管理工作也要配套。就像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企業,不僅企業外部市場工作要快速運行,內部管理工作也要高效運行。
壹是博物館的機構設置要改革和配套。過去以展覽為主線的機構設置,要改為以市場觀眾需求為主線的機構設置。2003年,青島博物館進行了大規模的機構改革,取消了原研究部,成立了以展覽項目開發和市場策劃為主的策劃研究部;針對市場受眾網絡渠道繁重的工作,新成立產業發展部,加大營銷力度;原展覽部改為展覽收藏部,主要是增加收藏社會流散文物用於展覽續展。其他傳統機構也圍繞市場的發展和展品的創新做出了相應的調整。調整後,進口展和出口展大幅增加,每年吸引觀眾20多萬人次,改變了過去展覽單壹、觀眾少的被動局面。
二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強館內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青島博物館對其工作人員和研究人員,包括管理人員實行聘任制。因事設崗,因崗選人,實行賢者上,庸者下的靈活機制,館內工作人員積極性高,調動大。博物館的工作改變了過去的惰性,出現了壹個充滿活力的新局面。
三是整頓和改變傳統工作作風,樹立良好的對外形象。青島博物館,在外觀著裝,語言規範服務,工作協調,全方位視覺整改。不僅專門邀請了國內博物館的知名專家授課,還專門舉辦了禮儀培訓班。短短半年時間,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綜上所述,博物館的市場化運作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必由之路。只要我們勇於創新,勇於探索,就能開創新時期博物館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