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精神是壹個很宏大的話題,對此莫衷壹是,難有定論。
但也有壹些基本的***同點。
歷史學是以已經逝去的、不能重現的客觀歷史過程作為研究對象的壹門人文科學,體現的是歷史學家本於人類理性判斷、以獨特的邏輯建構起來的主體化的歷史內容。
正是基於人類所具有的求知的欲望、探秘的好奇和保留歷史記憶的觀念、面向未來的自信,才賦予了作為自身總結過去面向未來的壹種意識手段的歷史學以獨特的精神——歷史學精神。
探討這壹課題,無論是對重估歷史學的價值,還是強化對歷史學重要性的認識,都具有重要意義。
壹、尊重客觀歷史事實的求真精神
求真作為壹種精神,是歷史學存在的內在要求,尊重客觀歷史事實也是中外歷史學家普遍認同的價值準則。
歷史學盡管是經過歷史工作者主觀加工過的主體化的歷史,但是卻只能對客觀歷史進行評價和選擇,而不能杜撰。
寫史貴在求實、求真,只有秉筆直書才能反映真實的歷史事實。
因此,凡是按照歷史人物附會或杜撰的內容,只能稱傳記文學或歷史文學,而決不是歷史著作。
中外史家都曾強調過求真、直書的重要性。
劉知幾認為,史家具有“仗氣直書,不避強禦”的能力和品德,才能寫出信史來。
在西方,著名歷史學家蘭克也主張必須尊重客觀事實,重視第壹手歷史資料。
此外,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敢於對過去的史學成說大膽懷疑,並依據真實史料進行修正和批判等也是史學求真精神的壹種體現。
求真是史學的生命,也是它基本的存在形式,無史學之求真,即無史學之真;無史學之真,則無史學之真之用,史學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二、探究社會發展規律的理性精神
探究社會發展規律是歷史學的壹種基本精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就體現了這種精神,中國古代的“窮探治亂之跡,上助聖明之鑒”,講的也是這種精神。
理性活動是接近真理的手段,借此可以獲取嚴密的知識。
歷史學作為探討、認識人類社會發展奧秘的壹門人文學科,它反映的是歷史學家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壹種獨特的理性認識。
換句話說,它反映的是歷史學家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所建構起來的壹種主觀的邏輯的表述體系,因此,盡可能真實地復制歷史、無限地去接近客觀歷史並且說明歷史,就成為歷史學家的責任。
這就賦予了歷史學以探究社會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理性精神。
歷史研究作為壹種理性活動並非只是壹種觀念性的內在心理的或精神的過程,它本質上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實踐活動的壹種基本特征。
我們用我們的理想來塑造歷史,我們用我們的想象的普遍性來提升特殊性,我們的科學理性就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得到發展,我們的理智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提高。
理性活動畢竟是壹種有規範的行為,盡管歷史學家們受時代以及本身認識水平等各方面的局限,在探討歷史發展治亂興替規律時難免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結論,然而“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闡明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是***同的。
在符合人類道德理性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采摘歷史,探究歷史奧秘,找出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因,梳理出歷史發展不同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為人類提供經驗教訓,這既是人類之所以重視歷史的原因之壹,亦是歷史學真正價值之所在。
三、學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
歷史學是以人類發展過程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
由於人類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也就決定了歷史學研究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賦予了歷史學學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歷史學以其博大的包容胸懷,幾乎吸納了人文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中的所有方法。
歷史學與許多學科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從狹義上看,歷史輔助科學包括語言學、文字學、古文字學、古文書學或公文學、印章學、錢幣學、族譜學或家世學、徽章學或紋章學、年代學、地理學、歷史地圖學等等;從廣義上看,歷史輔助科學比狹義的輔助學科更多。
其中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文化學、新聞學、圖書館學,版本學、檔案學等學科,都被近代以來的史學界視為輔助歷史研究的最重要的學問。
自然科學諸如數學、地質學、天文學、化學、考古學等學科理論和方法也被廣泛地吸收到歷史學研究中來。
近代歷史學的突飛猛進,正由於其吸收並應用了自然科學及社會其它學科的成果和方法。
如觀察方法、試驗方法、歸納方法、比較方法、分析方法、綜合方法等科學方法,都被廣泛地應用到歷史研究上。
對於遠古的年代,用科學的放射性碳素測定法,就能使模糊的年代得以精確;對於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通過計算機技術的引入,進行科學的編目、清理,能使其井然有序;對於歷史上人口消長、社會變遷、經濟榮枯,通過科學的數理統計,就能使其得到清晰的呈現。
總之,歷史學隨著其他學科的發展而發展,由於其本身所具有的兼容精神,從而不斷地改變形態,逐漸脫離了想象、臆測、籠統、不精確的狀態,取得長足的發展。
四、品評歷史人物的抑惡揚善精神
人是社會的主體,因此,研究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歷史學就必然要以人為核心,從而品評、褒貶歷史人物就成為歷史學壹種特有的精神。
歷史猶如壹個大舞臺,在這座舞臺上,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各種人物都做過不同的表演,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不同的足跡。
其中有些重要的歷史人物還會給歷史留下裏程碑式的痕跡。
因此,歷史學家在撰寫歷史時,就必然要把他們的事跡如實地記載下來,並按照自己的價值判斷和道德標準或歌頌或批判或貶斥。
褒貶歷史人物當然要依據壹定準則。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學科的發展歷程,褒貶歷史人物大致有如下標準:壹是以人類社會進步為標準,即凡是有利於人類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的就褒,否則就貶;二是以特定時代的民族的倫理道德觀為標準,凡是符合這個標準的就褒,反之就貶;三是以個人所屬階級的或集團的利益準則為標準,如黨派的利益、階級的利益等,凡是有利於特定階級或黨派利益的就褒,反之就貶。
盡管品評人物的標準大致有以上三點,但是基於人類本性的真、善、美,本於人類文明進步的標準卻是主導性的標準。
從總體上講,史學的褒貶精神,在於憑借書寫歷史的力量,使人類懲惡而揚善,減少野蠻行為,維護人類文明進步。
五、記錄人類文化和民族傳統的傳承精神
在人類歷史上,歷史學擔負著記錄保存人類生活中的每壹件大事的職能。
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歷史學本身就是內容廣博的百科全書,歷史記載成為保存人類文化和民族傳統的主要方式之壹。
中華文明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壹的壹個五千年文化壹脈相承,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發達的治史傳統,以及保存完好的歷史典籍,應當是中華文明得以無限傳承而不中斷壹個重要原因。
中國史學的發達,歷史記載的連續性,保證了我們民族雖經劫難,卻能衰而復興,蹶而復振。
中華民族這種強烈的歷史感,其實質就是重視民族自身的由來、發展,並且自覺地將其延續下去的精神。
而史學作為其得以延續的重要載體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
歷史學這種傳承精神仍然保存在近現代史學中。
盡管近百年來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保存文化的手段日益多樣化,更多地借助於電影、電視、廣播、計算機等先進手段,但這種情況仍然代替不了歷史學的傳承功能,反而使文化傳承作為歷史學的精神,益發得以彰顯。
有壹點是可以肯定的,只要人們想系統地了解過去的歷史,那就必須求助於歷史著作,或者靠以歷史著作為版本的歷史學變型體或現代形式的歷史聲像資料片等。
歷史學的功能絲毫沒有減弱。
歷史是不能重新復制的,但我們通過歷史著作,就可以對過去的歷史有比較清晰的了解;雖然我們祖先開荒、辟莽,創制典章禮儀的經歷不可重復,但我們卻可以通過史籍了解他們的奮鬥歷程。
總之,人類的文化靠著歷史學得以保存,民族的傳統靠著歷史學而得以傳承。
六、培植民族凝聚力的聚合精神
培植民族凝聚力的聚合精神也是歷史學重要的精神品質之壹。
歷史學不僅有人類***性,也具有民族特性。
因為歷史學家是屬於特定的民族、特定文化的。
作為特定民族文化哺育出來的歷史學家,其在撰寫歷史的過程中,不可能不把自己民族的價值觀投射到歷史著作中去,從而使歷史學明顯地打上自己民族的烙印。
因此,對於特定的民族而言,歷史學在強化民族認同、培養愛國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壹,歷史在形成民族意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滅人國者先滅其史”壹句明確地強調了歷史著作在強化民族認同意識方面的顯著作用。
只要史籍在,那麽民族意識也就不會泯滅。
第二,滲透於中國史學中的大壹統觀念培植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歷代史家都註重寫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尤其註重寫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即使寫分裂時期的歷史也大多受統壹的國家觀念指導。
同時,歷代史家尊重少數民族所建朝代的正史地位,並保持為前朝寫正史的傳統,而且重視各種體裁的通史撰述,從各個方面反映中華文明發展的連續性和豐富性。
這些內容既是歷史學家們大壹統觀念在歷史著述中的反映;反過來,這些歷史著作又強化了民族認同意識,培植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應當說中國史學在培養民族意識、鞏固國家統壹方面,其功績是最大的。
第三,任何壹位歷史學家在撰寫史著的過程中,都會有意識地培植民族認同意識和愛國主義傳統。
尤其是當民族遭受磨難之時,歷史學更成為激發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手段。
總之,歷史學是壹個民族保存歷史記憶、延續傳統乃至尋根的重要手段,這種把壹個民族的歷程放在濃縮的時空中加以考察的方式是歷史學所獨有的。
七、與文明***進的時代精神
歷史學既是壹門古老的學科,也是壹門不斷煥發青春的與時代***進的學科。
很多人以為歷史學是壹門逃避現實的學科,其實,以古喻今,關懷現實,積極入世的時代精神,也是歷史學壹種無法剝離的學科品質。
第壹,歷史學的形式和表述方式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更新和改變。
歷史學是壹門古老的學科,只要人類社會存在,歷史學就不會消失,而且還會以全新的姿態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完成它記載和傳承人類文化的使命。
歷史學的學科形式隨時代的進步而進步。
第二,歷史學所表達或承載的內容能及時反映社會的新變化。
人類社會種種新變化都會投射到歷史著述中來,關懷現實、反映現實,也是歷史學的壹項主要功能,歷史學常用的“借古喻今”筆法即此表現。
現實問題引發歷史學家們的思考,促使他們對歷史上的相關事物和現象進行研究,尋找解決現實問題方案或途徑。
第三,作為歷史學主體的歷史學家們,其本身就是時代的人、社會的人。
其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都是由特定文化所塑造的,誰也超越不了時代的局限,從而在表述歷史時,便明顯地並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和個人所歸屬的民族的、階級的、文化的烙印。
從這種意義上講,所有經過歷史學家們加工過的“主體化歷史”都是當代史,都具有明顯的時代性。
八、關懷社會生態的人文精神
歷史學在本質上是關懷人、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歷史地探討人類所處的自然的和社會的生態環境,體現了歷史學所獨有的人文精神。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構成了“社會生態”的基本內容,歷史學對社會生態的研究是從宏觀上和過程中來探討的,如人口發展史、戰爭史、社會結構演變史、災荒史等都是大跨度地從歷史進程入手進行探討的專門史。
壹座城市的興衰、壹座工廠的興建、壹條鐵路的修築等,都需要研究有關的歷史,取得必要的借鑒。
壹座城市的興衰取決於地殼的變遷,資源的榮枯,氣候、交通等環境的改變,人口的變化,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開發等種種因素,歷史學都可以從宏觀上整體上對其進行說明。
歷史學研究的取向和目的是對人本身的關懷。
因此,歷史學立論的壹個最基本、最普遍的標準,那就是本著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符合人性的標準、符合人類生存和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標準進行價值判斷,對個人的或集團的反人類、反社會、反文化的行為進行批判,對符合人性的、有利於人類進步的行為進行肯定。
歷史學具有的關懷社會生態環境、通過歷史的闡釋而為人類健康發展提出可資借鑒的研究成果所滲透的人文精神,是永遠不會失落的。
九、總結過去面向未來的尚智精神
總結過去、面向未來的尚智精神也是歷史學的壹種基本精神,司馬遷的“稽其成敗興衰之理”、“前世不忘,後世之師也”,講的就是這種精神。
可以肯定地說,探討民族在過去的奮鬥歷程、興衰成敗,有助於提高民族的文化自覺,確立新的奮鬥目標。
歷史學的尚智精神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壹是以倫理的或道德的準則警醒人們,教育人們,協調或維護壹定的社會秩序;二是以歷史經驗啟迪人們的心智,豐富人們的智慧,更好地利用自然、管理國家和社會;三是以歷史上的種種制度模式與思想模式,提供現實選擇的參考;四是以眾多的歷史人物的事跡、言論,向人們提供做人的標準。
人類過去的歷史,其本身就是巨大的思想和智慧的寶庫,歷史學就是開發這壹寶庫的工具和方法,“學史可以使人明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人類社會都是從過去走過來的。
歷史上的災難曾使人類付出過慘痛的代價,對於壹個民族乃至壹個國家而言,總結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人為災難的原因及其影響,吸取其經驗教訓,不僅可以避免再次發生這樣的災難,而且這些經驗教訓作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又可澱積為我們的文化。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