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中西園林有著不同的風格和特點。雖然中國園林分為北方皇家園林和江南私家園林,且差異較多,但西方園林由於歷史發展階段不同,也有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園林等不同風格。但總的來說,中西園林受不同的哲學和美學思想支配,形式和風格還是很鮮明的。尤其是15 ~ 17世紀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園林和法國古典園林與中國古典園林的差異更為顯著。
人造美/自然美
中西園林在形式上的差異非常明顯。西方園林體現的是人造美,不僅布局對稱、規整、嚴謹,在修剪花草上也是方方正正的,從而呈現出壹種幾何美。從現象上看,西方造園主要是以人工方法改變其自然狀態為主。中國園林完全不同。他們不求軸對稱,沒有規律可循。相反,它們依山傍水,蜿蜒曲折。不僅花草樹木離開了自然的原貌,就連人工建築也盡量順應自然,力求與自然融為壹體。“雖然是人做的,但都是天然的。”
人性化的自然/自然的擬人化
由於園藝與自然密不可分,中國和西方對自然的態度非常不同。雖然西方美學著作中也提到自然美,但它只是美的壹種物質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沒有人為的改造是不可能完美的,也就是說自然美本身不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黑格爾在《美學》中曾經專門論述過自然美的缺陷,因為自然界的壹切都是舒適的,在壹些差異並存的部分沒有生命的自覺精神灌註和主題的觀念統壹,所以看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觀念的感性顯現”,所以自然美必然有缺陷,無法升華為藝術美。花園是人為創造的,他要按照自己的意誌去重建,達到完美的境地。
中國人用另壹種方式去發現和探索自然美。中國人主要是在自然界中尋找壹些能與人的審美感受相和諧,能引起* * *。中國人自然美學的確立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定的歷史條件迫使文人階層對政治漠不關心,邀其遊山玩水,於是通過“情”的中介,實現了湖光山色所蘊含的極其豐富的自然之美。中國園林雖然在形式和風格上屬於自然山水園林,但絕不是簡單的復制或模仿自然,而是在對自然美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提煉、抽象、概括和典型化。這種創作並不違背慈悲的本性,相反,它順應了本性,更深刻地表達了本性。看來中國人的審美並不是按照人的想法去改變自然,而是強調主客體的情感對應,也就是“放松心靈”。它可以起到溝通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作用。從更高的層面來說,我們也可以通過“共情”這個角色來對對象進行個性化。莊子的“乘物而行”是指物我可以相互交融,從而達到忘我的境界。所以西方造園的美學思想是把自然擬人化,而中國是把自然擬人化。
形式美和意境美
由於對待自然美的態度不同,體現在造園藝術中的追求也各有側重。西方造園雖不乏詩意,但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雖然中國也重視造園的形式,但他致力於意境之美。西方人認為自然美有瑕疵。為了克服這壹缺陷,達到完美的境地,我們必須依靠壹些理念來提升自然美,從而達到藝術美的高度。也就是壹種形式美。早在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從數的角度探索和諧,提出了黃金分割率。羅馬時代的維特魯威在他的十本建築著作中也提到了比例和平衡的問題,提出“比例是壹種美麗的外觀,是組合細節時的壹種適度的關系”。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人也通過人體論述了形式美的規律。而黑格爾則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為命題,抽象概括出統壹、平衡對稱、符合規則、和諧等形式美的規律。所以形式美法則是相當普遍的。它不僅支配著建築、繪畫、雕塑等視覺藝術,而且對音樂、詩歌等聽覺藝術也有很大影響。因此,與建築密切相關的園林被奉為金科玉律。西方園林中對稱均衡的布局、精致的幾何圖案構圖、強烈的節奏感,都鮮明地體現了對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國在造園上講究“景”和“情”,景自然屬於物質形態的範疇。但其衡量的標準要看是否能引發人的感情,從而具有詩意的環境氛圍,即“意境”。這與西方造園所追求的形式美明顯不同,主要是中國造園的文化背景所致。中國古代沒有專門的園丁。魏晉南北朝以來,由於文人畫家的介入,中國的造園深受繪畫、詩歌、文學的影響。詩和畫都非常註重對意境的追求,這使得中國的造園從壹開始就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阿清王朝王國維說:“風景不是唯壹的,情感也是人們心中的境界之壹。所以,能描繪景物,真情實感者,謂之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意境只有通過“悟”才能獲得,“悟”是壹種心理活動。“風景無情,情感無生氣”。所以園林管理的本質是追求意境。
壹個好的園林,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必然是賞心悅目的。但由於側重點不同,西方園林給我們的感覺是賞心悅目,而中國園林意在賞心悅目。
必要性/偶然性
西方造園遵循形式美規律,刻意追求幾何圖案之美,必然呈現出壹種幾何關系,如軸對稱、平衡以及某些幾何形狀的廣泛應用,如直線、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雖然組合變化可以多種多樣,但還是有規律可循的。西方造園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違背形式美的規律。因此,園林中的所有元素都不能脫離整體,而必須以壹定的形狀和大小鑲嵌在某壹部分,所以表現出壹種符合規律的必然性。
中國的造園離自然山川很遠,他追求的是詩情畫意壹樣的境界。如果它也很註重造景,那麽它的材料,原型,來源,靈感。。。。。。如果妳等待,妳只能在大自然中探索。越是自然的東西,蘊含的東西越豐富。因此,中國的造園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偶然性。不僅布局千變萬化,而且整體與部分沒有嚴格的隸屬關系,結構松散,沒有規律性。俗話說“園藝無所不能”。甚至很多風景都是有意識地隱藏起來的,比如“我的路有曲折,穿過壹個避風的窪,禪房裏長滿了花草樹木”,“毫無疑問,無路可走,黑暗中還有另壹個村莊”,“峰頂轉身,有亭臺樓閣,有翅膀”,都是很有詩意的境界。
與中西相比,西方園林以精細的圖案顯示其必然性,而中國園林中許多深邃曲折的景觀往往出人意料,充滿偶然性。
清楚/模糊
西方園林主從關系明確,重點突出,各部分關系清晰明確,邊界和空間範圍清晰,空間序列分明,給人以有序清晰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園林對形式美的追求,遵循形式美的規律表現出壹種規律性和必然性,但凡是有規律的東西,都會給人以明確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長邏輯思維,習慣於分析事物揭示其本質。這種社會意識形態極大地影響了人們評判美的習慣和觀念。
中國的造園講究含蓄、夢幻、含蓄、寓意、無窮的夢幻,這自然是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和觀念造成的。與西方人不同的是,中國人是通過直接的識別來認識事物的,認為直覺不是感官的直接反應,而是壹種心理活動,是內在經驗的升華,是無法通過推理獲得的。中國園林的造園,借鑒詩畫,力求含蓄、深邃、虛幻,以得大與小、小與大、虛與實、實與虛、或隱或露、或淺或深,從而將許多完全對立的因素交織在壹起,渾然壹體,毫無清晰可言。反而讓人覺得處處朦朧模糊。
加入世貿組織/出生
在許多西方園林作品中,經常提到上帝為亞當和夏娃建造的伊甸園。《聖經》中描繪的伊甸園類似於中國人想象中的仙山瓊閣。但隨著歷史的發展,西方園林逐漸擺脫幻想,壹步步向現實靠近。法國的古典園林是最明顯的。王公貴族的園林經常招待客人,舉行舞會,表演劇目,使園林成為人來人往的露天豪宅,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看不到世外桃源的錯覺,壹步壹步走入世俗。
羨仙對中國古代園林有著深遠的影響。秦漢時期的皇帝,出於其他文人的迷信,總以水池建園,並命名為蓬萊、方丈、瀛洲,以象征東海仙山,從而形成了“壹池三山”的典範。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殘酷的政治鬥爭,社會動蕩,四分五裂。亂世士大夫為了保命,逃避現實,縱情享樂,邀遊名山大川,抒發情懷,甚至隱居。這時候就滋生出壹種消極的出世思想。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了壹種世外桃源的生活。這深深影響了未來的園林。文人往往感到失意,或者從官場隱退,於是蓋房子,讓自己按照清貧知足來享樂。所以相對於西方園林,中國園林只適合少數人欣賞品味,不像西方園林可以容納很多人進行公共活動。
理性/感性
是什麽原因造成了中西園林如此大的差異?這只能從文化背景,尤其是哲學和美學來分析。園林藝術和其他藝術壹樣,受到美學思想的影響,美學是在壹定的哲學體系下生長的。從歷史上看,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非常強調理性在實踐中的認識作用。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試圖從數量關系中尋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黃金分割”就是由他們首先提出的。這種美學思想頑固地統治了歐洲幾千年。她強烈地調整壹,秩序,平衡,對稱,尊重圓,正方形和直線。。。。。。等等。歐洲幾何圖案形式的園林風格就是在這種“理性主義”美學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
與西方不同,中國古典園林孕育在中國文化的沃土中,深受繪畫、詩歌和文學的影響。由於詩人和畫家的直接參與和管理,中國園林從壹開始就帶有濃厚的詩畫情感色彩。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對中國園林的影響最為直接和深遠。可以說,中國園林壹直是在畫家的繪畫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沒有關於造園理論的專著,但關於畫論的著作卻非常浩如煙海。這些繪畫理論對造園起到了很多指導作用。畫論遵循的原則無非是“自然由外,心由內”。外教的自然是指以自然景觀作為創作的範本,而內源則強調不是班級對自然景觀的復制,而是藝術家的主觀感受來提取其精華。
除了繪畫,詩歌對中國的造園藝術也有著深遠的影響,自古以來就有詩畫同源的說法。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詩歌對造園的影響還體現在“緣分”這壹面。中國古代園林多為文人畫家所建,不可避免地反映了他們的氣質和情操。作為士大夫階層,這些人無疑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哲學和倫理。中國古代“儒釋道”的哲學思想非常重視感情,尊自然、逃避現實、追求清純無為的思想交匯在壹起,形成了獨特的文人幽雅的情趣、浪漫飄逸的風度和樸實無華的氣質和情操,這也決定了中國在造園上“重情”的美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