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土司起源於土族,植根於壯族。從莫始祖出任忻城縣刺史,逐漸成為忻城的統治者,至今已有21代,近500年。在這漫長的歷史中,歷代土司在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同時,不斷受到漢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使壯文化和漢文化相互交融,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風俗習慣不斷修正,逐漸形成了為社會群體成員所接受的觀念和行為,形成了獨特的土司文化。支撐了墨家土司統治新城近500年的歷史。
土司文化有著非常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分為四個層次:壹是物質形態上的土司文化;二是制度形態上的土司文化;第三,土司文化的精神形態;第四是民俗文化。
壹,土司文化的物質形態
(1)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莫土司衙門,建築面積9281平方米,由明朝萬歷年間第八任地方官莫於10年(1582)所建。之後,歷代地方官不斷修建擴建,形成了以土司衙門為中心的土司建築群,包括土司祠堂、署理土司府、漢唐、武場、土司墓地、官塘、三清關、關帝廟等。建築是文化的產物。縱觀土司建築群,從選址、建造、裝飾、使用等各個方面,無不隱含著確保當地風調雨順、莊稼豐收、人民安康、世代相傳的思想,也體現了土司忠君報國的思想。
1.從選址上看,莫氏土司衙門打破了坐北朝南的傳統觀念,建在翠屏山北麓,除了翠屏山是公認的神靈寶庫外,比傳統體制更安全。背靠險峻陡峭的翠屏山,面對水資源豐富的寬闊平坦的平地,是進可攻退可守的理想根據地。
2.從衙門的布局來看,土司祠堂緊挨著東邊的衙門。宋代理學家朱在《家論》中說:“君子將營於宮中,先充墓東宗祠”,可見對祖先的崇拜;其次是三界廟,“三界”是庇護地方治安的神;西面是官兄弟、軍場、關帝廟和東、西、北三道固門,保證其官職的安全穩定。這些建築的形式和中原地區的大型官式建築幾乎壹樣,都是由垂直的院落再到壹組組的道路組成,都滲透著中原地區常見的形式和文化。
3.從建築裝飾來看,土司建築裝飾避免了皇宮建築中常見的金黃色,大量使用紅色,體現了其富貴和權威。在建築物的裝飾中,除了人物外,動物還有蝙蝠、蝴蝶、鹿、鶴、喜鵲等。,植物有松、竹、梅、葫蘆等。,器物有石鼓,人物有“顏”“壽”。這些裝飾都體現了土司追求“幸福、富貴、長壽”的思想。
(2)烤面包服
土縣地方官是朝廷批準的世襲官員,按照朝廷的榜樣,給他們官服、官帽、官帶。地方官員在處理案件、出巡、接待官員或達官顯貴時,只穿皇家長袍、戴官帽、打官方領帶,以顯示他們的地位和尊嚴。平時穿棉質休閑服。這些便服多為土人向地方官進貢的棉、麻或布料,顏色多為藍色或白色。當地官員冬天穿藍色棉大衣,夏天穿白色棉麻。款式包括雙排扣上衣、圓領長衫,鞋襪也是棉布做的,藍色或黑色,粗糙而保暖。平時穿著打扮,除了地方官的顏色限制,其他和當地人沒什麽區別。
(3)烤面包飲食
忻城土縣的飲食習慣,無論是地方官員還是本地人,都大致相同。主食是大米,其次是玉米、小麥、土豆和豆類。節日期間,米粉,餃子,五色米,蛋糕和豆腐球被煮熟,當地人支付獵物,雞,鴨,魚,肉和米酒。全家人壹起用餐時,按照壹定的座次順序,主座背靠神龕,面向大門,是家中老人的高級座。左右兩邊是第二個座位,女婿入座,後門是最後壹個位置。壹般都是媳婦或者女兒坐最後壹位。土司有仆人為它斟酒、端飯、遞毛巾和扇風。仆人不允許和地方官同桌吃飯,也不允許坐在凳子上吃飯。
⑷地方官員的旅行
新城土縣,位於大石山區,山高路險,交通不便。地方官員外出旅遊或從事其他社交活動時,會騎馬和坐轎子。在他們經過的地方,他們設立亭和站讓他們休息和娛樂。土著人扛著肩膀步行。當地官員莫曾修建古月橋等橋梁,開辟山路,為新城的交通做出了貢獻。
二,土司文化的制度形式
新城莫氏土司最初是被用來幫助中央王朝武力鎮壓農民起義的,他走上了政治歷史舞臺。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莫氏土司意識到僅靠“躍馬”很難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必須制定壹定的法規,才能對所轄地區進行治理。這是文明的進步。土司的法治包括三個方面:壹是遵守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二是制定壹些調整其內部關系的規則;三是存在於民間的習慣法法規。
(1)中央王朝對土司地區的統治,本意是“依其舊俗而治”,實際上這樣做並不放心。因此,它制定了各種針對土司的法律法規,並要求他們遵守。第壹,對地方官員的繼承有嚴格的規定。地方官的傳承必須是“去闕受任”。“須審封委官體,無爭之人,明白須取其分支之書,待官結之,示之,照常繼承”;第二,對地方官員的謀反、拘禁罪,要嚴懲“或罰或貶”;第三,土司沒有俸祿,朝廷把土地給人耕種,但規定“不得變賣”。如果私自出售,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第四,士兵是奉命招募,未如期到達者;未能按期、按質、按數進貢等。會受到法院的追究和懲罰。“忠君報國”,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是歷代土司的宗旨。
(2)莫氏土司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同時,根據需要,制定了壹些不合法、不規範的規定,以維護其統治秩序。這些規定分為幾個方面:
1,土司家族內部約束。如歷代土司寫“訓官”、“遺教”、“家訓”、“家訓”,意在勸誡官員讀書、講道理、忠孝、耕織、侍奉、供養、學曲藝、不遊手好閑、經商貿易、節儉持家、不忘貪財。
2.土地政策。地方官員沒有工資,業務費、生活費由國家確定的官員土地收入解決。它們是名副其實的“吃土者”。因此,地方官員對其管轄的土地擁有所有權,並讓其控制。所以土司把大量良田作為“官地”和“官家地”,由土人耕種,所得全部歸己;另壹方面,酋長還根據各種勞動條件,分壹部分土地給土著人耕種,這部分土地稱為役田。比如,土司轎子給轎子壹塊地耕種,稱為“轎子田”,給服兵役的土人壹塊地,稱為“兵田”,還有“搬運工田”、“渡口田”、“郵田”等各種田地。從數量上來說,這些田地基本可以維持他們的生活需求。另壹部分是私有土地,歸農民所有,可以自己支配,種植收割都是自己的。除了祖傳的田地,這些田地大部分都是土著人開墾的。
3.士兵的政策。士兵是酋長擁有的私人武裝力量。當地官員給服兵役的當地人分了壹塊地。這些地方士兵在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都是士兵。如果派出去,士兵會自帶口糧和武器,在地方官員的帶領下保護地方治安,服從朝廷的召喚值勤,配合政府軍到處作戰,* * *會承擔保家衛國的使命。
4.土司教育制度。明朝以前,新城沒有學校和教育行政機構。明初雖有郡學,但上學的人少,就關閉了。這個例子不成立已經快400年了。在此期間,只有土司管理學校圖書館,顏氏教授官家子弟。清朝時,地方官莫振國在土司府設立了三所誌願學校,並制定了司祭的規章制度掛在府中,供人學習和感受。《祭司十六條規例》是莫氏地方官的壹篇優秀教學論文,不僅體現了作者在經學和史學方面的深厚造詣,而且對教學也有很好的研究。所有學生學什麽、怎麽學、怎麽做,都是明確具體的,嚴格與慈悲並存,警示與期待並存。
5、民風民俗。因為原住民之間沒有文化,很難形成成文的規則。以身作則教育孩子是他們的傳統。勤奮是原住民衡量人最重要的道德標準。土人中有壹句民謠:“不富則飽,懶則饑。”表揚勤奮,鄙視懶惰是社會道德教育的標準。禁止偷盜、搶劫、亂倫、損壞公物,被當地百姓譽為尊老愛幼、扶危濟困的美德,並以此為榮,不斷傳承。
第三,土司文化的精神形態
精神土司文化是土司文化的核心內容,包括思想觀念、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人際關系等。壹切精神性的東西,都影響著內部成員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情感,反映著他們的個體特征。從歷代莫土司保存下來的條條框框、詩詞楹聯中,不難看出他的思想和價值觀。
(1)尊重孔孟,遵循“忠、孝、仁、愛”。
《莫氏土司族譜》中記載,莫歷任土司撰寫了《歷天鎮》、《關鎮》、《田義彜彜》、《關》、《彜訓》、《勸關祖》、《司鐸規》、《周智家訓》及詩詞楹聯等,無不滲透著對儒家思想的尊崇。如官諺中的“子世襲,恐承君恩,穿星出入,食不知足”,“親民愛物,為官之根”;《練陰官》“為官有基礎,謹小慎微是修身”“祖宗父母,萬分感激”;《道士的規訓》“道學的起源是規訓的基礎,堯、舜、唐、文、孔子等開始集聖人之大成...,道教的傳播現在已經很清楚了。" ;《寺福之書》中的“黑門皇帝好心腸,被斯襲,卻不能盡天下之能事,使其效力不及”之類的觀點,都是莫氏土司維護自己統治地位的想法。
(二)以農為本,勤儉節約。
新城是山區,農業是主要經濟來源。因此,歷代土司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提倡以農為本,勤儉持家。如莫氏始祖遷新城後所作《李田珍》:“若以戰力耕鋤,不棄地而食天。不要浪費在玩樂上,山山水水都是金珠,不要浪費在實業上,耕耘收獲才是根本。”它警示後人要以農為本,努力奮鬥。《分田例》:“任何官弟,無論多麽卑微,占了田,養活了第三代,還是會分田給官”,鼓勵官弟為了後代,盡早開發資源,發展生產,創業。《練陰官》說“田麗不毛,但也有秋”,《勸關祖顯》說:“耕田不重要,奉養不重要。”且慢,莫魏震曾想過建壹個“勸農停車處”,鼓勵當地人耕種。我們應該把農業生產和人們的道德觀念聯系起來,安頓下來,繼承祖業。《訓陰官》也寫道:“壹日壹萬,惟壹飽,十萬卻壹暖。珠玉不是衣服,珍寶不是吃的。咻!與其奢華,不如簡約。”告誡後人不要貪婪,要節儉。
(3)與人交往時,要以禮相待,以心相許。
雖然莫土司是當地的皇帝,但仍然有壯族人民的傳統,如簡單,真誠和好客。據新城莫氏族譜記載,先祖墨寶曰:“凡來往之人,以誠相待,以義相憐。”土司莫慶忌時期,“到時候,男的耕地,女的會織布,除了種地和桑,別的什麽都沒有。”“松陵不驚花狗,采江常在船上。”可見當時淳樸的民風。祝酒人莫應超“以愛待其人,以寬嚴相濟制其家,嚴而不酷,使其有慈母之感”。地方官莫元祥在《勸官族》中寫道“欲讀書,當講道理,當親近兄弟,愛敬之念油然而生。不僅妳犯了壹個錯誤,暴力的東西也消失了。”莫土司的觀念和行為對改變土族人的陋習,走向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4)宗教信仰
從原始時代開始,各民族都有相同的宗教信仰。莫托土司利用新城壯族人的信仰弘揚和供養祖先,建立了三清閣、關帝廟、觀音閣等祠堂,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比如供奉“社王”,“社壇”遍布鄉村。每個社團都有自己的轄區,轄區內有很多居民。遇到是非之爭,往往見面就對社會破口大罵,以此來判斷是非。每個社會都有不成文的條條框框和各種禁忌,人們不敢跨越。莫氏家族崇拜“墨夷國王”,稱其為莫氏始祖;墨脫土司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盛大的祭祀祖先活動,警示氏族後代不忘祖先,加強氏族團結,維護地方和平。比如土司祠堂正殿的對聯:“書數未忘入廟,先人永記三朝功德;承蒙恩情,伏成世澤常留山河。”想著《劉壹亭》對聯:“六間房雖為六支,猶同祖;壹個家庭就像壹棵樹。從根上看,是壹家人。”摩希酋長利用祭祀活動向當地人灌輸各種思想。比如城隍廟門口的對聯寫著“人能有良心嗎?為什麽農歷正月十五要燒香點蠟燭呢?”如果妳半夜做事,壹定要防著我的鐵鏈和鋼叉。“土司莫景龍還寫了《廟祝記》和《妙妙紀記》,意在警示人們牢記古代聖賢的德行和教誨,孝敬祖先,弘揚功德。
(5)民俗文化
金土1。作為壹件文化藝術品,金土是忻城縣土縣人民的發明。它來源於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反映了他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金土是用棉線做經線,各種羊毛線做緯線。織錦用的是竹籠織布機。主要圖案有幾何“萬字”紋、水波紋、雲雷紋紋、線紋、藤紋、點紋;圖案包括幾何圖案、動物圖案和植物圖案;如龍、鳳、獅、虎、鹿、鵲、蝶、菊、梅花、桂花、茶花等。主要顏色有黑、白、黃、藍、紅、紫。主要品種有被套、夾克套、吊帶芯等。
2.民歌
忻城縣土司統治時期,土人生活艱苦,但他們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感情、生活和理想追求。愛唱歌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傳統,編出來的民謠色彩斑斕,代代相傳。忻城民歌有五言、五三五五句式,在形式上有唱、編曲,在內容上有政治歌、勞動歌、苦情歌、風俗歌、情歌。每年春節,3月3日中秋節,8月15日,都有壹個傳統的習慣,就是聚眾唱歌,叫歌圩。
3.民間故事
忻城縣土人在與自然抗爭的生產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繁衍生息,也創造了自己的文化。以口頭形式代代相傳的民間故事是其中的奇葩。在思想內容上,有流傳已久的童話《布波擒雷王》;其中壹些反映了壯族人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如《兩姐妹》中的卡尼和卡勒等。,反映了壯族淳樸善良的民風。從形式上看,這些故事短小精幹,跌宕起伏,曲折跌宕,易於記憶和傳播。
此外,還有教師戲(儺面戲)和色碼戲,樂器是銅鈴和銅鼓,舞蹈有鋼管舞、釣蝦舞、茶事和舞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