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和諧的宗族與村落
(3)孝敬長輩
(四)、符合道德規範,名分分明。
(5)、祖先祭祀、墳墓祭祀程序
(6)、修身養性
中國十大家訓:
周公旦(約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人稱周公。相傳,禮樂制度建立了法律法規體系,被尊為儒家的創始人。
“壹頓飯,三口飯”
周成王執政後,建新都洛邑,封諸侯。他把魯國的土地給了周公的兒子伯禽。周公告誡他的兒子:“不要因為妳被封在魯國,就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我還負責輔佐皇帝,所以我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是可鄙的。但是,在壹次洗澡中,妳要多次停下來,抓著妳的亂發,接待客人,吃飯,多次停下來,怕因為疏忽而失去才華。我聽說過,如果妳在德行上很慷慨,但對別人很尊重,妳就會得到榮譽;地廣而勤儉則無危;如果妳謙遜自持,妳將永遠富有;人若強大但敬畏,總會贏;聰明睿智,卻總認為自己愚蠢無知,就是聰明人;博學多聞,死記硬背,無知無識,才是真聰明。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就算妳是天子,妳之所以天下富貴,也是因為妳遵循了這些美德。不懂得謙讓,導致死亡和國喪。傑就是這樣壹個例子。怎麽能不小心呢?”伯欽不負父親的期望,在幾年之內,就設法把魯國變成了壹個民風淳樸、重農尊學的禮儀之邦。有“周公吐食,天下歸心”之說。周公對兒子的諄諄教誨,可謂用心良苦。
司馬談《人生樂章》司馬談(?——前110),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人,其子司馬遷。漢武帝當時是太史令。
“最大的孝道”
司馬談學識淵博,所以後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俗稱太史公,掌管天氣星歷,還負責記錄、收集、保存古籍文獻。這個職位是武帝新設立的官職,可以說是武帝為司馬談“量身定做”的。因此,司馬談對武帝是感恩而盡責的。因為責任心強,司馬談在彌留之際,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哭著告訴他。這是司馬談的《人生樂章》。司馬談希望司馬遷死後繼承事業,不忘寫史書,認為這是“大孝”。“孝順丈夫,可以幫助家人,也可以幫助丈夫,最終會立足。後世揚名以示父母,此孝為大。”他覺得孔子去世後的四百多年裏,諸侯兼並,史書斷代,以及今天國內的大壹統,賢明忠義的事跡等等。,作為壹個官員,不能履行自己的寫作職責,內心非常不安。因此,他熱切地希望司馬遷能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司馬遷不負父親的囑托,終於寫出了《史記》,被譽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名垂青史。有人說,沒有司馬遷的《感動的孩子的壹生》,就沒有司馬遷的《史記》。這是真的。
諸葛亮的《誡書》和《甥誡書》
諸葛亮(181-234),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民間傳說中著名的智者。
“不淡泊則無誌。”
諸葛亮46歲才得到兒子諸葛瞻。他很喜歡這個兒子,希望兒子將來成為國家棟梁。諸葛亮有兩個姐姐,二姐的兒子叫龐煥,深受諸葛亮喜愛。諸葛亮常年征戰,政務纏身,但仍不忘教育子女。他寫給諸葛瞻和龐煥的兩封信,被稱為“統領書”和“統領侄兒書”。《誡書》雲:“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修身。不冷漠,不清醒,不安靜,不遙遠。如果妳安靜地學習,妳必須學習。不學習,學不廣。如果妳沒有野心,妳不可能成功。慢了就不能有活力,危險了就不能根治性。歲月與時俱進,意義與日俱進,然後就變得枯萎了,不足以與世界相遇,留在貧窮中會很難過!”《侄誡書》說:“夫當誌存高遠,敬奉聖賢,戒淫,棄疑滯。這樣姬叔的野心就會暴露出來並感到悲哀。忍屈伸,去細件,廣泛提問,除了太小氣。雖有久留,何苦害美,何苦受之?如果誌向不強,精神不寬厚,把人卡在俗裏,默默的綁在感情上,就永遠不會平庸。”從兩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對兒子和侄子的要求是壹樣的。《誡書》、《侄誡書》是古代家訓中的名著,闡述了修身、治學、做人的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嚴家訓
顏之推(531—591),祖籍臨沂,隨東晉渡江。他經歷過南北朝,深知南學北用的利弊。
“積財不如瘦。”
顏之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哲學思想知識,撰寫了《顏氏家訓》壹書,對後代進行訓誡。全書共七卷二十篇,每壹篇都涉及面很廣,但主要是用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孩子,講如何修身、齊家、處世、讀書。比如他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認為學習應以讀書為主,重視工農兵和商人的知識。提倡“學貴能行”,反對空談,不切實際。書中許多名句被廣為流傳,如:“以善心生活,如入蘭芝之室,會香久矣;與惡人同住,猶如入了鮑魚,久了發臭。”“積財不如瘦。”“少年士子,如朝霞之光;老學者,如夜行燭光,賢者,閉眼不見。”“父子之間不能吃醋;有血有肉的愛,而不是簡。如果妳不接受簡的好意,妳將會荒廢妳的壹生。”“不要猶豫活下去,不要憐憫。“等壹下。古往今來,嚴家訓備受推崇,甚至認為“古今家訓皆以此為據”,屢刊屢刻,雖歷時千余年。
唐太宗的“皇室戒律”
李世民(598-649),唐朝的第二個皇帝,以文明的方式統治世界,並謙虛地對待下屬。
“壹頓壹頓的吃,會想老公的。”
《皇室家訓》占據著特殊的地位,其代表作之壹就是李世民的《皇室家訓》。唐太宗非常重視對諸侯的教育,經常告誡後人要遵守道德規範,加強道德修養,掌握治國之道。在指揮皇室方面,唐太宗以自己勤政為例,告誡出身富貴,生長在深宮的皇室要克制自己,愛惜財物,不可奢侈。她們每穿壹件衣服,吃壹頓飯,都不應該忘記蠶女農的辛苦。當妳聽到壹個決定的時候,不要先入為主,不考慮自己的情緒,要謙虛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不要因為別人有缺點就輕視別人,不要因為自己有優點就自大。把敢反對妳的人當老師,把討好妳的人當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永遠繁榮昌盛,賢惠吉祥。唐太宗對皇室有如此嚴格的要求,“貞觀之治”的出現是自然的。
包拯家訓
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以其破獄的智慧和耿直著稱,有“包公”、“包青天”之稱。
"那些濫用贓物的人將不會被送回他們自己的家."
包拯以清廉、正直、執法著稱。晚年為後代制定了家訓,說:“後代為官,犯虐者,不得歸其本家;他死後,不應該被埋在壹個大棺材裏。不是來自我的野心,不是我的後代。“* * *三十七個大字,配以如下文字:“把石頭舉起來,豎立在正房的東墻上,為的是做壹封給後人的信。“又是十四個字。”荀”是包拯的兒子包勛。包拯家訓是他生前對後代的壹種警示,他讓兒子把石頭公布出來,豎立在正房的東墻上,留給後人。這三十七個字,凝聚著包公的正直和幹凈的雙手。雖然有壹千年的歷史,但對於世界來說已經足夠了。包拯的家訓既是他對後人的訓誡,也是他壹生的寫照。
歐陽修的教學理論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壹。
"玉粗糙且易磨損。"
歐陽修4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對他的教育非常嚴格。為了減少開支,母親用蘆葦和木炭當筆,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歐陽修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從書中學習做人的道理。於是他在教二兒子歐陽懿用功讀書時,寫下了《教論》:“玉未琢,不成器;人家不學也不知道。然而玉是壹物,常德有恒。雖然不是工具,但還是對玉沒有傷害。人性,因事而動,不學則已,小人而非君子。能不懷念嗎?”歐陽修用“玉”比喻“人”,他教得好,可謂壹手好字。
元才,生年不詳,卒於1195,1163為秀才,後為官,主管信訪接待,為官正直。
"沒有必要為邪惡而規勸壞人."
袁彩是個人才,品德很好。當時人們稱贊他“品行端正,學識廣博,文學豐富”。他在樂清縣當知縣時,對子思在民間宣揚中庸之道的做法印象深刻,於是寫了壹本書《元樊氏》來實踐倫理教育。《元樊氏》樸實、傳神、家常,所以又叫“大眾化訓練”。書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比如“小人應與人保持敬而遠之的距離”、“怨天尤人比怨天尤人更重要”、“小人不需要諫惡”、“黨員不善於自知和警示自己”等等。袁的《樊氏》很快成為私立學校的培訓教材。歷代士大夫都把這本書奉為珍寶。《元樊氏》是中國家訓史上的壹部著作,堪比顏氏家訓,真正做到了“垂後世”。
朱柏廬(1627—1698),明末清初江蘇昆山人,朱子家訓。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朱柏廬的父親在昆山抵抗清軍時陣亡。朱柏廬服侍他的母親,照顧他的弟弟妹妹,並為移民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從來沒有做過官,壹輩子都在鄉村教書。他潛心治學,以程、朱理學為基礎,主張知行合壹。他和顧在康熙朝都堅持不學無術,與徐芳、楊無夏並稱“吳中三士”。《朱子家訓》全文五百余字,內容簡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自出版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清代廣為人知、家喻戶曉的教子經典家訓。其中壹些警句,比如“壹粥壹飯,不容易想;半絲半縷,時刻想著物質上的困難,“未雨綢繆,挖井不渴”在今天仍有教育意義。《朱子家訓》全文雖然只有506個字,但卻是儒家做人處世之道的集大成。
《弟子規》中的李毓秀(1647-1729),字子謙,有三個。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人皆有所愛》李毓秀科舉失敗後,致力於做學問。他根據傳統的兒童教育要求和自己的教學實踐,撰寫了《訓》,後經賈存仁修訂,更名為《弟子規》。《弟子規》在晚清廣為流傳,其影響力幾乎與三、百家姓、錢齊名。《弟子規》看似不起眼的小書,實則匯集了中國先賢的大智慧。
我丁家教家風,
鼓勵家人,尊重祖先,尊重聖賢,
鼓勵讀書,勸農。淳化民俗,
皮振家音。行善積德,
睦鄰友好。遵紀守法,
專門的音樂小組。進取創新,
堅持不懈,銳意進取。
文可以寫書,發表聲明。
軍事力量可以保家衛國。
“家風”又稱家風,指的是家庭世代相傳的時尚和生活方式,即壹個家庭中的風氣。家風是家庭中後代的壹種價值標準。是基於中華文化之根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跡,是反映家族成員代代相傳的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風格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貌。
“家訓”指的是家庭對子孫生活在世界上和管理家庭的教導。家訓在中國形成已久。壹般都是壹個家族傳承下來,教育和規範後代。它們也被稱為家庭法。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上,它在修身養性和計劃生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使國家更加繁榮昌盛的必要條件。
傳統家風的特點:
1,典範性:家風作為壹個家庭或家族認可的價值觀,必須具有權威性和典範性,即“典範性”。
2.社會性: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的存在必須適應社會潮流。
3.傳承:“代代相傳”和“生活方式”是家風的兩個重要標簽,家風的傳承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生活方式上。
新時期家風的特點:
1.吸收性:壹是吸收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但並沒有因為西方思想的引入而拋棄;第二,吸收西方科學,教育沒有拘泥於中國的傳統知識,而是走出去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
2.創意:新時期家風的創意主要表現在“紅色家風”的誕生和發展。
紅色家風:是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歷代優秀* * *黨員在長期革命實踐、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家風,是我國* * *黨員精神和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3.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新時期家風創新的源頭。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現階段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家訓不僅是接班人,更是* * *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大家好!
歡迎來到崔晨天心學院365家庭經典閱讀專欄。我是雷蕾老師。
今天,我們來談談中國家書家訓的傳統。
中國古人,在自己有所成就之後,會想把自己的智慧和人生經驗傳給後人,讓後人少走彎路,所以有家訓和家書。其中有諸葛亮的戒律,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明代的《出家家四訓》,清代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當然還有我們現在正在研究的朱家訓。
在古代,壹個人壹生需要四種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是根植教育和倫理教育,是培養兒童道德、人格、習慣、價值觀和正確知識的重要階段。這種教育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壹生。俗話說,“三歲看老。”事實就是如此。
如果家庭教育缺失,對壹個家庭,壹個孩子,都是最大的損失。著名僧人尹光曾說:“人若想亨通,必先從嚴格的家規做起;人要輸,就要從家規的頹廢開始。”它確實擊中了要害。古人雲:教子幼,教女新。體現了古人為人處事的重要原則:慎始。說到壹開始教孩子,其實從媽媽懷孕的時候就開始了,也就是所謂的“胎教”。《顏氏家訓》記載:“上古聖王有胎教之法:孕三月,離宮而居,目不邪,耳不偽,聲嘗,禮也。”古代聖王有壹個胎教的方法:三月皇後懷孕,就出宮去外地住。她的眼睛沒有看到她不該看到的,她的耳朵沒有聽到她不該聽到的。所有的聲音和味道都是按照禮儀提供的。
第二,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是培養人的智慧、能力和知識的教育。
第三種是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拓展,是壹個人實踐事物、造福社會、培養平和的教育。
第四,宗教教育,也就是回歸自然、明白因果的教育,讓我們了解宇宙生命的真相。有了這四種教育,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
我們現在的教育重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我們學習了國學文化,了解了古代四種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家庭教育。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朱子的家訓,它教導我們學習經典,我們應該從古代聖賢那裏繼承家庭教育的智慧,以造福自己,造福民族,造福子孫後代。
今天的經典誦讀到此結束。讓國學智慧走進千家萬戶。明天見!
“天心365”家庭國學是崔晨天心學院的日常內容,從中我們可以學到更多的生活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視角。妳可以去喜馬拉雅山去關註朱茵老師,聽聽音頻。
我沒有什麽家訓,但我記得我爺爺總說:做人要誠實,做事要老實。六年多了,我爺爺是公社幹部,文革期間沒惹過誰。
我爸說:妳是泥鰍,就不怕泥巴糊眼睛。在20世紀90年代,人們不可避免地會被冒犯或威脅要打擊非法采伐和計劃生育。前年我和老人聊過這個,他也是這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