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裏,我們可以理解,文是外在的美好的東西,但是它的美好是代表這某種內在的東西,並且是和內在的東西壹致的。《易傳》上說:“黃裳元吉,文在中也。”文不僅是衣服上的美好的彩飾,也是內在精神的壹種反映,正因為如此,才能稱得上吉祥。在後來的金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文”字的字形,中間的圖案變成了壹顆心的形狀。正是這個原因。
文是美好的精神的表現,也就是道德的象征。後來幹脆就專門指美德。鄭玄註《禮記》:“文,猶美,善也。”古人把“道德”、“文章”並稱,文章的編寫如同多彩錦繡的織造,不僅要優美,還要有美好的思想境界。
後世的“文”字,之所以是這麽寫,可以從哲學上解釋。“文”字的上面是壹個“玄”字頭,玄是天的顏色,也指天,代表著高深莫測的意思。下面的壹撇壹捺是“爻”字的壹半。爻是構成八卦的基礎。八卦是古之聖人觀天地之象,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象形取義而創造出的符號。這個符號代表著萬事萬物雖然可以不斷變化,宇宙萬物千變萬化,但是我們的祖先卻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認知。這也是為什麽中國最重要的經典,號為“萬經之首”的《易經》名為“易”的原因之壹。
再來看看“化”字。
甲骨文的“化”字,為壹正壹反兩人正倒相對,其意義是轉化、變化。中國人把自然界稱為造化,表明自然界的生成和變化。是誰造化了天地萬物呢?在中國的古代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他死後,氣息化成風和雲,聲音變成轟轟的雷聲,左眼化為太陽,右眼化為月亮,手足與四肢變成大地的四極與五方的名山,血液化成江河,筋脈鋪成道路,肌肉形成大地,須發成為星星,牙齒和骨骼化為金屬、珍珠、玉石,汗水成為滋潤萬物生長的甘霖和雨露。盤古之後,出現了女媧。她按照自己的形象,“摶黃土造人”,用黃泥造出了人類。但人總是要死的,為了不使人類滅絕,女媧就替人類建立了婚姻關系,命男女們互相找配偶,讓他們生兒育女,壹代壹代地繁衍下去。
但是“化”這壹個字,為什麽是兩個人正倒相對呢?這樣的造字,細究起來非常有意思。《周易》中有這麽壹句:“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句話出現在“賁” 卦中。“賁”,意思和“文”是壹樣的,都是“美好的裝飾”之類。
先要明白“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這壹句。自然界的各種錯綜復雜的現象,可以叫做“天文”,而人類中間的各種言行舉止、外表體態要很“陽光”,要有分寸,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應該做,這是“人文”。這樣下壹句就好理解了。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象,才能知道季節變化,便於在生產生活中做出相應的調整;而細察人類的各種美好的風尚和精神,用以教化天下人民,也就是用人的美德去影響人,感化人,讓人的境界得到提升。
這就是“化”字在“文化中”的本義。
因此我們可以說,“文化”壹詞,正是反映了從個人道德的提高,發展到整體人類道德提高的過程。在這裏,道德的含義與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有所不同,準確地說,應該是“做人的高境界”的意思。
需要註意的是,我在這裏說的文化,實際上和西方的文化壹詞也有壹些不同。西方的“文化”壹詞源於農作物的種植,具有物質功利色彩;而中國的“文化”壹詞,從以上的分析可知,更傾向於人以及人的精神的發展。這也可說是東西文化差別的壹個縮影。
盤古的身體各部分化為萬物,女媧創造了人。但是中國古人的思想中,由神靈造天地、化萬物的傳說影響不是很大。中國古人更傾向於相信造化是“氣”的自造自化,沒有神靈在起作用。而人在造化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贊天地之化育”,幫助天地化育,彌補天地化育的不足。
?教師對陶行知教育名著的思考1
?記得還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們就要求每個學生都要養成“好好讀書”的好習慣。看了大量的教育書籍,給了我很多在教育實踐中體會到的教學精髓,但我並沒有去仔細揣摩。我在這書海中徘徊了很久,深深體會到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必須不時反思自己,以便更有效地開展工作。
?閱讀可以引領教師專業化的成長和發展。經過閱讀和自我不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