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命、蔔、面相統稱玄學。玄學是三國兩晉時期興起的,以融合道家和儒家思想為主的哲學思潮,所以通常被稱為“魏晉玄學”。玄學是魏晉時期取代經學的主流思想。玄學是以“先人敘老莊”為基礎,融儒道為壹體的“高深學問”。周易、老子、莊子並稱為“三玄”。玄學的“玄”來源於老子的思想。《老子》第壹章中說:“玄也是玄,是萬奇之門”。玄學是世間萬物的普遍規律“道”,體現了萬物變化的無限性和神秘性。玄學學者以他們改造後的老莊思想詮釋《論語》、《周易》,對已經失去維系人心功能的漢代經學進行改造,建立起“無為而治”的哲學本體論。儒家的禮法、宗教、天道、人道等思想在玄學中也有論述,但其主旨是道家,即強調崇高即無、自然、無為。玄學所討論的中心問題雖然仍可歸結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但在形式上,它已擺脫了漢代儒家經典繁瑣而破碎的註釋;在內容上,摒棄了儒家經典“天人感應”的庸俗目的論論調。玄學學者從多方面論證了道家的“性”與儒家的“名教”是壹致的。他們改變了漢代“儒道互動”的思想格局,主張儒道合壹,孔子仍然是最高的“聖人”。玄學提出或關註的存在、本源與終結、體用、意、壹多、運動、自然、名教等壹系列思辨的概念範疇,是原始儒學和漢代經學所不具備或不關註的。形而上學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哲學的發展。玄學起源於中國古代經典的內部研究。最初出現了劉表、鐘松的“荊州之學”,更為凝練,重在義理,後來又興起了王肅的“王雪”,不同於“鄭雪”,再到言和、王弼的玄學。玄學的發展演變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第壹階段:玄學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這是在曹魏的鄭石時期(240 ~248),在歷史上被稱為“鄭石之聲”。這時候,言和和王弼的《無論妳是誰》出現了。言和寫了《論語》、《道德論》,王弼寫了《老子》和《周易》。他們“以為世間萬物皆以無為根據”(《晉書·王延傳》);我認為“聖人無有,無有,不可修,故不言。”老子有所為,故堅持其不足。”(《三國誌·鐘會傳》)引用何偉的《王弼傳》,意思是孔子優於老子。孔子說“名教”其實是“無體”,老子是在“有”,講“無”。第二階段:開始後,隨著司馬氏集團奪取政權,各士紳集團內部鬥爭日益加劇,玄學思潮內部也出現了“重無”、“崇有”、“順其自然”、“重名”等各種紛爭。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名教不自然”的異端傾向。他們在政治上不與司馬氏集團合作,強調“名教”與“自然”的對立,主張“名教越多,自然越多”,漠視禮儀。郭訓在樂光、裴頠“尊存”理論的基礎上,以《莊子》完成了“尊無”與“尊存”、“自然”、“名教”的統壹任務。郭象提出了明代宗教與自然的理論壹致性。他求同存異,用“個體化”的理論解決了這壹矛盾,認為聖人“不高於壹切,是不快樂的”(《快樂旅行筆記》);聖賢常於黑暗中出行於外,而無心追隨,故雖終日搖曳,卻淡泊從容”(《大師筆記》)。東晉以後,玄學開始與佛教中的般若融合,逐漸成為佛教的附庸。玄學是魏晉時期的壹種“新學”,它“鄙棄漢代‘象數之學’,拋棄陰陽五行等舊傳統”,帶來了學術思想的巨大變化(1)。陶淵明的思想就是在這種玄學新思潮的影響下形成的,尤其是玄學進步派,如嵇康、阮籍,對陶淵明的影響最深。崇尚自然的思想源於老子。《老子》第二十五章:“人練地,地練天,天練道,道練自然。“《莊子·英皇》也說:“遊於光明,則與大漠相合,順乎自然,而不能容私,天下之治也。“老莊都把自然作為至高境界。魏晉玄學繼承了老莊的思想,特別是標榜自然。然而,玄學學者對明教的態度和對明教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卻有很大差異。王弼以自然為體,名教為用,主張名教源於自然。他認為封建政治制度和倫理道德是自然的產物,統治者應該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無言而教。“自然就夠了,做了就輸了。”智慧自成壹體,是假的。“(2)嵇康、阮籍反對明焦與自然。嵇康主張“讓自然超越名教”(3),認為名教建立之前的“蠻荒世界”是壹個合理的社會。阮籍說:“無君則事定,無臣則事理”,“君子之禮,天下殘賊之術,死於危難”(4)。他們藐視禮儀,玩世不恭,過著裝瘋賣傻的生活。包景炎提出無君論,認為在古代,人性單純,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沒有界限,沒有尊卑之分。人們過著自然而滿足的生活。後來“智者千慮,必有壹失”,“簡樸漸增”,“尊卑有序”,“君臣已定”,於是人們陷入了困苦之中(5)。項修、郭象繼承了王、何的思想,以儒道為壹,認為名教是自然,是自然的最高體現:“聖人雖在廟之上,心與山林無異。”(6)“君、臣、上下、兄弟、表裏皆然,人之所為,是不對的!"(7)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直接繼承了老子的哲學。在玄學諸流派中,他傾向嵇康、阮籍,明顯以自然反對儒學。陶淵明的雜詩、飲酒、仿古與阮籍的“詠懷”思想感情密切相關。正如堯堯先生所說:“直到陶淵明,我們才發現阮籍是壹個知名的人;"同時,在阮籍身上,我們也看到了陶淵明的影子. "(8)但陶淵明對自然的尊崇和對儒學的反抗,與嵇、阮是不同的。嵇康、阮籍生活在魏晉時期,司馬氏名教標榜以孝治天下,成為司馬氏排除異己、篡位的手段。嵇、阮反對司馬氏篡位,故蓄意滅其標榜的名教。“至於他們的真心,恐怕是信禮教,視禮教為寶,比曹操、司馬懿迂腐多了。”(9)所以阮賢長大後想有所成就。阮籍說:“鐘嶸已經預言了,妳還不能回復!”(10)不肯讓兒子向自己學習。而自然,對於陶淵明來說,是他壹生的人生哲學。他不像嵇康、阮籍那樣裝瘋賣傻。他的思想和生活都是建立在真理和自然的基礎上的。陶淵明雖然也在轉型期,但像司馬那樣以明教為武器殺害異己的事情並沒有再次發生,他也沒有必要走嵇康和阮籍抵制明教的路子。他可以從容地踐行自己崇尚自然的理念,讓自己的壹生和詩歌都貼近自然的情境。陶淵明還受到魏晉玄學學者思維方式的影響。唐用彤先生說:“漢代經學是以句為基礎的,所以說理簡單,但堅持卻是必然的。到了魏以後,他雖然很善於學習,但是因為以主為榮,思想和言論更加自由。漢人過去學的是張句,魏晉至今說的還是‘通’。很多篇章句子都是用飾說的,傳者不用罵人就明白其意。”(11)陶淵明就是以這種新的眼光和態度進行研究的。雖然他本人是“少才多藝,擅六經”(12),但他不是章句之人。他在《五六先生傳》中說得很清楚:好讀書,不求甚解;每當我知道壹些事情的時候,我會高興地忘記吃飯。所謂“不求解答”,就是不求復雜的訓詁;所謂“知”,就是用自己的意誌去理解書的主旨。這與“小儒”的“斷頭路”大相徑庭,符合魏晉以來的新學風。《世說新語·蕭玉篇》引用《支遁傳》說:“凡避標之人,必會開會,但不註重比喻,不解釋篇章或句子,多半疑神疑鬼。謝安石聽了,也是壹番好意,說:‘這九方方高的馬也是馬,只是少了點玄妙,取了它的雅致。’“陶淵明讀《聖經》也像支遁的解釋壹樣,拒絕局限於文字,而是從崇尚自然的觀點出發,融入書中的意義來豐富自己的思想。陶詩中有些地方引用《論語》贊美孔子,但往往已經脫離了儒家的本義。儒家思想經過他的改造後被“歸化”了。如《答龐參軍》:“談和而不俗,談聖人。”從字面上看,陶淵明喜歡儒家聖賢的經典,似乎是儒家的追隨者。其實並不是。全詩表達的是壹個熱愛自然的“隱士”。詩末寫道:“君愛體素,何時來?”體素是道家的概念,意思是保持壹種簡單自然的本性。《莊子·刻意》:“平淡者,無非雜也。能純潔,才叫真正的人。”嵇康《與阮德如》詩:“君愛蘇德。”可見陶淵明是用道家的觀點來理解儒家經典的。甚至孔子本人也是道家。《飲酒》第二十部:Xi農離我已久,人間難得真。在魯中間畫上老人,把他縫起來,使他純潔。孔子並不是他作品中真實的樣子。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真與淳在《論語》中是找不到的”,“真與淳是道家的概念,但元明把“還原真”和“還淳”的使命放在了孔子身上。這種所謂的道家學說是當時的潮流。因此,石濤的主要思想實際上是道教。”(13)當然,儒家思想中也有與崇尚自然的主旨並不相悖的成分,陶淵明很容易吸收,融進自己的詩作中。《論語·先進》:、曾、、龔錫華坐下,曾說:“晚春者,春裝已畢,狀元五六,東子六七,浴舞,嘆歸。”大師嘆了口氣:“我與點(Xi)。”這壹章的思想很多,但陶淵明只取熱愛自然之意,融於《福報》詩中,表現出他崇尚自然的興趣。儒家主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主張大吃大喝,關心窮人,有順應自然之意,被陶淵明吸收。《窮人頌》等詩有儒家的意味。但陶淵明畢竟不同於那種小家子氣的儒家。周、、祖琪、”* * *在城北講學,試圖教育他們。其所居公豚近騎兵”(14),陶淵明寫詩壹首,語帶諷刺,末了說:“願教諸子,立水岸從我起。”(15),明確表示他們走的是壹條不同的路。以上是陶淵明玄學在魏晉時期的影響。必須指出的是,陶淵明對玄學討論的本體論等抽象哲學問題並不感興趣。他崇尚自然的思想是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壹種人生哲學、社會理想和審美觀念。這壹思想的形成與他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有很大關系。所以陶淵明的詩與東晉流行的玄言詩有著本質的不同。玄言詩脫離生活,純粹是老莊的哲學說教和佛教教義。“詩必為柱旨,賦為漆園之義”(16)。而陶的詩卻來源於生活,表現了陶淵明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而不是對玄學的註解和闡釋。此外,陶淵明崇尚自然和他的新義、勝解,就是提倡親自耕田、修行。他認為自力更生的工作生活是最符合自然原則的。這是他思想中最光輝的組成部分。莊子曾肯定實幹,馬蹄章曰:“他人恒,織衣、耕田、食糧,謂之同心。”《天地》盛贊伯承高姿“辭耕為諸侯”。《盜足》罵孔子“食而不耕,衣而不織”。但莊子並沒有充分評價耕田的意義。陶淵明不僅長期從事耕田工作,而且對勞動的意義提出了新的看法。他在《九月西天收割早稻,終年耿旭》詩中說:命屬道,衣食殷實。不露營,求自保。生命的歸屬,轉向道。但無論去哪裏,都要先吃飯穿衣。所以,管好溫飽是返道的起點,耕田是踐行自然之義的開始。世人視耕田為笨拙,比起做官來確實笨拙,但他寧願堅持這種笨拙,也不願占便宜。他在詩中反復歌頌自己的勞動生活:“南開荒,歸園。”“代耕不可期,事業在天桑。”“衣食要守規矩,努力不可欺。”"早上,我會處理垃圾,把蓮花帶回家."他在勞動中找到了生活的樂趣。陶淵明提倡耕田也有鄙棄儒家的意義。孔子鄙視勞動,樊遲被他斥為小人。孟子也鄙視勞動。“努力的人治理別人,努力的人治理別人”被他描述為“普世義”。陶淵明不贊成他們。他在《田舍年初思往事》中寫道:前師有遺,不愁窮。未來難窺壹斑,勤奮難。意思是孔子的遺產太高超了,我很佩服,可惜很難做到。讓我們努力種田吧!這難道不是宣告妳要走“小人物”樊遲的道路嗎?陶淵明所景仰的古代隱士,如常居、桀溺、何、陳仲子等。,都是著名宗教之外的人物。他說:“失心瘋已經壹千年了。”(17)“謝謝何先生和妳聊天。”(18)“鄙視別人是可恥的,所以我願意灌溉花園。”(19)他的心是站在這些自力更生的隱士壹邊的。
上一篇:什麽是人類文化?請詳細描述。下一篇:從巴塞羅那波裏諾地區的改造實踐探析城市的功能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