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什麽是知識經濟產業?

什麽是知識經濟產業?

知識經濟時代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展望

摘要:20世紀末,由於高科技的進步,經濟發展的重心從生產和銷售轉向了所謂的“知識經濟”。國際社會主要國家普遍認為,知識經濟的發展將影響21世紀國家的競爭力。學者們對知識經濟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在1966中,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知識經濟定義為“直接基於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的經濟”。」

知識經濟能夠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主流,有其發展背景。近十年來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為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條件。另外,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和技術為基礎,以創新為主軸,強調速度,它至少包括觀念創新、制度創新、市場創新、生產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和管理創新。顯然,在知識經濟時代,沒有創新就很難發展工業技術。

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虛擬技術和數字傳統產業的不斷創新是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手段。知識經濟將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雖然它的發展為促進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會給國家和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比如貧富差距擴大,弱勢群體翻身難度加大等等,都將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為了應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整個社會結構和產業環境的發展也必須在體質方面進行調整,才能與之相適應。這些調整包括:教育創新、金融創新、政治改革、道德建設和法律改革。過去,教育和研究是社會進步的主要指標;未來,在知識經濟時代,如何保持教育推動社會進步的導向作用,是壹個值得我們關註和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

壹.前言

1957年,蘇聯和俄羅斯發射了第壹顆人造衛星Sputnik,成功進入地球軌道,極大地刺激了美國。“人造衛星的震撼”讓整個美國發誓要在太空科技競賽中趕上蘇聯和俄羅斯。果不其然,美國在1960年代末之前將第壹批宇航員送上月球,並成功將宇航員送回地球,在科技競爭上超越了蘇聯。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machlup首先提出了“知識型產業”的概念(李小虎,1998)。馬赫盧普的“知識產業”概念主要是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1)受教育。(2)研究與開發;(3)通信業;(4)信息設備;(5)信息服務等五個領域稱為“知識產業”。

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首次提出了“知識經濟”的完整定義如下:“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基礎的經濟。同時,OECD也主張知識經濟即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格局;知識已經成為生產力提高和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隨著信息和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高度應用,世界各國的產出、就業和投資將明顯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行政院經濟社會委員會,2000年)。自此,知識經濟受到了世界各國學者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第二,知識經濟以創新為基礎。

在傳統觀念中,“生產”的含義是指經濟,土地、資本、勞動力是“生產”的三要素;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工業的發展,“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多元化經濟社會的發展,於是“經濟發展”取代了“生產”,轉而討論六個要素,即六個M:金錢、機器、材料、市場、方法、人力。

所謂“知識經濟”,是直接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激發、擴散和應用基礎上的經濟。創造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效率,淩駕於土地、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之上,成為支撐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2000)。從傳統經濟到知識經濟,重心也從勞動轉向大腦,從有形轉向無形,從制造導向轉向營銷導向。硬件與軟件相結合,領導兼顧效果與效率。在知識經濟體系的中心,無形的東西變得越來越重要,它們通過創新創造各種價值(石,2000)。只要創新繼續,經濟就會繁榮(高喜軍,2000)。如果說繁榮是創新的果實,那麽知識就是創新的原因,知識經濟的生產要素就是科技轉化、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林垂玉,2000)。

因此,知識經濟可以說是以創新為基礎的。創新是壹種新的思維,壹種變化,壹種風險,壹種求新、求變、求善的原創思想,對成功和失敗都要接受和包容,鼓勵從“內思維”到“外思維”的創新。

第三,知識經濟的神話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知識經濟這艘巨輪起航之前,率先提出了“知識經濟的八大神話”(張忠謀,2001)。

從1960年代的“知識產業”到“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早已存在於整體經濟結構和產業技術環境中。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的培養將被重新定義,使用科技知識比擁有“科技知識”更重要。無論任何行業,技術的應用確實需要創新和冒險的思維,這樣才能把知識變成盈利的真諦。

知識經濟的建設不僅能促進經濟增長,而且能穩定其生態位。但也需要政治、人才、法制、社會倫理的配合,不僅要提供社會福利,還要建立完備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因此,就法治而言,法律法規的修改和增補速度不容忽視。

此外,除了討論關於知識經濟的逆向思維,我們還考慮了更深層的社會核心價值觀。人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之,深刻審視“知識經濟”的本質,才能避免在“知識經濟”的沖擊下迷失方向。

第四,知識經濟的特征

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到來,知識經濟將是世界各國工業技術創新和發展的契機。因此,我們必須了解知識經濟的特點,這樣才能在控制和駕馭知識經濟方面具有優秀的素質和競爭優勢。關於知識經濟的特征,整合如下:(黃福順,2000;石,2000;高喜軍,200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00年;袁,1998)

(A)知識經濟是基於知識的使用。

知識經濟體現了我們對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中知識的特定認知。所謂“具體認知”,就是把知識轉化為利潤後,要強調“知識的應用”,而壹般的觀點都叫“知識經濟”而不是“知識經濟”。

(二)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本質

只有通過知識的應用,才能擁有“創新”的能力,才能呈現知識經濟的本質。過去,經濟增長可以說完全依賴於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和資本。新經濟的核心將是知識經濟本質的“創新”思維,這將使經濟發展走向無限發展。

(三)創新型人力資源是知識經濟的主要條件。

在勞動密集型時代,我們的人才培養無非是註重培養,註重技能的熟悉程度。然而,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將重新定義人才培養。我們要培養的人才是以創新為基礎的,這足以成為知識經濟發展的主要前提。

(四)產業技術研發的速度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力。

研發能力是產業技術升級的必由之路,也是產業生存的基本法則。所謂商場如戰場,行業特別講究效率和效果。每壹分鐘都不容忽視。因此,除了R&D能力,業界在R&D還必須要求“速度”,以便能夠盡快創新和抓住商機,否則將無法在知識經濟時代立足。

(五)知識經濟是壹個多元化的綜合經濟體系。

有人說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意味著傳統產業的衰落,其實不然。知識經濟的產業結構是壹個綜合多樣的經濟體系,它包括各種企業和不同產業主體的組合,發展出以知識經濟為核心的多樣化綜合經濟體系。

(6)新興科技產業是知識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中心。

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電子信息革命帶動了信息通信業在技術層面的巨大進步,激活了整個相關的周邊產業。新興科技產業,包括電子、電機、計算機、通信、航天工業、電子商務等,已經成為知識經濟持續發展的驅動力。

動詞 (verb的縮寫)推動知識經濟的新興產業和技術

(A)新興產業和技術繼續增長。

近十年來,臺灣省制造業在技術密集型產業中持續快速增長,產值占比從1986的24%上升到1988的40.7%。基礎產業由35.6%下降到35.8%,占比穩定;傳統行業從40.4%下降到23.5%;機械行業1989比1988增長約2.88%;同期,自動化行業增長9.3%,航空航天業下降16.7%,交通運輸業下降8%。

(B)推動知識經濟的新興產業和技術

至於電子信息技術的產業技術,政府制定了完整的研發計劃,分為信息(軟硬件)、通信、電信、消費電子、微電子、光電子六個領域,由電子所、電信所、材料所、計量中心、中國電信研究院、信息產業理事會、中科院共同實施。此外,高等教育的所有學術研究單位也積極參與相關的研究和發展工作。

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虛擬技術和數字技術等高科技新興產業技術已成為知識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3)工業技術向高技術、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回顧臺灣省的工業技術發展,短短20年,從輕工業向科技產業轉型,成就得到廣泛肯定。其中,計算機信息產業實力雄厚,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三,半導體產業成為世界第四大生產國。並有晶圓代工、筆記本電腦、顯示器、集線器、手持掃描儀、主板、調制解調器等十余項產品產量居世界第壹。基礎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額占1987年出口總額的76.5%,而光電工業1988年的產值比1987年增長了40%以上。如果用通信設備的整體產值,比1987年增長29.2%。說明臺灣省工業已經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六、知識經濟的發展之路

觀察美國經濟在過去十幾年取得的空前成就,主要是國民經濟的高增長、低失業率、低物價和財政赤字等。,是由信息革命和技術創新創造的。目前,臺灣省發展知識經濟有幾大優勢(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2000年;陳光榮,2000年;王工,2000),要點如下:

(壹)健全新興信息產業和技術制造體系

(二)優秀的人才素質構築了豐富的人力資源

(三)資本市場規模充裕、豐富、活躍。

(四)人民具有積極向上的創業精神。

(E)發展知識經濟的基礎設施已經到位。

臺灣省雖有上述五大優勢,但仍有進壹步發展的空間(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2000;陳光榮,2000年;王工,2000):

(壹)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應用的廣度不夠

(2)互聯網、信息和通信基礎設施的速度需要加強。

(三)法律法規和行政管理不能應對知識經濟時代的變化

(D)人類培養機制和工業技術發展之間缺乏合作。

(E)知識密集型產業在生產系統中的比例低於先進國家。

這五點指出,政府應在知識經濟發展中扮演火車頭的角色,極有必要致力於相關基礎建設、法規及人才培養計劃的發展,為臺灣省整體環境打好基礎,為產業及科技研發發展作出貢獻。萊斯特。梭羅提出了知識經濟時代的十三條基本原則,值得思考,其內容概括如圖1所示。

十三項基本原則按其主要內涵分為三類。首先,“內化”原則包括:創新的系統思維、勇於挑戰和承擔風險、前瞻性的眼光、企業家精神、把握機遇;其次,“他省”原則包括:善用發展戰略,居安思危,強組織揚長避短,重視職業發展;三、“目標”原則包括:投資基礎研究,尊重知識產權,環境也是財富。

金字塔結構代表了知識經濟的強度和韌性,所以用金字塔來建立知識經濟的致富模式。其堅實的基礎是紮實的,代表著多元化、全方位的產業基礎;立體構成由無形變為有形,是知識經濟創新的主軸;框架自下而上延伸,構建知識經濟的前景;內涵是由內而外,實現知識經濟的致富目標。

七。結論

信息化、網絡化、虛擬化、數字化和全球化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基本特征,其相關的新興產業和技術研發是未來科技發展的主流,而首要的是人力開發和培訓。通過人力資源的規劃,教育創新、金融創新、政治改革、道德建設和法律改革等各種改革是走向知識經濟必須提前協調的首要任務。

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需要壹個宏觀的視野和角度。過去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反思,現在的機遇需要我們規劃和管理考試,未來的願景將是我們轉型和提升競爭力的機遇。

  • 上一篇:什麽是調味?在烹飪中起什麽作用?
  • 下一篇:2021簡潔美觀的夏季手抄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