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什麽是經濟學論文?有哪些組件?怎麽寫?

什麽是經濟學論文?有哪些組件?怎麽寫?

壹篇關於經濟的論文。

當前,腐敗已成為我國不正之風的焦點,嚴重影響了改革的進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如何有效控制腐敗,是舉國關註的重大社會問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指出:“經濟理論並沒有提供壹整套可以立即使用的結論。它不是教條,而是壹種方法,壹種思維器官,壹種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結論的思維技巧。”[1]對腐敗的經濟考察和分析,或許能給我們提供壹些有益的啟示。

壹,腐敗的經濟學定義

什麽是腐敗?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腐敗是指國家官員為了個人利益而違反公認規範的行為。”[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腐敗定義為濫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更廣義的定義是,腐敗是通過關系,為了從這種行為中為個人或相關個人謀取利益而進行的有意識的不服從行為。透明國際對腐敗的含義解釋如下:公共部門官員的行為,無論是從事政治事務的官員還是從事行政管理的公務員,通過濫用公眾賦予他們的權力,使自己或親近的人不正當地、非法地致富。邁克爾·約翰遜對腐敗采用了廣義的定義,認為腐敗是指濫用公共角色或資源,或公共和私營部門非法使用政治影響力。戴維·h·貝利(David H. Bailey)認為,腐敗壹詞意味著不正當地利用職權獲取個人利益,而這些利益不壹定是金錢。我國有學者認為,“腐敗是黨和國家公務人員以權謀私,違反當時社會公認的紀律、法律和道德規範,形成壹定社會危害的畸形政治行為和政治現象。”

這些從政治、法律和道德層面的研究結論,都是從權力運行的角度來討論腐敗問題,而僅僅把腐敗看作是公共權力在運行過程中偏離其應有方向,違背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損害公眾利益的現象,給人壹種迷茫的感覺。正如壹位政治學者所說,權力是壹種神秘的東西,是壹種神奇的社會現象。

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腐敗,把它看成壹種經濟活動,壹種利用公權力謀取私利的經濟活動,很多事情就會豁然開朗。我們可以這樣定義腐敗嗎?腐敗是官員或官僚集團利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的壹種商業活動。他們總是期望以最低的成本做最大的生意,獲得最大的利潤。妳可以為腐敗的人或腐敗的集團設計壹個計算和思考的過程:投入多少,帶來多少收益。最理想的目標是少拿壹點,多拿壹點回來。

二,腐敗原因的經濟分析

既然我們把腐敗看作是壹種商業活動,壹種公權私利的交換,那麽我們來分析三個問題:第壹,是否存在市場可能性,即公權私利交換是否可能?第二,官員作為公權力的主體,會不會利用公權力謀取私利?三是利用公權力謀取私利。

(壹)腐敗交易的市場[5]可能:權力總是容易腐敗

如今,腐敗是壹個重要的新聞內容。當我們打開電視或打開報紙觀看黃金時段的新聞報道時,我們可能會被大量關於腐敗的報道弄得眼花繚亂。為什麽腐敗如此猖獗?這正是我們在這壹部分要討論的內容。

權力趨向腐敗,這是壹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法國政治學家孟德斯鳩說:“壹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壹個永恒而又困難的定理。”英國歷史學家約翰·阿克頓也指出,絕對的權力必然導致絕對的腐敗。卡洛斯·阿爾伯特·羅贊斯基指出:“腐敗是所有社會都會出現的壹種癥狀。無論是最大的上層建築,還是最小的群體,都可以找到它。”權力和腐敗就像月光下的人和他們的影子。哪裏有權力,哪裏就離不開腐敗。權力趨向於腐敗,絕對的權力趨向於絕對的腐敗,這可以從權力的交換和供求關系的特點得到證明。

1.權力是壹種可交換的社會資源。

什麽是權力?德國的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認為,“權力是在壹定的社會關系中,壹個行動者不顧反對而執行自己意誌的概率,不管這個概率的基礎是什麽。”壹位美國學者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我對權力的直接看法是這樣的:在A可以讓B做他不想做的事情的範圍內,A對B擁有權力。”陶奈(R.H. Taunay)認為,權力可以定義為壹個人(或壹群人)以他希望的方式改變他人或群體行為,並阻止自己的行為以他不希望的方式改變的能力。可以說,權力意味著對他人的某種強制、支配和控制,意味著權力者的行為優於它所作用的對象。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帕森斯認為:“權力關系中也存在互惠的可能性。”所以,權力從來都是不夠分配的緊俏商品。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向往它,覬覦它,為之努力奮鬥。

權力的可互換性是指權力作為壹種外在能力,在壹定條件下可以通過權力主體的更替而轉化。權力主體所擁有的權力在於他自身的利益。當他履行相應的職責時,他就擁有了權力,當他離開這個崗位時,他就失去了權力。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權力主體有了權力,就能“異口同聲地回應”;當他離開權力時,就會“看不見了”,這會使權力主體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從而導致權力的異化,也就是說權力主體把自己的權力作為“商品”來換取私利,也就是權力腐敗。

2.無彈性的電力需求和供給。

壹般來說,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任何市場的發展壯大都是由需求決定的。因為權力優於社會,在壹定的責任範圍內具有絕對的支配地位,壹方面,人們向往權力,追求權力,對權力有強烈的需求;另壹方面,為公權力辦事的人,容易被權力的特性所迷惑,容易把人民的權力當成自己的私有之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權錢交易,把別人的財產和公共財產據為己有。通過對公共權力的不合理使用來滿足人們對權力的需求。

中國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以及中國的傳統思維和社會制度,導致黨領導下的政府成為權力壟斷的主體。而壹個公職人員在壹定時期內擁有壹定的權力和權限。為了理性,他會對自己的權力進行“定價”,以獲取更多更高的個人利益。價格因使用權的客體而異,權利人是確定的。這就形成了供電的零彈性。面對這種情況,“經濟人”必然會擴大自己的權限或者提高“價格”。同時,只要價格在他的承受範圍內(壹般限於邊際成本=邊際收益),他就不會考慮其水平,權力擁有者也會抓住權力需求者的心理,為自己創造更多獲取有價值東西的機會,從而使腐敗的產生成為必然。

(B)腐敗交易主體分析:官員也是“經濟人”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善惡之辯,但無論哪個學派都認為存在抽象的普世人性。無論人們是否相信善或惡的本性,人們普遍認為政府是壹個超然的組織,超越壹切私利,追求社會福利。政治家和政府官員是無私的聖人和“公眾人物”,唯壹目的是促進公共利益。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現實中,建立在人性本善假設基礎上的權力運行機制過於依賴人的自律,嚴重脫離了利己人性的現實,為腐敗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以至於腐敗橫行。

1,“經濟人”理論簡介

現代生物學證明,生物本性是利己的,否則無法在大自然殘酷的選擇中生存。人類作為生物的壹部分,經歷了無數次的自然選擇才進化成今天的人類。所以人的原始本性,也就是他們的自然生物,必然是利己的,人總是為自己著想,努力追求自己欲望的實現。在此基礎上,“經濟人”理論成為西方經濟學大廈的理論基石。這壹理論認為,人類有盡可能增加自身利益的意誌,“經濟人”是指壹個人,其基本動機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或個人效用最大化。正如亞當·斯密所說,“每個人都在試圖利用他的資本從他的產品中獲得最大價值。”壹般來說,他不去努力提高大眾的福利,也不知道自己提高了什麽福利。他追求的只是個人幸福,只是個人利益。這樣做,壹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推動壹個目標,而這個目標絕不是他所追求的。“[11]經濟人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壹是人的自利性,即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規劃,總是追求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這種價值,只要是值得個人追求的,既可以是物質利益,也可以是無形利益。二是利益最大化原則,即人們總是尋求最大程度地滿足自己的利益。通過成本收益分析,經濟人可以權衡比較各方案的利弊,采取最有利的行動,從而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第三,人的理性假設,即人具有理性知識和計算能力,能夠收集必要的信息,比較備選方案,做出更符合自己偏好的選擇。

在經濟人的適用範圍上,公共選擇學派的發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將“經濟人”假設應用於政治領域,認為個人在政治活動和集體選擇過程中也在追求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公共選擇學派代表人物布坎南指出,沒有理由認為同壹個人在私人領域或經濟活動中追求個人利益及其最大化,而在公共領域或政治活動中追求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同樣,由政治家和行政官員組成的政府也是有個人利益的組織。公共選擇理論將“經濟人”理論擴展到政治領域,可以很好地解釋官員腐敗現象。由於公共決策者的“經濟人”特征,在政策過程中追求自身利益的動機驅使其制定自利性政策,從而導致腐敗。

最近壹項對縣(處)級領導幹部的調查表明,“理性經濟人”是領導幹部的基本人性特征。[12]幹部為遠大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比較淡薄,人生價值觀有很強的功利化傾向。比如急功近利的思想,不顧實際需要和效果,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等等;或者在遇到挫折的情況下,變得不思進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甚至為了小團體和個人的利益而規劃。比如66.6%的人認為自己的團隊是“績效團隊”。如果把重點放在產業園項目上,項目被列為國家調控對象,那麽真正願意清理的只有30.6%,甚至有11.1%的人選擇“為了地方經濟繼續做下去。”而他們的下屬認為他們的傾向更強烈,也就是只有14.3%的人願意收拾,28.6%的人願意冒險。作風問題最大的是形式主義,占53.8%,功利主義占30.8%。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形式主義是給人看的,但本質上還是功利主義。

2.官員面臨選擇。

壹個社會無論擁有多少資源,總有數量是有限的。與人的無限欲望相比,資源的數量永遠是有限的、不足的。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稀缺性”。稀缺性決定了每個社會和個人都必須做出選擇。選擇是將有限的資源最大化。按照這種思路做選擇時,人們往往以收入、利潤或其他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官員也不例外。他們也面臨著選擇:壹個是公共決策和官員自身利益的選擇,壹個是貪腐清廉的選擇。

公共決策和官員的私人利益之間存在矛盾。壹方面,公眾做出的決策越正確、越及時,組織的利益就越大,負責這個組織的人分享的利益就越大。而且,官員還可以獲得比普通成員更高、更大的利益(或效用),如政績物質獎勵、職務晉升等。相反,公共決策的效果越差,官員的損失可能比組織的其他成員更大。這就是矛盾的同壹性。另壹方面,公共決策與官員私人利益之間存在沖突:這種沖突源於公共決策的組織成本和收益與官員私人成本和收益之間的差異和偏差。不是每壹項公共決策都能同時實現公共組織和特定決策者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組織和官員有兩個不同的目標:組織利益最大化和官員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下,官員會利用手中的權力,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進行公共政策選擇,這可能是以犧牲組織目標為代價的。官員的行為有兩種表現:壹種是特定決策者的懶惰動機和搭便車行為,屬於失職或瀆職的範疇;第二,具體決策者利用職權直接為自己謀取私利,包括侵吞公共財產和利益,收受賄賂,屬於貪汙。

當公共利益與官員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就會出現腐敗的機會或誘因,即官員濫用公共權力為個人或群體謀取利益。當存在腐敗的機會或動機時,官員通常有兩種選擇:腐敗或誠實。如果代理人選擇誠實,他將獲得相應的報酬,包括眼前的收入和未來的預期收入,加上作為壹個誠實官員的道德滿足感。即期收入包括官員的工資、津貼和獎金,預期收入包括住房、養老金和醫療保險。道德滿意度是壹個效用函數,與官員的思想素質和社會責任感有關,也與社會風氣和社會贊譽有關。對於那些利他的、高度“為人民服務”的官員來說,他們可能在腐敗問題上立場堅定,所以他們道德滿足的效用函數是非常大的,甚至是無限的。

如果官員選擇腐敗,他會獲得直接的賄賂收入,但他會為此付出各種成本。腐敗成本主要包括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兩部分。顯性成本主要指腐敗的直接投資;隱性成本由多種因素決定,包括合法處置成本(法律成本)、經濟懲罰程度(經濟成本)、精神或名譽損失(精神成本)、未來收入損失(養老、住房和醫療保險等)。),以及貪汙受賄的道德成本。他的效用函數比較復雜,有兩種可能的結果,取決於被查處的概率和逃脫的概率。

官員無論選擇什麽,都是基於自身條件的理性選擇。腐敗是經濟理性選擇嗎?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腐敗是壹種理性行為。我們經常在電視和報紙上看到,那些在監獄裏的腐敗分子,痛心疾首地說自己壹時糊塗,做了錯事,現在後悔了,然後對著鏡頭擠眼淚。腐敗分子的這種自白,意味著他們從事腐敗活動是壹時的非理性情緒沖動,而不是理性行為。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他們還是像在舞臺上吹噓普通人壹樣騙我們。選擇腐敗或放棄腐敗,是個體在給定約束和風險偏好下的絕對理性行為。對於壹個人來說,這是人生的重大選擇,不是壹時沖動就能決定的。其實他今天選擇撒謊也是理性的,因為他試圖把自己的腐敗成本——懲罰降到最低。事實上,腐敗是壹系列精心管理的商業活動,每壹步都有對利潤和風險的擔憂。壹不小心就會賠錢,甚至埋下禍根。

  • 上一篇:為什麽東亞人比歐美人更擅長速滑?是實力取勝還是技巧取勝?
  • 下一篇:傳統文化觀後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