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體
對蝦巨大癥的病原體是原生動物、纖毛蟲、周毛蟲和渦螺科的動物線蟲。會聚性蠕蟲附著在中國的蝦蚤幼體、糠蝦幼體、幼體和成蟲的體表和鰓上。雖然海龍與其他固定的纖毛蟲如風鈴草屬、單頜蟲和炭疽菌在外貌和生活習性上有壹些相似之處,但它們之間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海龍和單頜龍的形狀相似,但海龍的柄的細絲在分支處相連。受刺激後,所有個體可同時收縮,平均體長為40微米~ 60微米,而單殖吸蟲的絲狀體在柄分叉處斷裂,所以整個身體。鐘蟲不形成群體,柄收縮如螺旋彈簧。累枝雖成群,但梗中無機細絲不能收縮。在這些無柄纖毛蟲中,成團纖毛蟲對蝦苗的危害最大。
2發病機制和癥狀
蝦蚤幼體、糠蝦幼體和幼體均易感染該病,尤其是蚤幼體和糠蝦幼體。1999在大連市金州區北海村苗圃進行蝦蚤幼體三期時,發現20號養殖池的蚤幼體上附著有凝聚蟲,同時,投餵到養殖池的鹵蟲卵殼上也附著有凝聚蟲。第二天,16號、18號和14號池塘相繼被發現。每個池塘的蝦苗感染率都在60%以上。20號養殖池的蝦蚤幼體開始死亡,其他池塘的病蝦幼體停滯。在1998期間,大連市金州區鄧莎河白家魚苗場在蝦蚤幼蟲第二階段投餵豆漿等替代飼料。兩天後發現蝦幼體附著縮孔蟲,病蚤幼體不進食、不排泄糞便、不蛻皮或變態,逐漸下沈死亡。蝦蚤幼體和糠蝦幼體的癥狀主要是被壹層絮狀白毛覆蓋,形體消瘦,活動減弱,或在池邊不動或在水中緩慢遊動,趨光性差,易沈底。團塊數量較多,常附著在蝦苗的頭甲和腹部,呈粘稠的絮狀附著,肉眼可見。顯微鏡下,可以看到附聚物附著在蝦幼體的表面和鰓絲上。如果鰓絲上附著大量附聚物,會嚴重影響蝦苗的呼吸、活動和攝食,阻礙蝦苗的發育和變態,導致死亡。
疾病的3個原因
Macrosiphum喜歡生活在含有較多有機物和較低鹽度的靜止海水中。蝦苗養殖池飼料多,尤其是豆漿、蛋黃等飼料,水質容易變質。池塘中的有機物為蝦幼體提供食物和附著基礎。囊蚴通過末端纖毛輪在水中的自由遊動體傳播,靜水容易使末端纖毛輪幼蟲寄生在附著基上。如果每天在養殖池塘中交換的水量少於蝦蚤幼體階段總水量的1/3,池塘中的水長時間靜止不動,池塘中的有機物含量就會越積越多,聚結蠕蟲就會在這種環境中迅速繁殖。嚴重時,蝦苗感染率可達85%。
在對蝦養殖中,當幼體達到蚤狀幼體的第二階段時,會投餵壹些鹵蟲無節幼體,鹵蟲無節幼體和鹵蟲卵很難分離,所以在投餵鹵蟲無節幼體時,往往會有大量的鹵蟲卵,養殖池塘中的鹵蟲卵就成為了多刺線蟲的附著基。如果其殼上附著許多鹵蟲卵,蝦幼體會在短時間內感染該病,感染率可達80%。
4預防和控制措施
在對蝦養殖過程中,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預防重於治療”的方針,控制多染菌病的發生和流行。
4.1減少豆漿等替代飼料的投餵。在對蝦苗中接種矽藻、角毛藻等單細胞浮遊植物,施肥硝酸鉀2mg/kg、磷酸二氫鉀0.2mg/kg、矽酸鹽0.1mg/kg,每天或隔天施肥1次。在池塘中養殖微藻作為蝦蚤幼體的餌料,減少了豆漿的投餵,從而減少了水質汙染,改善了外部環境條件,有利於防止多氯汙染。
4.2鹵蟲卵處理過的鹵蟲無節幼體是蝦苗和仔蝦的餌料。由於鹵蟲卵附著在它們的殼上,在孵化鹵蟲無節幼體時,將鹵蟲卵進行消毒(用50mg/kg漂白粉溶液浸泡0.5 h ~ 1 h),然後在滅蟲後孵化鹵蟲卵。或者鹵蟲無節幼體孵化後加熱至50-60℃,燙去蛋殼上的彈尾蟲。此外,在投餵鹵蟲無節幼體時,去除鹵蟲蛋殼,以盡量減少將鹵蟲蛋殼帶入養殖池。
主要的處理措施是換水和提高水溫。在養殖池塘中,當發現蝦蚤幼體附著在收斂蟲上時,應立即用60目篩網絲籠進行大換水,每天換水量約占池塘總水量的2/3。發現幼蟲附著幼蟲時,用20目絲網籠進行大換水,每日換水為全池。通過大換水,不僅能刺激對蝦幼體快速蛻殼,還能使附著在體表的多毛類隨換水脫落排出池塘,附著在鹵蟲卵上的多毛類也隨換水排出池塘,從而使池塘水中的多毛類數量迅速減少,減輕病情。同時,通過加強投餵適口飼料,增強蝦苗體質,加速蛻皮,提高養殖池水溫2℃ ~ 3℃,處理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