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握現狀,有的放矢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每當接手壹個新班級,我都要進行壹次寫作摸底,讓學生寫自己最熟悉的校園。文章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它可以讓我從中了解到每個學生的審題、立意、描寫、觀察、語言等能力,還能發現學生的知識面、思維量、文體意識等。因為是壹次自由寫作,每個學生的寫作水平盡顯無余。然後,我記錄下每個人存在的主要問題,開始量體裁衣,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與方案。從書寫、語言、閱讀計劃等方面
1/4頁
入手,給每壹位學生建立壹個寫作小檔案,壹學期或學年結束,讓他們真實地看見自己實實在在的改變與進步。有了成就感,學生的寫作動力會更大,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視積累,讀寫互動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藝術生之所以寫不出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閱讀量太小。每次課堂調查,幾乎沒有幾個讀過大部頭作品,喜歡讀書的更是微乎其微,到有不少喜歡流行雜誌,壹提寫作文就“頭痛”。因此,我們不要急於教他們如何寫作,而要引導他們壹字壹句地讀精美的文章,學會摘抄優秀的文章或語句,然後培養他們用嘴或筆點評或概括內容。每天每節課都要預留十分鐘,堅持不懈。這不僅督促了他們閱讀,而且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對文章、語句優劣的判斷能力,等等。漸漸的,他們認識到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興趣與認識提高的前提下,第二步就是讓他們嘗試寫周記與讀後感。對此,教師要有壹定的指導與要求,更要有反饋,否則會流於形式。要給出壹定的閱讀時間,有指導更有任務,如寫讀後感或評論或仿寫等。在教學《荷塘月色》的同時指導學生讀季羨林的《清塘荷韻》,欣賞其精彩的描寫及手法的運用,然後讓學生親臨校園裏的荷塘,結合平日觀察,仿寫壹篇自己眼中的荷塘,寫出自己的感受。結果學生寫得很真實,也很細膩,效果遠遠超過閉門造車。
3.用心觀察,拓寬視野
“‘作家必須體驗生活,而這種體驗要引起自己的心弦的震動?壹種最細微的心理上的體驗?’否則,即便妳天天泡在火熱的生產鬥爭的
2/4頁
運動中,妳若沒有那純屬個人的心靈顫動,沒有那獨特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提煉,是寫不出真實、美麗的作品來的”(《語文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2期李德復的《寫作需要心靈顫動的生活》)。解決“無米之炊”的途徑,除了大量閱讀,厚積薄發外,還要學會觀察,生活處處皆素材,壹切作品源於生活。只要做壹個生活的有心人,無論校內、校外都有寫不完的素材,這就要學會用眼去觀看,學會用耳去傾聽,甚至用鼻子去聞,各種感官都要充分調動起來。當然更不可缺的是用心去感受、思考。百讀不厭的朱自清《荷塘月色》,為我們提供了壹個很好的範本,非常值得學習。2007年江蘇高考作文中,何永康老師推出了壹篇懷想與父親割麥的作文,雖然引起了很多爭議,但我認為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它是作者細心觀察生活的碩果,是對生活的真實感悟。因此,在練筆中我經常會布置壹些貼近學生生活,又需深入觀察、思考的話題或命題。借此讓學生關心生活、熱愛生活,達到拓寬寫作視野的目的。每次放假回家,我讓學生寫壹篇在家或路上的所見所聞,課上相互交流,選出典型的事件與大家分享,在促使學生用心觀察、體會的同時,豐富了寫作素材,而且此類素材真實、鮮活,壹定程度上避免了假大空。
4.“壹篇三遍”,做實點評
蔡明老師結合作文教學的實際,總結出了壹套“四步作文教學法”,即教學由初作、互批、反批、重作四步構成。這壹教法力圖做到熔寫作的能力訓練、文體訓練和思想訓練於壹爐,形成壹個多股交織的訓練系統,在“兵教兵”“兵練兵”中實現“兵強兵”。我結合學生實情把它改造為“壹篇三遍法”,即壹篇作文寫三遍。第壹遍學生寫,通過批改指出宏觀與微
3/4頁
觀上的問題,然後針對問題修改寫第二遍,第二遍由學生互批,壹是落實是否按意見改進,二是便於相互交流與學習,三是用學生的眼光發現問題,進壹步改進。第三遍教師略批,展示優秀作文,但對於少數沒有明顯改觀的學生,有時要寫第四遍。每次選擇三遍中經過反思、修改比較典型的作文,張貼在教室裏展覽,讓學生明白只要努力了,就壹定會有進步。
作文點評是作文教學的壹個重要環節,對寫作方法、寫作興趣或積極性都有重要影響。因此,每次點評時多采用擇優法,就是在講評中選擇差作文中好的地方進行講評,增強學生信心;在點評中也可以以學生講為主,讓學生發現美與不足,在同壹起跑線上揚長避短。對於問題比較典型或較大的作文,教師壹定不能“懶”,要把學生拉過來面批,強化印象,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5.強化書寫,減少失誤
藝術生學生書寫是壹大問題,普遍較差。我對他們的基本要求是工整,然後是大方、美觀。課後讓其練字,只要持之以恒,就會很有成效。作文寫好,要有回頭看的習慣,看看題目寫了沒有,文中是否有錯字,標點是否清晰,等等,減少不必要的失誤。
藝術生在很多學校被列為“差生”,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或問題,但只要我們用心引導、督促,就像寫作文壹樣,對他們循循善誘,就壹定可以取得可喜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