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壹般的醫用藥物,生物制品是通過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免疫物質(如抗體)來發揮作用的,人體內出現體液免疫、細胞免疫或細胞介導免疫。通過基因工程技術轉化的大腸桿菌可以產生壹種病毒的抗原,酵母通過基因重組可以產生乙肝表面抗原,重組痘苗病毒也可以產生乙肝表面抗原。隨著細胞工程雜交瘤技術的出現,雜交瘤細胞可以分泌抗體,因此抗體不必用動物血清免疫。這打破了傳統的生物制品概念,但是疫苗不壹定用細菌,疫苗不壹定用病毒,血清制品不壹定用血液。
我國生物制品業基本能滿足控制傳染病疫情的需要,但仍落後於壹些發達國家。生物制品分為人用生物制品和獸用生物制品。以下是對人類生物制品的描述。
10世紀,中國發明了用人痘接種預防天花的疫苗,這是人工主動免疫預防傳染病的創始。接種疫苗不僅減輕了疾病,還減少了死亡。公元17世紀,俄羅斯人來到中國學習種痘,後傳播到土耳其、英國、日本、朝鮮、東南亞國家,再到美洲和非洲。1796年,英國人e·詹納發明了接種天花疫苗的方法。他給人接種減毒病毒(牛痘)來防止烈性病毒(天花)的感染,這樣人就不會得天花了。
這種方法既安全又有效,很快就傳播到世界各地。牛痘可以算是第壹種安全有效的生物制品。微生物學和化學的發展促進了生物制品的研究和生產。19世紀中期,“免疫”的概念已經基本成型。1885年,法國l .巴斯德發明了狂犬疫苗,人為削弱病毒的毒力,制成疫苗。被狂犬病咬傷的人在及時註射疫苗後可以避免患狂犬病。巴斯德用同樣的方法制造了活的雞霍亂疫苗和活的炭疽疫苗,而不是過去以毒攻毒,他把弱者變成了強者。D.E .沙門氏菌、H.O .史密斯等人研究了加熱滅活疫苗,先後研制出傷寒、霍亂等滅活疫苗。19年底,日本北裏柴三郎和德國貝林,E. (a .)用化學方法處理白喉和破傷風毒素,使其處理後失去致病性。接種動物後的血清中和了相應的毒素,稱為抗毒素,解毒後的毒素稱為類毒素。r·科赫制成結核菌素,用於檢查人體內是否有結核感染。抗原抗體反應的概念有助於臨床診斷。這些為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不斷發展出各種生物制品,在預防疾病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是控制和消滅傳染病不可缺少的手段之壹。
中國的生物制品工業始於20世紀初。1919年,中央防疫研究所成立,這是我國第壹個生物制品研究所。規模很小,只有牛痘疫苗和狂犬疫苗,還有幾種死菌疫苗,類毒素和血清都是粗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在北京、上海、武漢、成都、長春、蘭州建立了生物制品研究所,並成立了中央(現中國)生物制品檢定所,執行國家對生物制品的質量控制和監督,發放菌種和標準品。後來在昆明成立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生產和研究脊髓灰質炎疫苗。生物制品現已擁有龐大的生產和研究隊伍,成為免疫學應用研究和計劃免疫的科技指導中心。唐於1957年發現沙眼病原體,為我國生物制品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控制和消滅傳染病方面,接種生物制品效果顯著,在公共衛生措施中效益最好,這不僅是壹個國家或地區的措施,也是壹個世界性的措施。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於1966年發表宣言,提出要在10年內在全球消滅天花,正式宣布天花於1980年在地球上消滅。1978年,世衛組織制定了擴大免疫規劃,為全世界兒童進行免疫接種。EPI用四種疫苗預防六種疾病,分別是卡介苗預防結核病;預防麻疹的麻疹活疫苗;預防脊髓灰質炎的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百白破用於預防百日咳、白喉和破傷風,全世界的兒童都有計劃地進行免疫接種。1981中國響應世衛組織號召,實施計劃免疫,按要求使用四種國產疫苗預防六種疾病。從65438到0988,全省疫苗接種覆蓋率達到85%。1990,兒童疫苗接種率達到85%。診斷制劑的增加和方法的改進促進了實驗診斷水平的提高;它已被應用於血清流行病學和疾病監測。我國生產血液制劑已有30多年,品種逐年增加。
隨著微生物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生物制品改變了傳統的概念。微生物的結構、生長和繁殖、傳染性基因等。也是在分子水平上進行分析,現在可以識別、分離、提取蛋白質中的抗原決定簇,然後人工生產合成肽疫苗。我們對微生物的遺傳基因有了更好的了解。我們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將所需的抗原基因重組到無害的、易於培養的微生物中,改造其遺傳特性,在培養的過程中產生所需的抗原。這被稱為基因工程,從中我們可以開發壹些新的疫苗。20世紀70年代末,雜交瘤技術出現。通過將傳代的腫瘤細胞與能夠產生抗體的脾細胞雜交,可以獲得能夠傳代並分泌抗體的雜交瘤細胞。產生的抗體叫單克隆抗體,屬於細胞工程。這些單克隆抗體可廣泛用於診斷試劑,有些還可用於治療。隨著科學的快速發展,生物制品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傳染病的預防、治療和診斷,還擴展到了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甚至突破了免疫制品的範疇。生物制品的概念最早是在我國生物制品領域提出的,但在壹些國家被稱為疫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