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就出生在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與湖北黃梅縣無關,黃梅戲壹直用安徽省安慶市當地方言演唱,源於安慶當地黃梅時節的采茶歌。黃梅戲的演員大多是安徽人,但是湖北話和安徽話差別很大。湖北省只是用黃梅縣的地名編造起源歷史來爭奪黃梅戲文化遺產。黃梅戲最初在湖北並不知名。後來湖北看到安慶黃梅戲演員拍的黃梅戲電影《神仙眷侶》出名了,就在湖北建了黃梅戲劇院,不過以前都是從安徽請來的黃梅戲演員教他們唱歌。第壹批是請安慶的人來建的。中國唯壹的黃梅戲藝術節是在安慶舉辦的“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去過安慶的人都知道,安慶人說話委婉,唱黃梅戲最正宗。黃梅戲文化深深植根於安慶人的血液和細胞中。
黃梅戲是安徽省流行的地方戲,也是壹張重要的文化名片。它從孕育、形成、發展、壯大至今已有二百年。然而,關於這壹重要地方戲的起源壹直有不同的看法。最近,安徽省專家通過實地調查和資料研究,提出了黃梅戲發源於安慶地區的新觀點。這壹理論推翻了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傳統說法。
2015 165438+10月,在安徽省、市宣傳部門的支持下,安慶黃梅戲劇院以黃梅戲的起源與發展為學術課題,聘請多位多年從事黃梅戲藝術研究的專家學者,對黃梅戲的起源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調查研究。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通過7個月的田野調查,對安徽、湖北、江西、江蘇、陜西五省的民歌、時令曲調、鼓書、花燈戲、佛道音樂、青陽調、高腔、譚強調進行了調查和記錄。
參與調查的安徽省黃梅戲研究者王秋桂說,黃梅戲的語言以安慶方言為基礎,聲腔以安慶民歌為基礎。黃梅戲吸收的許多民歌,早在黃梅戲誕生之前就已經在安慶地區流行。這次田野調查的壹個重要發現是,千裏之外的陜南地區,有不少康、雍、甘時期從安慶各縣遷入的移民。他們與家鄉早已失去聯系,直到近幾年,各家才開始陸續尋祖。雖然相隔千裏,但他們仍然操著安慶方言,唱著200多年前從家鄉帶來的民歌,其中不少已成為黃梅戲的聲音。比如商南的《十二點的姊妹歌》,無論是音樂還是歌詞,都和安慶的《探姐》如出壹轍。此外,商楠的《出軌的歌》與安慶的《虞美郎》、《商楠的《我姐的心思難猜》與安慶的《抱槐樹找郎來》有明顯的對應關系。王秋桂說,這說明黃梅戲的曲調不是外來的,而是發源於安慶。
據課題組成員介紹,他們通過調查發現,黃梅戲95%的音樂來源於當時民間戲曲中心安慶壹直流傳的民歌、花鼓戲、道情、彈詞、高腔、徽調等,這也證明了黃梅戲發源於安慶。
此外,課題組通過對安慶方言與黃梅戲音樂關系的調查,還發現安慶方言與湖北黃梅戲方言存在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直接體現在唱腔上。課題組在報告中認為,安慶方言的壹個特點是發音平仄,很少有突跳,這就決定了黃梅戲唱腔的波紋形狀比較平滑。觀眾稱贊的黃梅戲特點是通俗易懂、易學易唱,與安慶方言有因果關系。
此前壹般認為,黃梅戲是清末湖北黃梅縣洪水流民帶到安慶的。災民演唱的湖北采茶調與安慶民間曲調及其他戲曲形式融合,形成黃梅戲。然而,徽劇研究者在查閱現有的全部文史資料和田野調查中,並未發現湖北采茶調在安慶流傳的過程和事件。在調查報告中,安徽學者認為,湖北黃梅縣被淹時,地處下遊、地勢較低的安慶也是汪洋的壹部分。難民不可能通過安徽流域各縣進入安慶,所以推測災民沿途傳播采茶樂的路線圖無法成立。
也有專家指出,目前還缺乏可以證明黃梅戲起源的書證。本次調查所能找到的最早的黃梅戲記載,是上海《申報》6月1879+00 14日的壹篇報道,證明在1879年6月之前,安慶北大門集賢關每年都有“黃梅調”。中國戲曲史專家廖奔表示,缺乏文獻記載是地方戲曲面臨的普遍問題,因此他建議下壹步擴大文獻檢索範圍。
安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愛軍表示,黃梅戲是安徽省的壹張文化名片,了解黃梅戲的起源,對於更好地研究地方戲曲的誕生發展規律,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這壹民族藝術瑰寶,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黃梅戲的起源有壹種新的說法——它起源於安慶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