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介紹壯族。

介紹壯族。

壯族,由古代百越的壹個分支形成,是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有15.48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萬人,主要居住在文山,紅河、曲靖也有部分。在1965統壹壯族名稱之前,壯族有很多自名和他名,僅雲南就有40多種,主要有“弄人”、“沙人”、“土遼”等。

雲南壯族和廣西壯族同源,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居住在今天廣西和雲南的壯族就與當時的中原人民有著密切的交往。歷史上,壯族人民擅長種植水資源豐富的水稻,而婦女擅長編織和刺繡。織成的壯布和織錦都以圖案精美、色彩鮮艷而聞名,獨特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方面,男性和漢族沒有太大區別,女性則五顏六色。他們特別喜歡用五顏六色的絲線在鞋、帽、胸袋上繡出圖案、人物、鳥獸、花卉。

壯族人還以唱民歌聞名,歌曲委婉,押韻,富有感染力。民歌包括講述歷史的古歌、傳授生活技能的“生產歌”以及“酒歌”、“情歌”等。民謠以“苦歌”為主,如“長工歌”、“女子苦情歌”。壯族人還擅長舞蹈,有著悠久的“銅鼓舞”歷史,節奏鮮明,舞步矯健。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龍段”(壯語,意為趕壩)。根據傳說,這個節日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最初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農(壯族)於1052年4月揭竿而起反抗宋朝的事跡。現在,龍段街已經發展成為富寧縣壯、瑤、苗、彜、漢等民族人民交換物資、共同慶祝的傳統節日。壯族的其他節日和漢族的壹樣。

壯族人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廣西最多。1990人口1548萬。壯語的使用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南宋時就有了方塊字組成的民間字。但用途並不廣泛,多用於寫地名、編民歌、記筆記。1955年創制並推廣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語,1982年進行了部分修訂。

壯族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土著民族。春秋戰國時期為百越分支,南宋時稱銅仁、丁琪媛。明清等於土,依附等於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壹為“通”。1965年,根據的倡議和國務院的批準,“通”改為“莊”。

石灰巖在壯族地區分布廣泛,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區。落基山脈有洞穴和地下河。這種地形構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天下”的景區。這個海岸盛產各種珍貴的海鮮,尤其是南珠。壯族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玉米、土豆。水果也很豐富,而且森林面積廣,盛產柳州杉、銀杉、樟木等珍貴木材。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茴香油,是壯族地區的知名特產。

壯族人善歌,壹年壹度的山歌會叫歌圩。農歷三月初三是最隆重的。壹萬多人參加了大型歌會。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是壯族歌者的典型代表。歌會期間,男女之間舉行拋繡球、摸蛋、吃五色糯米飯、唱壯劇、舉行物資交換等娛樂活動。祝五谷豐登。壯族人在唐代就有舞蹈。廣西寧明、龍州等地的懸崖峭壁上,有許多壯族先民繪制的巖畫。壯族鑄造和使用銅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壯錦是著名的紡織工藝品。

壯族的婚姻過去是父母包辦的,但婚前可以自由戀愛。現在流行呆在家裏或者“坐在家裏”,有些地方還在實行。房子大多和當地漢族的房子壹樣。有的地區居民住二樓,樓上住人,樓下堆牲畜。近年來有所改變,人畜分離。大部分服飾與漢族相同,但仍有許多地方仍保留著本民族服飾的特點,而且各地有所不同。男人經常穿唐裝。布料過去是自制的。過去有紋身的習俗,但現在已經改變了。飲食方面,喜歡吃腌制的酸味食物,把生魚片當作美味佳肴。主食是大米和玉米。大年初壹,用大米做各種壯族婦女的粉餅。女人有嚼檳榔的習俗。結婚的時候壹定要送檳榔。除了祭祀祖先,還有自然崇拜,比如祭祀山神、水神、太陽神等。唐宋以後,佛教和道教先後傳入壯族地區。近代傳教士到壯族城鎮建立基督教和天主教,但影響不大。

在壯族的民居裏,人們在路上遇到老人,壹定要主動和老人打招呼,退到路邊讓老人先過去。當老人進屋時,應該請他坐在座位上。如果有人盤腿坐在老人面前,被認為是對老人的不尊重,會受到大家的譴責。

  • 上一篇:人際溝通的原則包括
  • 下一篇:企業文化的經典語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