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稱“五嶺以南,自李唐以前,聲名文物遠不逮夫中原”〔33」,其中壹個重要原因是交通梗阻不便。自唐張九齡奉開大慶嶺體p大梅關)新道後,這壹狀況才有所改觀。自此,大庚嶺道成為廣東北上主要交通線。另外,唐代廣州崛起為世界性貿易巨港,也是“廣州通海夷道”的起點,而自隋開京杭大運河,改善了五嶺南北交通,廣州港腹地更擴大了,促進了物資和人口流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嶺南文化被滋潤和吸收了新養分,在前代積累基礎上持續但又不平衡地發展起來,改變了過去的文化格局和景觀。
壹、漢俚文化融合深化
文化形成與民族融合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六朝移民高潮的結果,是漢人在嶺南的人口比重顯著提高。加上上述經過洗夫人的努力,漢俚文化融合過程在隋唐強大封建政治經濟力量推動下變得更加迅速和廣泛,程度也更加深刻。例如移居海南的漢人,唐代以前為 2萬人,唐代增加到 7萬,分布地區也從島北部沿海逐步向比較偏遠、開發遲而瘴病較嚴重的南部和東南部擴展。以往是漢在北,俚在南。環島建置的完成,形成漢在外、俚在內的分布格局,表明有壹部分俚人被漢化。在漢俚雜居地區,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水平有顯著提高,島上不但有不少土特產作為“貢品”輸入中原,而且生產的商品也很精美。瓊山郡守韋公幹驅使俚人家奴“織花練文紗”,制角器,熔鍛金銀,用珍木造家具和大船,舶運到廣州出賣。這說明漢文化已為越來越多俚人所掌握,否則不會有這樣的工藝制作。俚人另壹居地雷州,唐代還從閩南移入壹批居民,壯大漢人隊伍,進壹步開發雷州半島。類似這樣的民族遷移和民族融合事例,實質上反映漢文化越來越處於優勢地位,漢俚文化界限在這裏逐漸消失了。俚人中還出現壹批掌握漢文化的知識分子,如貞觀七年(633年),唐太宗在漢未央宮大宴群臣,曾“命突厥頷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蠻酋長馮戴詠詩。既而笑日‘胡越壹家,自古未有也,,,〔35〕。這。雅事歷被傳為俚人漢化的佳話。
二、開疆文化的貢獻
漢文化在嶺南的傳播除以大量移民為載體以外,個人歷史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唐代嶺南在中原人心目中,仍是壹個瘴病之地、化外之區,因而成為朝廷處置政敵和罪犯的場所。許多在黨爭中敗北者,都被壹貶再貶,最後流落嶺南。他們中不乏有見識的政治家或文化人,來到嶺南後,多致力於傳播中原文化,推動當地文化發展。這種以開發落後地區為目的,在邊睡地區傳播的漢文化被稱為“開疆文化”。秦漢進軍嶺南所產生的文化後果,當然可以說是開疆文化在嶺南之始。唐代開疆文化在嶺南進入壹個重要階段,流寓人物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這些人物著名的有杜審言、宋之間。李德裕、韓愈、劉禹錫、李宗閡、楊嗣復、王義芳、韓援、韋方質、李孝逸、韋執誼、敬暉等,他們都各有建樹。例如韓愈貶潮州,在那裏驅鱷魚,放免奴婢,辦學興教,正鄉音等,促進潮州風氣改變。為紀念韓愈而命名的韓江、韓山、韓文公詞、思韓亭、思公帕等,皆為中原文化在潮州紮根的見證。唐代貶惠州的有同平章事張錫、兵部尚書牛僧孺、著名詩人李尚德等,他們對惠州文化建設也起過壹定作用。唐代貶海南的高級官吏更多,李德裕是他們的代表人物。李貶潮州再貶崖州(今瓊山縣境),在逆境中不忘著述,在崖州城修建望閉亭,民間還有其子孫化為黎人的傳說,作為壹代名相,千百年來壹直為海南人所紀念和贊揚,這與其滴居時對海南文化發展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三、海外文化移入
我國與海外交通要地,首在廣東。秦漢以來,從徐聞、合浦港發航的海上絲綢之路已很興旺,所以海外文化假道前來,流布嶺南也勢在必然。唐代以前,嶺南文化正處在形成階段,尚未成熟,故更容易接受外來異質文化,使之成為自己的壹部分。這也是嶺南文化多元性的壹個原因。 秦漢時,集散香禹的壹些土特產采自南海周邊地區和民族,包括香藥、琉璃、瑪瑞、水晶等,《史記?貨殖列傳》和椒書?地理誌》記載了番昌與海外交通的盛況,可以說,這是有文字可稽的海外文化進入嶺南之始。據考證,漢初在我國栽培最早的海南島棉花,是從印度經越南傳人的〔36〕。至於中國官員、商人、使者外出交流,東南亞壹些國家和地區向我國進貢珍奇寶貨之事史不絕書。新中國成立後,在廣州發掘多座漢墓,除了出土大量上述物品,還有不少托燈男女 陶湧,他們的人種學特征和服飾異於漢人,也不同於當地越人,而很有可能來自東南亞、西亞或東非〔37」。這類陶湧在徐聞、合浦、貴縣、梧州壹帶亦有發現。從文化主要依靠移民傳播而言,不管這些陶湧真正身份如何,這都可視為海外文化傳入的佐證。但只到了唐代,隨著海上交通發展,那些來自異國他鄉的民族文化才更多地移入嶺南,極大地豐富了嶺南文化內涵。這主要包括佛教和伊斯蘭教文化、作物品種、特殊材料、器皿等。例如唐代嶺南生產各款陶瓷制品,如瓦當、板瓦、筒瓦、磚石等建材,多有貼附坐佛或蓮花瓣紋。佛教寺院、塔、雕刻等建築大量興起,與佛教傳入有關的菩提樹、蒲桃也在嶺南安家落戶。伊斯蘭教清真寺、塔,伊斯蘭教徒聚居善坊等在廣州出現。伊斯蘭教著名補品補骨脂也隨同其他舶來品壹起傳進來。還有許多身穿奇裝異服,“鎳耳貫胸之類,殊深絕限之人”蔔別也往來於各交通大道,歇息於哪店驛站之中。只有在嶺南,才更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外來文化景觀。
四、文化發展反差
隋唐嶺南社會發展還很不平衡,開發先進地區與落後地區並存,個別先進經濟據點被大片蠻荒地區包圍。這種區域發展的核心性也表現在文化上,形成較大的區域反差,成為這壹時期嶺南文化發展的重要特點。
大庚嶺道開通,“然後五嶺以南人才出矣,財貨通矣,中原之聲教日近矣,遇則之風俗日變矣”〔39〕。這是中原文化南下在交通沿線產生的結果。主要包括粵北、西江和珠江三角洲某些地區,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褥面積在這些地區還有所減少。9世紀阿拉伯地理學家伊本考爾大貝列舉當時中國四大商港,內有“廣府”(廣州)壹地。這些地區生產水果。蔬菜、稻米、大小麥和甘蔗等,漸漸跟上中原農業發展步伐;所產陶瓷,釉色紛呈;所產葛、麻、蕉、竹、棉等纖維織品,別具壹格,為中原人所珍視,多以購得自炫;所釀酒類眾多,其中荔枝酒為其中珍品,受到詩人白居易贊美;城鎮在這些地區也很興旺。廣州過去被稱為‘茅草都市”,唐宋憬任廣州都督,《新唐書?宋憬傳》稱,宋原“教之陶瓦築堵,列哪肆”,取代茅草修茸房屋,將中原建築文化引入嶺南。珠江三角洲興起金利、龍江、容奇、桂洲、黃連、北水、馬齊、香山、青歧等圩鎮。圩市作為壹種文化景觀也在它們中形成。佛教文化在惠能傳教韶州時十分隆盛,唐天寶年間“韶州生齒登皇籍者三萬壹千戶,削發隸寺曹者三千七百名,建剎為精舍者四百余區”〔40),即不到 10戶有僧舍 1區。從中可以窺見,這類地區文化色調很濃重,這當然是文化內外交流的結果。反觀沿海低地和東江、韓江流域及海南五指山地區,不是多種野生動物淵豪,野象出沒、鱷魚為患,就是“皆雕蹄鑿齒、繡面鼻飲”蔔川俚人所居。不少誌書都說,“自嶺已南二十余郡,大率上地下濕,皆多瘴病,人尤夭折……推結箕踞,乃其舊風”〔42」,土著文化仍占壹定優勢。這種地區反差,恰好說明嶺南文化各個組成部分這時仍處在激烈的碰撞和整合之中。
壹、 嶺南
嶺南,位於中國最南部,地處我國南疆邊陲,北回歸線兩側,為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是我國南方五嶺(大庚嶺、騎田嶺、都龐嶺、萌諸嶺、越城嶺)以南地區的概稱。南臨南海,西連雲貴,東接福建。
嶺南山水秀麗,層巒疊翠,又瀕臨滄海,環境風物別具特色,氣候濕熱,長年繁花似錦。
二、嶺南文化
什麽是嶺南文化?首先,嶺南文化是作為地理和政治概念緊密聯系在壹起的,以嶺南人在嶺南地區創造的文化為主體,嶺南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嶺南文化形成於明清之際,以嶺南三家文化形成為代表,由此開始,嶺南文化才真正有自己獨立的風格、精神,並區別於南方文化。
嶺南文化形成後在政治、哲學、學術、藝術、經濟、工藝、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全面發展,至晚清時期達到了它的高峰時期。
改革開放與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地方文化興起提供了條件,各地文化開始復興,在這壹潮流中,嶺南文化發展得最為迅速.香港在七、八十年代進入新文化時期,起飛的經濟與嶺南風格的粵語文化、粵式生活方式結合在壹起,形成了嶺南文化的現代階段。
嶺南文化的重要地位首先表現在手工業上,在清中期,嶺南絲織業迅速崛起,廣州和佛山有數萬名紡織工,在質量上更是超出了江南,“金陵、蘇、杭皆不及”,被譽為“廣紗甲天下”。廣州的紅木家具與“京作”、“蘇作”並立為三大家具流派之壹。清代“廣州鐘”是清宮中最重要的工藝佳作。
在工藝美術方面,嶺南文化從明代開始醞釀成長,到清朝晚期,嶺南工藝美術開始完善,形成獨立的風格和體系。源於明代廣州民間繪彩的“廣彩”, 盛於清代的石灣微雕,為當時遠近聞名的佳作。廣州牙雕、廣繡、金銀工藝皆都名揚中外。
嶺南文化是近代中國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發展的先導,洪秀全太平天國起義、康梁變法直到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嶺南文化壹直是中國文化主要領導者,是中國近代政治革命主要動力和主要領導者。因而嶺南文化精神實質,是戰鬥、革命、革新精神。
正是由於嶺南文化的先進性、革新性,才先後自創壹體,如特色鮮明的嶺南畫派、嶺南園藝、嶺南戲劇、嶺南建築等。
三、嶺南建築及裝飾
嶺南建築及其裝飾是我國建築之林中壹枝奇葩,千百年來,經過歷代建築匠師的辛勤勞動,充分利用了南國的自然資源,結合南國人民的生活特點,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建築藝術,在我國建築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簡練、樸素、通透、雅淡的風貌展現在南國大地上。
1、嶺南建築裝飾的形成
嶺南建築裝飾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是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人們的生活習慣、經濟條件及文化素養等等因素密切相關的。獨特的自然環境,常年氣候溫和,四季如春。空氣潮濕多雨、植物繁茂常青,花卉四季常開,環境清新秀麗;由於氣候原因,人們喜愛室外環境及活動;這裏接近海外,受外來文化、思想影響較快;這裏物產豐富,各種建築裝飾材料多種多樣。由於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獨具壹格的建築裝飾風格,充分展示了這裏的氣候、習慣、材料、環境、經濟、文化的風貌。嶺南建築的特點,通常表現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熱、遮陽、通風的特點;建築物頂部常做成多層斜坡頂;外立面顏色以深灰色、淺色為主;以及方形柱的運用。
2、嶺南建築裝飾的特點
嶺南建築與裝飾空間組織比較自由,沒有特殊的程式,不追求嚴謹的縱軸對稱,以地形和景物為依托,以連廊為手段進行室內外空間的組織,有機地將不同標高、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建築空間組合成壹個有機的整體,形成曲徑回廊相聯、噴泉水池相通,假山疊石相襯,建築高低錯落有致,大小空間組織有序的建築群體。建築的布局、裝飾的格調十分自由和自然.由於氣候溫和,人們活動空間向外推移,因而,露臺、敞廊、敞廳等開放性空間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們從封閉的室內環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嶺南建築裝飾空間的自由、流暢、開敞的特點。
四、嶺南園林
嶺南園林主要植根於民間,園景構圖根據生活內容的需要適當處置,隨機應變,各種設施求實重效,順從人意。嶺南古代的園林匠師,綜合了多元文化類別,把北方的、江南的、外國的園林藝術兼收並蓄,靈活吸收,使園景布局顯得揮灑自如,不拘壹格。
嶺南園林比較鮮明的特色:壹是體型輕盈、通透、樸實,體量較小;二是裝修精美、華麗,大量運用木雕、磚雕、陶瓷、灰塑等民間工藝。門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細刻、再鑲上套色玻璃做成紋樣圖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猶如壹幅幅玲玲瓏剔透的織綿。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構件受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如中式傳統建築中采用羅馬式的拱形門窗和巴洛克的柱頭,用條石砌築形式規整的水池,廳堂外設鑄鐵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嶺南文化特點。求實兼蓄,精巧秀麗。
嶺南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地域上來說,嶺南文化大體分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主要以屬於珠江系文化的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為主,這是嶺南文化的主體。其中尤以廣州話方言區即粵文言區的廣府文化,特別是近代前後以來的廣府文化為嶺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廣州作為廣府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中心,具有悠久的歷史,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期開始,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後的漢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壹直綿延不斷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從考古文物到文獻記載,從歷史遺址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園林文化、商業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種文化藝術,都貫穿著壹種開放的人文意識,特別是變改意識、商業意識、務實意識和平民意識,反映出廣州人的開放觀念、兼容觀念和改革觀念。傳統的文化藝術,從粵語、粵劇、廣東音樂、廣東曲藝、嶺南書法、嶺南畫派、嶺南詩歌、嶺南建築、嶺南盆景、嶺南工藝到嶺南民俗和嶺南飲食文化,都反映出嶺南文化豐富內涵和獨具壹格、絢麗多姿的嶺南地方特色。從嶺南文明史開始,幾千年來,廣州壹直是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嶺南文化的代表。
廣州的文化藝術,包括文學、戲劇、影視、音樂、書畫、民間工藝、園林建築藝術等等,無不具有濃郁的嶺南地域文化特色。其中粵劇、廣東音樂和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工藝等,是嶺南文化風格和流派的典型代表。
粵劇是廣州地區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享有“南國紅豆”的盛譽。流行於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在東南亞以至歐洲、美洲、澳洲等華僑、華人居住地區也常有粵劇演出。粵劇是北方壹些劇種,主要是戈陽腔、昆腔、徽班、湘班等與廣東本地民間曲調如南音、粵謳、木魚、龍舟等融合而成的。腔調以梆子、二黃、西皮為主。兼容並蓄、通俗易懂、音樂優美是粵劇的主要特點。
廣東音樂又稱粵樂,它是中國民間音樂的壹顆璀璨明珠。廣東音樂源於廣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吸納了中原古樂、江南小調和昆曲等的精華,與本地民歌、民謠相結合而成的壹種民間音樂,同粵劇壹樣也具有明顯的融合特點。廣東音樂由於曲調悠揚、婉轉動聽,不單廣東人喜愛,全國人民甚至外國人也都十分喜愛,故歷來就有“凡有華僑處,即有廣東音樂知音”的說法。其中《步步高》、《雨打芭蕉》、《平湖秋月》等廣東音樂名曲,已成為樂壇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而經常被各類音樂會演奏。
嶺南畫派是現代中國畫派之壹,始創於利“嶺南三傑”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和陳樹人。他們早年師從花鳥畫家居廉,曾留學日本。之後他們在中國畫的基礎上,融臺日本和西洋畫法,而自創壹格,註重寫生,多畫嶺南風物,色彩鮮麗,面目壹新,學之者甚眾,被稱之為嶺南畫派。嶺南畫派是隨著中國近代民族和民主意識的勃興而誕生的,有時代的創新精神,是中國畫的改革派。嶺南畫派的創始人物高劍父、陳樹人和高奇峰,早年都曾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嶺南畫派的第二代傳人。當代畫家趙少昂、關山月、黎雄才、楊善深等,繼承和發展了嶺南畫派的優良傳統和風格,創作出壹大批優秀作品,培養出大批人才。
廣雕、廣彩、廣繡是馳名中外的嶺南民間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