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golf)是英文單詞“Golf”的音譯,高爾夫是在室外草坪上,使用不同的球桿,按照壹定的規則將球擊入指定的球洞的壹種體育運動和娛樂活動。通常壹個球打18洞,保存桿數的壹方為勝。
高爾夫既是壹項運動,也是壹種遊戲。體育都是遊戲,任何遊戲都離不開體育的形式。權威的《韋氏詞典》對高爾夫的定義是“高爾夫是壹項使用若幹球桿,在18洞球場上以盡可能少的桿數進行比賽,並在每個洞中連續擊球的運動。”德國的《杜登詞典》是這樣解釋高爾夫的:“(壹項起源於蘇格蘭的運動)用硬橡膠球和球桿在草地上進行的遊戲,目的是用盡可能少的桿數將球擊入每個洞中。”中國大百科全書(1982版)體育卷用壹句話給高爾夫球下了定義:“用棍子擊球入洞的球類運動。”有趣的是,人們發現高爾夫這個詞是由綠色、氧氣、光和腳這四個英文單詞前面的壹個字母組成的,這與高爾夫在充滿新鮮空氣和陽光的綠草地上以溫暖的步伐擊球有著驚人的巧合。
高爾夫球場占地65,438+0,000畝至2,000畝(65,438+08洞),根據地形特征和自然風光進行設計。所以世界上沒有兩個高爾夫球場,這和它的球類運動和打高爾夫的樂趣是不壹樣的。
高爾夫可以壹個人打,也可以幾個人打。人多的時候可以分組玩。高爾夫球場通常要求每組不超過四人,無論年齡和水平,他們獲勝的機會都是壹樣的。真的很有趣,很吸引人。
◆高爾夫的起源
高爾夫的起源爭論了很多年,但有壹點是統壹的,那就是高爾夫是壹項古老的運動。今天,大多數了解高爾夫的人都傾向於承認高爾夫起源於15世紀或更早的蘇格蘭。蘇格蘭多山,氣候潮濕多霧,非常適合牧草生長。在工業文明之前,這裏是壹片連綿不斷的牧場。相傳,當時牧羊人在放牧時,用木板做遊戲,把石頭砸進兔子窩或洞裏。久而久之,他們使用不同的球桿,按照壹定的規則擊球。蘇格蘭的冬天非常冷。每次出去打球,大家都喜歡在後兜裏帶壹瓶烈酒,上菜前喝壹小瓶帶瓶蓋的酒。壹瓶酒是18盎司,而瓶蓋正好是1盎司。打完18洞,酒喝完了,這麽冷的天還要回去。時間長了,很多人覺得玩壹個遊戲壹定要打18洞。
◆高爾夫的演變
高爾夫最基本的裝備是球和球桿。球和球桿是高爾夫設備的主要部分,妳可以用它們來打球。隨著高爾夫運動的發展,除了球和球桿之外,各種輔助器材和高爾夫服裝也逐漸出現。因此,隨著高爾夫運動的發展,高爾夫球桿的外觀、結構、質量和效率都在發展。高科技成果不斷被應用到這項運動中,所以這項運動本身及其各種裝備的發展是無止境的。
高爾夫球的祖先被認為是圓形或橢圓形的石頭,然後是手工雕刻的木球。壹些高爾夫歷史研究者甚至認為早期的高爾夫球是由櫸木制成的,這是北溫帶歐洲中部和西部常見的植被。
最早有記錄的高爾夫球應該是featherieball。這個球的外皮是由幾塊真皮(馬皮或者牛皮)組成的。制作時,將煮熟的濕羽毛塞入半球,然後將兩個半球縫合在壹起。縫好後,球皮會收縮,球會變得略小;只有用精湛的工匠之手縫制,才能成就更好的國家。由於壹個工匠壹天只能縫幾個球,手工很貴,有時比球桿還貴。羽毛球高爾夫在17世紀問世後,大約過了200年才“退休”。
如上所述,球材的變化直接影響其性能,也需要與之匹配的球杯。所以球情的發展本身也帶來了相關高爾夫設備的發展,甚至球場設計也要與之相適應。羽毛球壹直使用到19世紀中葉,有人用它在聖安德魯斯老球場打出了87桿的成績。需要指出的是,羽毛球在雨天會變軟,所以不好用。盡管如此,壹些高爾夫歷史學家甚至證實,它在1400至1850期間使用了四個世紀。大約1840,人們開始用壹個橡皮球做實驗。
1848年,新壹代高爾夫球古塔波膠出現,被視為高爾夫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杜仲膠球的主要材料是從杜仲膠中提煉出來的,經過“調和”後非常有彈性。在制球過程中,容易被壓成球,冷卻後質地較硬。杜仲膠的生產成本遠低於羽毛球的制作成本,讓更多的人打得起高爾夫。因此,這種新球帶來了高爾夫球的突破。在生產和改進的過程中,牙膠球開始註重“標準化”,即生產出來的球在大小和重量上要逐漸達到壹定的規格。這種新型球料的成型性是其追求標準化的前提。古塔口香糖球還有另壹個優點。壹旦它的身體變形或破碎,它可以融化並恢復原狀,使破碎的球復活。高爾夫球手通過實踐得出結論,再生球有時比完全平滑和水平的原始球具有更好的飛行性能。壹開始,玩家使用光滑的球形球。後來發現球面是有紋理的,不過用起來更好。因此,在制作過程中特意添加了雕刻線條,使之均勻或根據需要成形。根據聖安德魯斯老球場保存的歷史記錄,艾倫·羅伯遜在1858年用這種古塔膠球打出了79桿。壹般來說,當時的古塔膠球重約1.3-1.5盎司(註:1盎司= 28.349克),比今天的高爾夫球略輕。球面上有小突起的球叫“歐洲黑莓”。
1900前夕,宣布壹款新球將取代流行多年的硬橡膠Gutty球。c .哈斯克爾(C. haskell)在參觀了美國俄亥俄州阿克倫市的壹家橡膠廠後受到啟發,決定制作壹個橡膠芯球,即在壹個帶有小突起外套的橡膠球上纏繞薄橡膠。1898年,haskell成功研發並獲得專利。這種新球的優點非常突出,它比以前的球能飛遠20米。並且易於控制。雖然傳統球員說哈斯克爾球改變了高爾夫運動的特點,但第壹次啟發哈斯克爾的古德裏奇橡膠公司開始生產這種新球。1901年沃爾特?沃爾特·特拉維斯(Walter Travis)用這個新球壹舉奪得美國業余錦標賽冠軍,並成功衛冕。次年,哈斯克爾的球傳到了英倫三島,英國球員桑迪?桑迪赫德(SandyHerd)用新球在霍伊湖的皇家利物浦球場贏得了英國公開賽,擊敗了使用舊球並已三度奪冠的名將哈裏。哈裏·沃頓。從此哈斯克爾球站穩了腳跟,結束了誰比老球強誰差的爭論。
對於哈斯克爾球,人們壹直在進行各種實驗,以求改進。因此,更新後的球將球表面的小突起替換為凹坑,這樣不僅可以保持同樣良好效果的空氣動力學特性,還可以更準確地擊球。原來的球形突起會導致球打偏。今天的標準高爾夫球都使用表面凹痕。雖然球的直徑和深度不壹樣,品牌也不壹樣,但是差別很小。在促銷戰中,廠商往往會特別關註這種差異導致的不同飛行性能。專家在風洞中測試這種球的氣動性能,原理類似於測試飛機的機翼。當高爾夫球手擊球時,每個球都得到壹個向後旋轉的力,這個力與這四個標記密切相關,就像在球下形成壹個厚厚的氣枕。有人試過,壹個光滑的球只能飛65米,壹個有凹痕的球可以打到275米。
◆高爾夫球場
高爾夫球場被圍了起來,建在壹塊空地上。該球場包括開球草坪。開球時,在平坦的草坪上放壹個球座,然後把高爾夫球放在球座上,再用球桿擊球。擊球的目的是將球擊入洞內或朝向洞內。這個洞也是在壹塊平整的草坪上挖的,用壹面旗子標明洞在哪裏。球被擊入洞後,洞所在的草坪成為新的發球草坪,球被擊到下壹洞。
但是,壹洞壹洞地擊球,絕不是上面文字描述的那麽容易。首先,洞與洞之間的距離壹般在90米到540米之間。世界上兩洞距離最遠的是日本壹家高爾夫俱樂部的第六洞和第七洞之間,距離為830.8米。其次,每個球洞周圍都有天然或人工障礙物,如沙坑、草地、小溪、池塘或灌木叢。而且在沒有特別許可的情況下,無論球落在球場的哪個位置,都是不允許移動的,要在球落下的地方繼續擊球。如果不動打不到球,球員可以站在落點,面向下壹洞,把球舉過肩膀,從後面扔出去,然後在新的落點繼續擊球。球洞之間的排列通常是發球臺草坪、開闊草坪、起伏區或灌木、障礙區和球洞草坪。
因為很少有人能壹桿就把球從發球臺草坪打到下壹洞,但高爾夫球比賽必須是高難度的、競爭性的、刺激的,所以必須規定壹個從發球臺草坪到下壹洞的標準桿數。壹般在球洞草坪上允許兩桿,而從發球臺草坪到球洞草坪根據障礙的距離和難度允許壹桿到四桿,即洞間標準桿數可以是三桿、四桿、五桿或六桿。
通常距離近200米,擊球入洞要三桿。壹桿把球從發球臺草坪打到下壹洞,難度極大,但也不是沒有。1988年5月在英格蘭舉行的公開賽上,澳大利亞的戴維斯壹桿將球擊入洞中,距離195米,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世界各國在鋪設高爾夫球場時,洞與洞之間的標準桿數不同,有的以兩洞之間的距離為主要考慮因素,有的以球場總長度為依據。
如果以兩洞距離為標準,兩洞距離壹般小於228米時,標準桿數為三桿,稱為三桿或三桿洞。兩洞距離在228米至434米之間時,標準桿數為四桿,稱為四桿或四洞。兩洞距離大於434米時,標準桿數為五桿,稱為五桿或五桿。女子高爾夫比賽中,當洞間距大於526米時,標準桿數為六桿,稱為六桿或六洞。整個球場的標準擊球數是該球場所有18洞的標準擊球數之和。如果壹個高爾夫球場的65,438+08洞有4個3桿洞、4個5桿洞和65,438+00個4桿洞,那麽該球場規定的標準桿數為:(4x3)+(4x5)+(4x10)=72。這個球場被稱為72桿或72桿。如果以場地長度為標準,場地所需擊球次數壹般是固定的。
通常高爾夫球場每個球洞設置時,三桿洞、四桿洞、五桿洞都要有壹定的比例;以國際比賽中經常打的72桿高爾夫球場為例,各類球洞比例為:四桿三洞、四桿五洞、10桿四洞。
◆高爾夫設備
高爾夫設備包括球桿、球、球鞋、帽子、手套和衣服。最重要的推桿之壹。球桿角度和功能的不同,往往會影響擊球的表現。所以,俱樂部絕對馬虎不得。
1.俱樂部
球桿由桿頭、桿身和握把組成,長度約為0.91-1.29米。根據擊球的不同需求,每位選手最多可帶14根各種類型的球桿進場。這14球桿應該配置如下:4根木桿,9根鐵桿,1推桿。對於初學者來說,取奇數筆數就足夠了。(1)木桿大多是柿子做的。根據其長度和桿夾斜面的角度可分為不同的數量。數字越小,長度越長,球打得越高,越遠。服務區多采用木桿,最常用的有1、3、4、5。對於初學者來說,3號木桿比較合適。(2)鐵桿用軟鐵制成,比木桿略細、略小。主要用於控制短距離打擊,鐵桿大致可以分為長、中、短三類。長鐵桿容易把握方向性;中號鐵容易揮桿,使用方便,適合初學者;短鐵桿適合在困難的位置擊球。(3)推桿頭也是軟鐵材質,主要用於將球推入洞中。推手可分為T型、L型、D型,直臉是他們的特點。
2.球、俱樂部包和運動鞋
從蘇格蘭時代到現代,高爾夫運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初的高爾夫球是以羽毛為芯,皮革為殼縫制而成,不僅技術難度大,正品率也低。19世紀初,高爾夫工匠每天最多能做出四五個“好”球。但是帶羽毛的高爾夫球並不耐用,尤其是下雨天,縫紉線容易斷,經常導致球在飛行中斷裂,羽毛滿天飛。65438+20世紀50年代末出現的“橡膠球”,是用類似橡膠的杜仲膠制成的。它最初是固體,然後以固體物質或液體為核心。現代高爾夫球以液體為球芯,橡膠為球殼。白色膠球表面有許多規則排列的凹坑,方便飛行,提高精度。橡膠高爾夫主要分為英式和美式。球的最大重量不得超過50.38克。美國球的最小直徑是4.26 cm,在美國使用。英式球的最小直徑為4.11 cm,用於英國、加拿大和國際各國的團體高爾夫。
俱樂部包大多是皮質的,口徑在8寸左右。壹個好的球桿袋應該具有桿位穩定、質地順滑、整體骨架牢固的特點。
高爾夫球鞋的鞋底大約有65,438+02個鞋釘,可以防止滑倒,讓球員在揮桿時保持平衡。固定這些釘子的螺絲必須牢固。不然螺絲壹松,鞋子就不穩了。
◆高爾夫的歷史
關於高爾夫的起源,眾說紛紜。據史料記載,有三種說法,來源於三國。
首先,起源於荷蘭
高爾夫是荷蘭語KOLF的音譯。據說65,438+0,000多年前,在牧場裏,當羊群在吃草玩耍的時候,正在放羊的牧童們無事可做,他們經常用牧羊棒打小石頭。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展了技能,力量因素和壹種比勝利更強大的感覺。有時候比打得遠,有時候比打得準,有時候又遠又準,兩者兼而有之。這就是高爾夫的原始形態和雛形。
高爾夫球場的演變也證明了這壹點。最早的高爾夫場地是牧場。後來,有的把高爾夫球場搬到了室內,有的搬到了馬路上,有的搬到了海邊,有的甚至搬到了溜冰場。但這些場地,時間不多,卻成了探索奇奇怪怪的過渡場所。後來逐漸形成了現在還是仿真牧場的正式高爾夫球場。
至於高爾夫球棒,本來就是簡單加工修整過的牧羊棍。另外,在長時間用棍子打石頭的過程中,牧童發現用頂端有突起的牧羊棍更得心應手,可以把石頭打得更遠。因此,他們經常尋找和選擇這樣的棍子來使用。現在高爾夫球桿的前身確實是壹個牧童手中的牧羊杖。至於彎球棒的發明和出現,那是以後的事了。
據說有壹幅14世紀的荷蘭古畫,畫中三個人拿著小球,另壹個人拿著棍子在擊球。有人認為這是最早的荷蘭高爾夫。
第二,起源於英國
高爾夫是英語GOLF的音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457年蘇格蘭議會的文件中。
關於高爾夫的起源有三種理論:
首先,壹個蘇格蘭牧羊人在放羊的時候用牧羊棒打石頭取樂。有壹次不小心把石頭打到遠處的兔子窩裏,他突然覺得“把石頭打到兔子窩裏”這個遊戲很吸引人,很有趣,很有意思。此後,他經常邀請夥伴壹起玩,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歡迎。這種活動逐漸流行起來。據說這就是高爾夫的雛形。
其次,據說在15世紀初,駐紮在蘇格蘭北海海岸聖安德魯斯市的士兵們經常在訓練後在草地上玩壹種將球擊入洞中的遊戲。這種遊戲在部隊廣為流傳。後來引起了民間青年的濃厚興趣,進而熱衷於這項運動。就連宮廷貴族、達官貴人也開始躍躍欲試,最後都是袖子加油幹。有人認為高爾夫由此而來。
第三,很久以前,壹種球類運動在英國很流行。方法是用類似現代曲棍球球棒的木棒,用最少的桿數將球擊入指定數量的洞中娛樂。那時候叫高爾夫。
據史料記載,1879年,英國壹位鐵匠制作了壹批鐵高爾夫球桿,從笨拙的木棍發展到輕巧耐用的鐵棒。這是對高爾夫球桿這壹主要工具的突破。當時很受歡迎,很快就被指定為比賽用球棒。經過四十壹年的演變,1920年,壹位美國商人發明了壹種空心管的銅球棒,外形美觀,質感極佳。到1924,這種球棒被指定為正式比賽用球棒。
時間久了,高爾夫球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和提高。石球首次被使用。後來我們改用皮球,縫成皮厚的球,塞上羽毛,用線縫好,然後放油鍋裏炸。據說這樣做出來的球比較硬,有彈性,缺點是容易開裂,泡水。這種球壹直用到1848。後來用的是橡皮球。在壹塊壓縮的小橡膠上,用橡皮筋繞成球狀,在反面鑄上壹層堅硬的合成材料。這是現代舞會。但在這個過程中,球的表面是光滑的,由於錘擊和摩擦碰撞,球的表面變得凹凸不平,產生壹些凸起。但是在長期的練習中,人們感覺高低不同的凸起的球比較好用,這也是為什麽現代高爾夫球的表面壹定有很多微小的凸起的原因。直道高達1900,壹種用橡膠線壹層壹層的纏繞在中心,外面覆蓋壹層麻面膠帶的球。從1911開始,壹直被選為美國大西洋國家高爾夫錦標賽的比賽用球,直到現在。但是由於科技的發展,大部分高爾夫球都是用塑料制成的。
關於現代高爾夫十八個標準洞的演變和起源,也有壹些有趣的傳說和記載。
據說,英國最早的壹些高爾夫球迷將打球、徒步旅行、野餐和飲酒結合在壹起。他們經常帶著裝備、食物和酒去風景優美的郊區娛樂。當妳打了壹個洞,妳歡呼並舉起妳的酒。巧的是,當四瓶威士忌都空了的時候。球也打盡了,大家數了壹下,剛好打了18洞。從長遠來看,這種巧合造成了壹種印象,好像現代高爾夫的18標準洞就是由此而來,被人津津樂道,廣為流傳。
其實不是這樣的,是謠言。據史料記載,18洞在200多年前被廣泛用於打高爾夫球。18世紀下半葉,根據高爾夫球的習慣打法和傳統用法,高爾夫球的規則和尺度中最初規定了18洞。
事實上,自16世紀詹姆斯四世國王打高爾夫球以來,就有英國王室的國王和顯貴打高爾夫球的傳聞。後來,從國王查理壹世和查理二世到他的弟弟約克公爵,再到英國女王和國王威廉四世,幾百年來,高爾夫壹直是英國宮廷的娛樂活動。
第三,起源於中國。
據史料記載,早在唐代,中國就出現了壹種叫做“吹碗”的體育活動。顧名思義,錘打,丸打,還是把球打到窩裏。高爾夫正是如此。也就是說,“吹碗”的出現至少比高爾夫早了壹個世紀。
“打丸”是唐代“踏球”的變體,北宋時又叫“踏球”。宋元時期,中國北方民間流行“吹碗”。山西洪洞縣廣勝寺水寺壁畫中的宋代打丸圖可以作為佐證。圖中,四個人,壹個拿著棍子,正等著把球擊入洞中。情景生動逼真。另外,在元老院突然列祖列宗期間,有人寫了壹本書《丸子經》。書中介紹了運動方法、比賽規則、技術、戰術、場地、器械等。“吹丸”都有詳細的說明和論述。比如比賽前,選好地形,挖好球,在60到100臺階處建壹個“球基”,面積壹平方英尺左右,以便擊球。三桿以內將球擊入窩者得壹分,得分多者勝。違反規則或規定者將減少分數或扣壹分。另外,比賽分三種:壹是團體賽,二是多人賽,三是雙人單打。團隊項目按人數分為“總會”、“中會”和“小會”。
據史書記載,作為壹項完整的體育活動,中國的“吹碗”無論是在方法和規則上,還是在群眾中的廣泛開展,都具有相當的規模和定型。
根據記錄,上述三種說法無疑是真實的。從定型和發展來看,中國早於英國和荷蘭,荷蘭早於英國。然而,作為壹項被大多數國家和民族認可的現代世界運動,高爾夫的發源地和故鄉是英國。
1908年,第壹家高爾夫俱樂部在英國成立。1754制定了遊戲規則。1911年,美國舉辦大西洋國家高爾夫球錦標賽。在英國舉行的壹年壹度的高爾夫球公開賽是最大的國際比賽。目前,高爾夫球在壹些發達國家流行,尤其是在美國、英國和日本。世界業余高爾夫球協會有60到70個成員國,會員超過2000萬。其中,美國擁有12萬會員,超過1萬個球場;日本有300萬會員,超過1400門課程。
65438年至0900年,高爾夫被列為第二屆國際奧運會表演項目。1984,國際奧委會批準高爾夫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高爾夫球場是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博爾頓球場,球場長7609米,標準桿數為77桿。世界上最高的高爾夫球場是秘魯的Tacetu球場,最低點海拔4369米。世界上最低的體育場是美國加州死亡峽谷的克裏克體育場,低於海平面82.9米。
◆運動特點
如果高爾夫從1860第壹屆英國公開賽開始。至今130多年的歷史發展表明,這項運動是現代體育運動中發展最快的項目之壹。壹些體育專家甚至認為高爾夫、足球和網球並稱為“世界三大體育運動”。根據《世界排名》壹書披露的材料,美國男女閑暇時最喜歡的十五項活動中,排在吃喝、看電視、讀書、聽音樂、戶外活動(如打獵、釣魚、滑雪等)之後的是。),生活和社會活動,體育活動排第十。在體育活動中,打高爾夫球排在第壹位,其次是打網球和遊泳。
高爾夫的特點
第壹,它是壹項植根於自然,最貼近自然,關愛自然的運動。
第二:高爾夫是壹項適合各種性別、年齡、姿勢、體質的人參加的運動。
奧運會10公裏賽冠軍的需氧量為每公斤每分鐘58毫升至72毫升,打高爾夫球甚至不需要上述數值的壹半。打高爾夫的過程中,用桿子擊球,之前做好準備,就是徒步的間歇,或者說休息。打三四個小時的高爾夫球,還不如打半個小時的網球。運動科學家還得出了壹個結論,從能量消耗來說,打高爾夫只有連續幾個小時步行的六分之五,打18洞大約消耗2400卡路裏。
高爾夫是最具挑戰性的運動。成為職業高爾夫球員確實是所有職業球類運動(包括職業足球、籃球、棒球、美式足球、冰球)中最難的。從技術上來說,職業球友要掌握打各種“技術球”的能力,也就是對當地情況的處理能力要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以不變應萬變。此外,職業球員的推桿是否穩定更是致命的,不然就浪費了。職業球員不僅要在心理上面對上述挑戰,還要熟悉不同草種、風向、風力對球的影響,以及球場本身的設計特點和難度。在高爾夫球運動中,球員要考慮那麽多外部變量,這是其他球類運動所沒有的。
高爾夫是所有競技運動中最突出的運動,以球員本人為對手。高爾夫是高度國際化的。高爾夫是創傷最小的運動。高爾夫是壹項強調傳統、文明、禮貌的運動,對球員的文化素質要求也很高。沒有其他運動能像高爾夫那樣讓球員和觀眾玩得開心。玩家與觀眾同行。體育是壹種文化現象。高爾夫運動的非凡特性使其成為壹種強調文化含量的比賽和娛樂,從而造就了高爾夫文化和具有高爾夫文化特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