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介紹洛陽風俗作文400字

介紹洛陽風俗作文400字

洛陽爾雅風俗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壹。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從夏朝開始***有13個王朝在洛陽定都。它是河洛文化發源地,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壹,是千余年的中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中國重工業城市。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現在洛陽已經成為聞名中外的休閑城市。 千年帝都,華夏聖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絲路起點,運河中樞,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創世,魏晉風流,漢唐雄風,宋家文氣

洛陽是這個世界上唯壹能號稱國色天香的古都;洛陽,出河圖洛書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的地位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華夏先民對祖地心理上的認同;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和華夏文化從萌芽、成長走向繁榮、壯大的中心和象征。洛陽有著深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那麽,他的民俗風情正如蘇東坡所說:“洛陽古多土,風俗猶爾雅 壹、民間語言——洛陽方言

進到洛陽城內,不看其人,先聞其聲。降聲調的發音,似曾相識的詞語,都讓會讓妳耳目壹新。

在長達千余年的時間裏,洛陽壹直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洛陽方言也被稱為“雅言”。南宋陸遊說: “中原惟洛陽得天地之中,語音最大。”現今,洛陽市區內老城區、洛龍區主要以洛陽方言為主。其中,老城區作為老洛陽的象征和標誌,洛陽方言更是地道。試想壹下,漫步在老城區的東西大街,感受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體悟古城的歷史文化氣息的同時,聽著地道的古城方言,就好像穿越世紀,回到歷史。洛陽方言有著“洛陽味”。但是,隨著普通話的普及,洛陽方言中的土話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但它確在洛陽風俗習慣中留下濃重的壹筆,是對洛陽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

我舉幾個例子大家樂壹樂:

嚷ver=最近 絲跟著=幾個人壹起 古壯---蹲下 qin qiao--辣椒 qin qiao--辣椒 居球: 足球

雖然洛陽方言正在被逐漸同化,但來到洛陽城,與街邊的老人聊聊天,與沒有店牌的古老商鋪老板對上幾句話, 妳馬上就能聽出洛陽方言的意趣,很快就能從洛陽方言中體會到洛陽人積極、樂觀卻又淳樸安適的生活哲理。 二、飲食傳統——湯食和洛陽水席

聽著地道的洛陽方言,走在古樸的城區街道上,很多遊人都希望尋求到屬於洛陽的最真實的味道。那麽我們就從舌尖上的味道說起。了解洛陽,各種湯食則是在最佳選擇。

洛陽人美好的壹天,是從早晨的壹碗酸辣爽口的“不翻湯”開始的;而洛陽人舒適的壹天的結束,也是以鮮美的湯食畫上句號。可湯食都包括哪些呢?“說起洛陽的湯呀,洛陽本地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牛肉湯、驢肉湯、羊肉湯、雞肉湯、丸子湯、豆腐湯、不翻湯、臭雜幹湯?呵呵呵呵,這麽多湯呀?可不是嘛。”妳隨便拉個洛陽的本土人壹問,十個有九個壹定是這樣回答的。洛陽湯食店有正宗的,也有不正宗的。正宗的已有百年歷史,不正宗的更是比比皆是。洛陽大約有千家湯店,有馬、高、李、任等各種正宗或不正宗的牛肉湯、羊肉湯、不翻湯、丸子湯、豆腐湯店每天在洛陽城內張羅著。想要區分正宗與否,只有現在的老洛陽人才能辨別,壹口壹個味,壹句便道出地道否。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壹份七八塊的湯,配上洛陽燒餅,也就知足了。

來到洛陽,實惠又好吃的便是在老城興華街,洛陽正宗的不翻湯 “高記清香園”,這是所有遊客壹定要去的店面。說起喝湯,老洛陽人喜歡端著湯悠閑地蹲著喝。如果妳喝過洛陽的湯,壹定發現,盛湯的碗是那種粗重的大碗。這樣的碗,配上老洛陽人獨有的喝湯習慣,更是別有壹番風景和滋味。對於老洛陽人這樣的飲湯習慣,現在的洛陽人既有保留也有創新。來到“清香園”喝湯,妳會發現,小小的店面只擺放了4、5張小桌子,面對較多的客流量這些桌子根本是杯水車薪,可那又怎麽樣呢?食客們壹個個在門外大槐樹下放張高凳子,再坐在小板凳上,要麽自己吃自己的,要麽邊交談邊吃,絲毫不會因沒有桌子感到不適和苦惱。這好像成了不成文的規定,沒有人會去破壞它,就連那些遊客也是“入鄉隨俗”。我想,也只有這樣的吃法,配上正宗或不正宗的湯才能真切體會洛陽湯食的文化內涵。

洛陽湯食文化歷久彌新,即使民間風俗,也是中國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除了湯食,洛陽水席更是壹絕。

有壹首歌謠這樣唱道:“洛陽水席洛陽湯,不沾勿忘桂花糖,吃罷四寶不同躺,洛陽漿面有點燙。”首句就是洛陽水席。洛陽水席的特點:壹是有葷有素,素菜葷做,選料廣泛,天上的飛禽、地下的走獸,海中的遊魚,地裏的菜蔬均可入席。所謂"水席"有兩個含義:壹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水;二是熱菜吃完壹道,撤後再上壹道,向流水壹樣不斷地更新。洛陽水席起源已久。“水席”是洛陽特有的地方風味菜肴,它風味獨特,選料十分講究,烹制認真精細,味道鮮美多樣,口感舒適爽利,和龍門石窟、洛陽牡丹並稱洛陽三絕,是中國迄今所保留下來的歷史最久遠的名筳之壹,距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

今日的洛陽水席,全席二十四道菜,即八個冷盤、四個大件、四個壓桌菜。其上菜程序是:席面上先擺四葷四素八涼菜,接著上四個大菜,每上壹個大菜,帶兩個中菜,名曰“帶子上朝”。第四個大菜上甜菜甜湯,後上主食,接著四個壓桌菜,最後送上壹道“送客湯”。二十四道連菜帶湯,章法有序,毫不紊亂。真命天子假燕窩水席的另壹特點是素菜葷做,以假代真。水席中有名的“洛陽燕菜”、“假海參”等,都是民間普通的蘿蔔、粉條,但經廚師妙手烹制後,便脫胎換骨,味美異常,如奇花綻放,讓人叫絕。 [1]

我很早吃過洛陽水席,但他在我心目中並不像官方說的那麽完美。作為壹個洛陽人,可以很自諷地說,現在的洛陽水席已經失去了他的本真,已經成為沒有內涵的歷史空殼。沒有創新和發展,只是守住積澱過的歷史,洛陽水席是沒有發展前景。所以,我不介意大家品嘗洛陽水席,因為洛陽有些水席店打著歷史文化的旗號,寫出高昂的菜單價格,卻不能真心實意做出真的有人情味和色香味的美食。如果真想嘗壹嘗,那推薦妳們去“老城區真不同”這家正宗的水席店。

如果品嘗洛陽水席,那就當壹回武則天,嘗壹嘗那份威嚴和廚師的絞盡腦汁——洛陽燕菜;如果品嘗洛陽水席,那就品壹品水席中洛陽人獨特的鹹甜酸辣;如果品嘗洛陽水席,那就辨壹辨其中高、中、低不同檔次的“社會冷暖”吧。 四、文化傳統——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河南漢族地方曲種之壹,壹種以說、唱為藝術表演手段,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歌唱社會生活的傳統音樂。當地人都稱河洛大鼓為“說書”,至今在洛陽壹帶常把“說書唱戲”聯在壹起。因此,河洛大鼓存在於植根於洛陽。

河洛大鼓,起源於清末民初,是在洛陽琴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洛陽琴書舊稱"琴音",早期的伴唱樂器是我國傳統的七弦古琴。洛陽琴書早期演唱方式多為閉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細膩,字少腔多,節奏緩慢拖沓,其演唱書目也多為才子佳人悲歡離合的中、短篇故事。"琴音"在官宦、商紳和文人之間傳唱,詞曲典雅,流入民間後,改稱"琴書",其琴也改為揚琴。

河洛大鼓的表演形式不拘場地大小,或田間村頭、劇場舞臺均可,不要化妝、不要道具,全憑演唱者壹人用語言來敘事寫人。表演時,演唱者站在桌前,壹手搖響鋼板(銅板),壹手敲響書鼓,伴奏者有壹人、兩人、三人、四人不等,樂器以墜胡為主,伴以琵琶、二胡、三弦,在那鄉村山野之間,清風明月之下,戰鼓咚咚,琴弦 錚錚,鋼板叮叮,讓人銷魂。河洛大鼓最常見的表演形式為,主唱者左手打鋼板,右手敲擊平鼓,另有樂師以墜胡伴奏。演唱風格歡快活潑、氣氛熱烈,常以“願書”的方式,在鄉村庭院表演。其來源於民間,服務於民間,植根於當地人民生活之中,是滿足群眾精神需求的壹種民間曲藝品種。

雖然河洛大鼓曾經是百姓的娛樂項目,但是隨著電視的普及,河洛大鼓的聽眾人數逐年下降,年輕人已無人聽更無人學,特別是年事已高的老藝人大多已謝世,藝人只減不增,截止至2008年底,大鼓藝人已不到20人,年齡均在五、六十歲以上,並且大部分已不再從事表演活動,河洛大鼓的生存狀況已跌入令人擔憂的境地。因此,創新和改造河洛大鼓已迫在眉睫。

洛陽的民俗還有很多,具有典型性就以上這些。作為洛陽人,我最喜歡的是蘊藏在洛陽人生活中的民風習慣。“洛陽多閑客”“常憶洛陽風景媚,煙暖風和添酒味” “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輕淺見瓊沙”洛陽獨有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反映在洛陽人的生活習慣上,便是沒有過多矯揉或豪放,只有氣若神閑,淡雅清新,早晨舒適的晨練,壹天不緊不慢的工作,以及下班飯後在洛河邊的消食散步,壹切都是那麽平凡平靜,卻又能跟上社會飛快的發展腳步,這才是洛陽真正的民風所在。真心的希望洛陽民俗風情能在歷史長河的粼粼波光中繼續波動繼續發亮。

  • 上一篇:什麽是“文化感知”和“文化記憶”
  • 下一篇:2022體育考研備考:從擇校到備考的方法詳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