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從化1569

從化1569

明朝隆慶三年(1569)冬,農歷十壹月,從化知府唐世春到城東五裏豐原村(今豐原村)巡視。站在占地數十畝的豐源村風池畔,望著鷓鴣山(嶺)及其在魚塘水面上的倒影,唐縣令作詩大有作為,寫了壹篇《祭雙峰山》,並當眾作出了將鷓鴣山改名為雙峰山的決定。

這是他在從化的第二年,這壹年過得並不輕松。這壹年,礦工萬尚勤、唐、張等人帶領群眾攻打從化縣城。幸好縣城戒備森嚴,最後被抓獲。唐縣令擊退這夥土匪後,應該是來豐原村巡邏了。在冬日的暖陽和寒風中的輕風下,也許是豐源村波光粼粼的風池讓他豁然開朗,也許是豐源村人傑地靈的富民讓他充滿希望。他重拾信心,決定將鷓鴣山改名為“正名”,激勵從化人民,振奮從化精神,改變從化文化運動,改寫從化命運。

唐縣令是廣西全州人(今天的全州是桂林下轄的壹個縣),出身舉人。他給鷓鴣山改名的方式是寫悼詞,做成石雕,在豐源村公之於眾。所以,今天我們查閱明清各種版本的從化縣誌,都能看到唐侯的《祭雙鳳山》壹文。縣記錄如下:

祭雙鳳山

十壹月的隆慶已經入冬,唐世春?縣長

唯有山美,鳳凰為其典範。那些不認識的人,憋出了鷓鴣的名字。山損其名,是山的汙染。鳳鳥,鷓鴣,哪裏瑞不同。唯睿明睿,名為符號。改名雙峰不是很快嗎?年輕就年輕。羽易文明,小心不要辜負我。尚義。(豐源村有刻石)。

唐縣長真是用心良苦。全文只有66個漢字(標題和標點除外),意思很明確。大概是說:“這兩座山峰美麗高聳,如兩只鳳凰展翅飛翔,非常吉祥。它們不應該被貶為鷓鴣、鷓鴣,而應該改名為雙峰山。雙峰山,妳要拿出精神來。從現在開始,祝福從化文化繁榮,文學昌盛,人才多,官員多。不要辜負我對妳的厚望!”整篇悼詞簡潔易懂。再加上被做成石雕,豎立在豐源村,應該很快就會傳遍從化。

這壹點,研究壹下從化鷓鴣山(嶺)的古詩詞就能看出來。《從化縣誌》中有三首五言絕句,都以“鷓鴣歸來”為題,分別為盧天恩、李灌、李邦賢所作。或許是因為“鷓鴣回光返照”是當時從化八景之壹,獲得了三大才子的青睞。盧天恩於1547年至1553年在從化任縣令。李灌是從化進士,卒於1549年。李邦貞是李灌的孫子,李民標的兒子,李民標死於1644。兩位前輩寫的《鷓鴣歸來》,都是1569鷓鴣山改名前的作品。李邦復創作的《鷓鴣歸來》是鷓鴣山更名後的作品。所以李邦復的作品,在“鷓鴣傳世,今為雙峰山”這首詩裏,是獨樹壹幟的。可見,在明末,雙峰山的名字已經深入人心。

?《雙鳳山祭》流傳下來了,雙鳳山的名字也流傳下來了,但是鳳園村的祭祀石雕卻在漫長的歲月中消失了。

直到2021的夏天,6月8日下午,我接到豐源村委會幹部郭偉哥哥的電話。他興奮地告訴我,他們最近在豐源村老文化室的改造中發現了壹塊舊石碑。看起來很舊,但上面的字還很清晰,標題是《雙捕山錄》。隨即,他發來了石碑的照片。我欣喜若狂,馬上開車過去。

只見石碑是壹塊黑色的石頭,長約100厘米,寬約60厘米,厚約3厘米。它壹點也不厚,但有幾百磅重。確切的材料不得而知。碑文用五個大字寫著“雙捕山記”。碑文豎寫,十余行,約三四百字,都是從右向左讀,符合古人的讀寫習慣。我們用粉筆刷了很久,想讓字跡更清晰,只能破解壹半。但可以斷定的是,上面寫著唐世春、歐陽晃等古人的名字,還有《祭雙鳳山》全文,立碑年份也在《萬歷十九年》中寫明,即1591年。

從那以後,我和郭為哥哥就壹直在忙。直到6月13日下午,端午節前夕,我們在豐源村老文化室再次見面,請來了村裏年近八旬的收藏家歐陽仙芳助陣。老人拿來壹堆古籍,激動得雙手發抖。他花了幾分鐘在壹堆材料中找到壹個。當我們打開它時,我們發現紙張已經發黃,甚至損壞,但內容仍然保存完好。原來裏面裝著8年前村民為這塊石碑拍攝的照片,還印著石碑的全文《雙捕山的故事》。全文如下(部分文字有待考證)—

魏時,三歲,那是十壹月,正月二十五。在,文得知從化縣人唐世春欲祭雙峰山神,曰:“唯山美而美,鳳如其模。那些不認識的人,憋出了鷓鴣的名字。山損其名,是山的汙染。我的工作不是為了新奇而潛水。山不高,但瑞是福。鳳鳥,鷓鴣,哪裏瑞不同。如果妳名聲在外,妳會生氣。名譽是每個人的榮譽,而那些人是可恥的。唯睿明睿,名為符號。改名雙峰不是很快嗎?年輕就年輕。羽易文明,小心不要辜負我。尚義。”

雙山的巔峰真的是我廟裏的寫作大師。從南宋到這裏,幾百年來人多,也是吉祥。唐侯認可施樂的爵位,以歷和徐兵為利,所以他認為自己應該得到唐侯的保佑。因為年代久遠,紀念碑已經廢棄幾年了。給個感覺站起來,以不朽為規訓。他說:“只有上帝是智慧和正直的。但是,後人壹清二楚。山中英雄是鳳翔的延續,家聲鋪天蓋地,無極無盡。就是自力更生。”

萬歷十九年,辛卯年,他是季春的幸運兒。他認識福建南靖縣老板歐陽晃,生了壹本書。我曾向歐陽詢、徐炳進士歐陽進、嵇勝歐陽大釗、歐陽文、歐陽炎、歐陽常蓮、歐陽復、歐陽傲、歐陽鯉魚、歐陽鯤、歐陽鯊、歐陽季承、歐陽克禮致敬...

至此,石碑《雙捕山的故事》全文終於破解。除去橫標題和標點符號,全文有357個漢字。其中縣誌“祭雙鳳山”全文有66個漢字。而且還保留了《祭雙鳳山》的原版,也就是最原始的98個漢字的版本,比縣誌版多了32個字——“潛搜非吾所慕。山不在高,而瑞在福。”“如果妳因此而出名,妳會生氣。名聲在外,必有羞恥之心。”

當我們仔細閱讀《祭雙鳳山》的98字原文時,會發現“尋奇非我也”是唐縣令的壹種謙虛的說法和解釋,大概意思是“尋奇采奇,如鷓鴣山改名,非我阿諛奉承。”聯系上下文,這裏引申的意思是“改名不是為了噱頭,而是因為不喜歡吉利的東西而取了壹個俗而平凡的名字。”在他身後,他說:“妳出名了,妳就生氣了。名譽是每個人的榮譽,而那些人是可恥的。唯瑞明瑞,名為符。”這幾個字連在壹起,表達更加細致連貫。他之所以改名鷓鴣山,是按部就班地解釋的——“唯瑞為名,名為符。”即“吉祥之物,只能冠之以吉祥之名,使名實相符。”

看來唐縣令真的為鷓鴣山改名的事操碎了心。因為在正史記載中,他對原文進行了認真的修改,刪除了多余的情緒和冗長的解釋,將98個字濃縮為66個字,安全地寫進了從化縣誌。所以,無論是明清時期的從化縣誌,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所有關於從化的文獻中,我們都看到了壹個66字版的“祭雙鳳山”!

但這塊刻有原98字“祭雙鳳山”碑文的石碑,壹直保存在鳳園村的老文化室裏,破舊、陰暗、潮濕。這真的很可惜。歐陽仙芳只是壹個普通的農民。雖然七八年前就臨摹了碑文,但他並不懂得欣賞和研究,更不懂得分享和傳播。當時的村委會幹部也缺乏敏感性和責任心,導致了這樣壹個珍貴的石碑,卻壹直沒能有效進入官方視野。難怪蘇軾會在《石鐘山集》中感慨:“李淵所見所聞,與相差無幾,卻又不得而知;士大夫不肯在崖下的船上過夜,所以不知道;漁夫和海軍知道但不會說話。這個世界不是傳下來的。"

從化有多少人文歷史故事,因為“漁民水手知而不言”、“農村村民知而不言”,所以流傳不下去?

作為壹個豐原村民,壹個從化學子,我覺得我要做的,不僅僅是把這塊珍貴的石雕引入官方視野,還要把這塊石碑上的從化故事講透。這塊石碑無論是廣為流傳的鷓鴣山改名的民間故事,還是當年科舉的奇聞軼事、貴族村寨的歷史、風土人情,對研究明末從化的人文歷史都具有重要價值。

據碑文記載,唐世春知縣極有可能於農歷1569年11月和1570年1月來到豐源村,完成了撰寫奏章、為石頭命名、主持祭奠儀式等壹系列與“鷓鴣山改雙峰山”相關的重要事項。但唐侯以“施樂”和“巡禮”為題發表演講後,豐源村才真正迎來了雲紋長隆和科舉的高峰。歐陽詢(1569恩公)、歐陽晃(1570)、歐陽進(1579中炬、1586中世基)、歐陽自友(1600)和相繼湧現。其中歐陽進成為豐原村(豐原村)歷史上唯壹的壹位文人,也是從化歷史上16位文科狀元之壹。

豐原村的村民們都覺得,那些年唐侯留下的美好祝願和祝福真的很有效。於是,在1591年春,德高望重的福建南靖縣令歐陽晃覺得唐侯立的碑“離碑有幾年”,於是帶領歐陽進、歐陽詢等村中士子重新立碑,紀念縣長唐侯及其相關事跡,並將此碑立於村中的渤海大宗祠。

事實上,在唐朝命名施樂並改名鷓鴣山後,整個從化迎來了雲紋的繁榮和科舉的高峰。1569-1600期間,從化除了歐陽家族,出現了壹片光明的時刻,李灌家族、家族、張繼賢家族、曾楚家族等眾多家族也大放異彩。張繼賢之子張守謙和張守讓都是1570提拔的。李玟的長子李邦彥,劉戈的長子劉克正,曾卓的兒子曾處士,都是1571進入高中的。鄧1579;劉戈次子劉克修1582晉升;李翠中和譚薇都是1594中的(譚薇是1601中的進士)...

對於從化歷史上的這個時期,科舉興盛。有人說是鷓鴣山改名雙峰山帶來的好運,有人說是李灌、李民標帶來的示範激勵效應,還有人說是明末從化經濟建設和教育大發展的結果。在《從化縣誌》中,官方明確提到了知縣唐世春的貢獻。

縣誌記載了知縣唐世春的兩個細節,即“素淡清靜,不愛打扮,素衣素菜,愛民如子”,“許多人參加公祭班,所以村民會得了兩個榜,意思是他在任期間,“素淡清靜,不喜打扮,粗素素菜,愛民如子。他還親自考核培養了不少秀才,所以從化縣經過鄉試、會試的人很多。”據碑文和縣誌記載,從化縣令唐世春確實為官壹任,造福壹方,擊退土匪,守住縣城,發展教育。難怪他能夠進入從化有名的官廟,享受全民公祭!

我又查了壹下,仔細算了壹下,唐世春只是從化第26任知縣,從1568到1571,短短三年。而1569是他穩固地位、開始有效治理、展現才華的關鍵壹年。這壹年,從化的才子李民標和所有後來通過舉人或進士考試的年輕人在壹起。他們在書寫自己的人生故事,也在書寫從化的人文歷史。他們刻苦學習,功成名就,改寫了自己的命運,也改寫了從化的文學命運。這壹年以來,柳溪大地更加繁華,更加閃亮;從化官員在嶺南更是光芒四射,名揚天下。

1569的從化就像1982的拉菲。那壹年,從化突然變成了好產區,遇到了好年份,遇到了好“釀酒師”。那壹年的從化,值得每壹個從化人的精工細作。

  • 上一篇:什麽是電影文化?
  • 下一篇:仨物理"工匠"得了化學獎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