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傳統社會,現代人有兩種看似矛盾的評價:壹種認為古代政府是全能政府,管理壹切,權力無邊界;另壹種暗示古代政府是小政府,職能非常簡單。除了收稅和司法,它幾乎不提供任何公共服務。
憑常識可以判斷,這兩種說法都有偏頗。如果中國古代政府什麽都管,能管得了嗎?後世有沒有像羅馬尼亞壹樣設立「經期警察」?還是中世紀教會規定了“傳教士體位”?顯然不是。反過來,如果古代政府不提供任何公共服務,居民如何組織公共生活?尤其是在城市,消防、供水、衛生、交通、治安、福利救濟等公共服務應該由誰來提供?
晚清時期的上海,疏浚河道、修築道路、清掃街道、修建路燈等市政工程,都是由壹個名為“上海程響內外工程總局”的民間自治組織承擔的。但這是由於晚清士紳、商人的興起,以及清朝政府公共職能的惡化。當我們把目光放在宋朝的時候,會發現宋朝政府的公共職能是相當健全的,至少與當時的社會需求相匹配。
從《武林舊事》、《夢梁璐》等南宋筆記中,我們可以找到政府為滿足臨安市民需求而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從城市集中供水到發達的消防系統,從修建公共遊樂設施到為貧困市民提供福利救濟。不過文字記錄比較零散,有些枯燥。幸運的是,兩年前,壹幅收藏在美國Freer美術館的有趣的西湖圖片在中國出版,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南宋杭州的壹些市政設施的形象。
西湖主圖長16米。從錢塘門引出,逆時針繞西湖壹圈,再回到錢塘門,360度描繪南宋西湖全景。有學者認為這是壹幅堪比《清明上河圖》的宋畫,也有人質疑這幅畫是清朝人的贗品。我看過雙方爭論的文章,我不認為質疑者的證據能讓我相信,即使西湖不是宋人畫的,也壹定有宋的粉本可供臨摹,因為後世畫家不可能僅憑想象描繪南宋西湖的景觀。
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說,《西湖趣圖》的筆法可謂拙劣,難以與《清明上河圖》相提並論。但作為圖像的史料,有趣的西湖圖包含了文獻中未曾記載的豐富信息,是了解宋代杭州城市建築和公共設施不可多得的歷史圖像。
消防隊旺火樓
讓我們從這張西湖的照片開始。在錢塘門外的左邊,畫家畫了壹座高聳的塔樓。這是杭州的望火樓,城市的消防設施之壹。
旺火樓
南宋時,臨安街頭每隔200步設置壹個火場,稱為“軍巡店”,每家店配3至5名巡捕兵,“夜間巡捕當地盜賊和煙火”。同時,宋政府將杭州內外劃分為23個防火區,稱為“角樓”,每個角樓配備100至數百名消防官兵,稱為“消防潛水員”;每個角落都建了另壹座了望塔,派人日夜看守。壹旦發現煙火,立即拉響警報,駐守角落的“消防跳水兵”立即出動,在不擾民的情況下滅火。宋代其他城市也設有消防隊,如建康、惠濟、泉州、靖江等州府,都有水下消防隊。這裏畫的是“西湖趣圖”,應該是杭州“錢塘角”的火燒樓。
按照宋代國家工程建設標準“建築法式”,瞭望塔由壹座磚石橋臺、四根巨型木柱和壹座頂部瞭望塔組成。橋臺高10英尺,木柱高30英尺,瞭望塔高約8英尺。整個瞭望塔高約48尺,接近16米(按壹宋尺計算約為0.32米)。但西湖錢塘角的旺火樓,並非由四棵巨樹組成,而是更為堅實的磚結構。
壹些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人,似乎並不知道宋代就出現了專職、專業的消防隊,而是把上海租界當局於1852在虹口建立的“沈家灣義務消防隊”視為中國第壹支城市消防隊。那我們不妨對比壹下這兩個相隔600年的火控機構,看看哪個更先進。
就硬件設施而言,13世紀的消防設備是無法和19世紀相比的。宋代水下消防隊常用的裝備是“大小桶、灑水車、麻墊、斧鋸、梯子、火叉、大纜、鐵貓”,而沈家灣誌願消防隊則是從國外購買先進的蒸汽機移動泵。此外,沈家灣消防大隊的觀景臺高達30多米,比宋代的瞭望塔還要高很多。
但從消防系統的角度來看,高低之分可能是顛倒的。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沈家灣誌願消防隊是壹個業余消防組織。說白了,消防員就是不專業的烏合之眾。直到1919,這個消防隊才改成了全員聘用制。宋代的消防潛水隊由專職、專業的消防官兵組成,消防潛水兵平日要接受嚴格的訓練。
沈家灣消防大隊通過鳴鐘來鳴放火情,用鐘聲的數量來表示火情的位置。特許經營當局將該地區劃分為幾個火災報警區。火災報警時,如果每隔10秒響壹次,說明第壹區發生火災。如果每10秒響兩次,說明第二區有火災;如果每10秒響三次,說明第三區有火災。這個報警機制看起來很腦洞。
但是,等壹下,我們來看看宋人是怎麽做的。南宋杭州的旺火樓,以鑼為火警,同時以旗為信號(夜間改為燈為信號)表示火災方向。宋政府首先將杭州城內外劃分為幾個火警區域,並進行編碼。比如朝天門內的區號是三,朝天門外的區號是二,城外的區號是壹。火災警報響起後,消防潛水員可以根據旺火樓打出的旗幟(或燈籠)的數量和方向,立即判斷火災發生的位置,從而第壹時間進行撲救。
哎,我真懷疑上海租界的消防隊是不是從宋朝的消防系統得到的靈感。
集中式供水系統
2015,165438年10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湖附近發現了壹處南宋時期的居民用水設施,考古現場挖掘出壹口方井,井口壹側橫著壹根木管。考古研究所的專家說,“這是古杭州的集中供水系統。”僅憑壹條水管的挖掘就斷言古代杭州有集中供水系統,未免草率。但根據文獻記載,宋朝時,宋政府確實在杭州修建了集中式供水網絡。集中供水,距今1000年,是相當了不起的市政工程。
原來杭州是“江海之鄉,但山中有甘泉,餘井有鹹苦”,所以市區地下水不可飲用。唐代杭州刺史李弼挖了這六口井從西湖取水,解決了杭州居民的飲水問題。北宋熙寧年間,六口井廢棄,周知年間的陳翔又招募了四名工程師重建供水工程:在西湖內修建了六個出水口,在城內整修了六口井,“以竹為管”,使西湖的水儲存在城內的六口井中,供市民汲取飲用。但是,竹管容易堵塞。到了元佑年間,懂杭州府的蘇軾,改“瓦管帶石槽,厚底蓋”,用瓦管管代替了竹管。
南宋時,杭州成為國都,“四方百師而普通屋,騎數千騎,錢數十倍於昔”;“數百萬人把這些水還回去,這壹點尤為重要。”因此,六井供水系統的維護成為歷屆地方政府的重點市政工程。淳祐七年(1247),西湖六入水口周圍地區被居民占據,淤泥堆積,水質渾濁,嚴重影響供水。臨安政府用三萬元贖回被占的荷花,“鋤挖荷花”,“挖深挖寬,蓄湖中之水,供京師日用”。以及“用石結,疏如石窗,立如界,濾湖水。”舟楫不可入,吾穢不可侵,使井口永潔鹹。
鹹淳六年(1270),新臨安政府殷乾佑再次大規模整修供水工程:壹是疏浚西湖入海口,以“明其源”;二、擴建供水管道,“多石管,毛(縱長)2700尺(長近900米),深而寬倍舊”;第三,加排水溝,“不要做溝渠,疏水,走在路北”。給水管道和排水管道分開;第四,建井亭,“極其雄偉開闊,在神社旁邊,使守之者不敢汙染。”
可以說,西湖六口對南宋杭州的供水系統極其重要。因此,政府應封閉入水口,豎立石窗過濾湖水,並禁止向入水口投擲雜物和垃圾,禁止船艇進入附近水域。這六個噴嘴是什麽樣的?《西湖趣圖》把它們都畫出來,依次是湧金池水口、鑷子水口、郭襄水口、楊家福水口、賞水庫水口、小房水口。
西湖流水口
為了凈化西湖的水源,宋政府還在湖邊修建了水閘,攔截山洪,澄清泥沙。杭州暴雨季節,鳳凰山山洪攜帶泥沙,造成“淤泥侵濁西湖”。於是,臨安府“特地在湖邊設堤,引水至城水門”,泥沙沈澱後,清水排入西湖;“有南門者,亦分方家峪之水,故設門。”這個“成水門”在《西湖趣圖》中也可以找到:
成水閘
公共娛樂設施
如果套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城市供水系統顯然是滿足市民生理需求的市政工程,消防系統是滿足市民安全需求的市政工程。那麽,宋政府是否也會在更高層次上提供旨在滿足市民次要需求的公共設施呢?
答案是,可以。
宋朝的時候,杭州人喜歡找樂子,西湖是個玩的好地方。《夢梁璐》記載西湖遍布皇家園林和寺廟園林。“錢塘玉壺,於風漁村,清波鞠婧,長橋樂青,大佛,雷峰塔下的夏小虎齋宮,甘源,南山,南屏,壹切亭臺樓閣,花木奇石,湖光山色,貴宅宅院,木堤上亭臺樓閣;凡沙林宮、布殿亭,位於湖光山色,四周景色秀麗,不好說。”這些花園都向遊客開放,就像今天的公園壹樣。事實上,整個西湖是壹個巨大的公共花園。“湖光山色的遊人,總是黃昏時分,杭州的景點都在西湖。他所在的縣城沒有這種,仲春的景色很美,鮮花盛開。正是太子年輕,武陵年輕的時候,何樂而不為?窮的話還可以借錢,帶上老婆孩子,天天遊泳不醉。”
為了方便杭州市民出行,宋政府在西湖修建了堤壩、橋梁和碼頭。宋人把碼頭稱為“登亭”,《梁璐夢》和《武林外傳》中提到的登亭包括錢塘門外的登亭、湧金門、陽君王宓、和賈府等。有趣的西湖地圖裏也有很多登船亭。下圖是錢塘門外的壹個登船亭:
錢塘門外的寄宿亭
在這裏的登船亭旁邊,有幾艘南宋西湖特有的遊船。據《夢梁璐》記載,在西湖中,“有百余條船。有1000人,長約20英尺,可容納100人。五百人,長約十尺,也可容納三五十人。材料也有二三百,也有幾十尺長,可以容納三二十人。都是制作精美,雕琢彩繪,平整如地。.....四點玩的話,大小船的租價都不空。遇到大雪,也有有錢人玩雪船。”簡而言之,遊客租壹艘船遊覽這個湖是非常方便的。
宋代西湖最著名的長堤是蘇軾任杭州知府時修建的“蘇公堤”。當時西湖被分田占領。“湖南往北三十裏,四面環湖,但壹天也到不了。若以分田積湖為長堤,通南北,分田去,行者去。”所以,蘇軾整治西湖後,利用田裏的土和草,修築了壹條長長的堤防。“築堤,上植芙蓉柳,狀如圖畫,名曰杭州蘇公堤。”當我們展開有趣的西湖地圖時,我們可以看到由六座橋連接的蘇堤。堤上不僅種了芙蓉、楊柳,還建了登船亭、樓閣。很明顯,這個亭子是為遊客休息而建的。如果妳看得足夠仔細,妳還會發現芙蓉樹下和柳樹下有壹圈欄桿。這是為了防止遊客爬樹嗎?
蘇堤
看影像的魅力在於,只要妳仔細觀察,總會有壹些意想不到的發現。在西湖鼓山路的盡頭,我還發現了壹個很不起眼的公共設施:宋政府在路邊放置了幾條長凳和長桌。壹些遊客在長椅上休息。從這份文件似乎沒有記錄的圖像細節,我想我們可以體會到宋代杭州市政建設的貼心之處:玩累了,可以找把椅子坐下來,喘口氣,吃點小吃,然後隨意看看周圍的湖光山色。多愜意啊,不知不覺就會忘記疲勞。
西湖邊的公共長椅。
剩余單詞
當然,宋代城市的公共設施不僅僅是有趣的西湖地圖上顯示的那些,還有其他維持城市正常運轉的公共工程。比如地下排水系統,去過杭州的凱爾·波洛曾記載“穿城而過的大道,兩邊都是磚石鋪成的,每條寬十步,中間的路是細沙鋪成的,有下水道排出雨水,在水渠裏流動,所以中間的路總是幹的。在這條大道上,長車很常見,車上鋪著地墊,足夠六個人坐。環遊城市的男男女女每天都租這種車來取樂,所以不時看到無數的車,載著各個城市的人沿著中路向花園進發。”可見杭州城建有發達的地下排水系統。據《夢梁璐》記載,宋政府會定期派人疏通這些地下暗渠:“過年的時候,在大街小巷,政府會雇請陶渠人沿門過渠;路汙泥,窮雇船載農村閑處。”
再比如福利機構。《孟良實錄》中記載,杭街子橋西有壹個“用藥局”,以低於市場價三分之壹的價格,為前來看病的病人“給藥治病”;農藥施用局旁邊還有壹個“善心局”。“如陋巷貧寒之家,或幼年喪母,或無力撫養之男女,棄於鄰裏,官歸局養,每月給其錢帛,使其暖養成人,聽其自身生理,官無拘無束”;還有壹種是“養老院”,裏面“老弱病殘孤苦,或者窮人自救不了乞丐等人”,政府“出錢出米供養各官”。
這些公共設施,南宋杭州城就有,西湖趣圖裏似乎沒有描繪。當然也有可能作者其實已經把它們畫在了屏幕上,只是我們從大量的普通建築中找不到它們,因為沒有文字標簽。非常抱歉。
美國評論家李普曼說:“最好的政府是控制最少的政府,這完全正確;但最好的政府也是提供最多服務的政府,這也是事實。恐怕這種“最好的政府”只能存在於想象中。當然,宋政府並不是“最好的政府”,但與其他朝代相比,宋政府大概可以稱得上是“提供服務最多的政府”。
(來源: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