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源條件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瓶頸效應。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我國粗放型經濟發展持續時間長,對能源資源依賴度高,單位GDP能耗和主要工業產品能耗遠高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雖然我國早就提出要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但由於粗放型增長的慣性和轉變的難度,粗放型增長方式目前並沒有根本改變。第二,雖然中國的能源結構在不斷優化,但壹次能源生產的2/3仍然是煤炭,燃煤發電占電力結構的80%左右。多煤、少油、少氣的現有資源條件決定了煤炭仍將是中國未來相當長壹段時間的主要壹次能源。煤炭屬於“高碳”能源,中國不具備廉價利用國際“低碳”能源的條件。大量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增加了中國單位GDP的碳強度。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約束下,不改變增長方式,很難保證中國的資源供給和排放權。
2.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難得機遇。
經濟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主要來自煤炭、石油的生產和消費,也有壹部分來自水泥生產。無論是化石能源、鋼鐵、水泥等產品,都是工業化、城鎮化必不可少的物質投入。目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鋼鐵、水泥、電力等的供應保障。這些“高碳”產業既是當前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新壹輪經濟增長的驅動產業。因此,降低碳強度已成為中國提高產業競爭力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由於技術和設備相對陳舊,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遠高於發達國家。目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二。預計到2015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占全球的20.7%,超過美國(20.1%)成為全球最大排放國。中國未來的碳排放形勢相當嚴峻,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難得機遇[2]。
3.促進技術變革和創新的戰略選擇。中國科技水平參差不齊,R&D和創新能力有限,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中國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最大挑戰。雖然《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要求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但執行情況並不樂觀。改革開放以來,實行“以市場換技術”政策,汽車等高新技術產品市場被外國公司占領,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並不多。中國的“973計劃”、“863計劃”等科技支撐計劃已將自主開發技術、低碳能源技術、二氧化碳收集與封存技術研發納入其中。此外,近年來,中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產業發展迅速。如果中國加大投入,可以實現這壹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總之,中國應從能源資源、當前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可能面臨的國際減排壓力等角度提出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
第三,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節能減排的難度
1.節能減排現狀分析中國是近年來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通過不斷完善稅收制度,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夠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性和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全面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和千家企業節能計劃,開展工業、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節能行動。深入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大力推廣節能環保汽車,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動淘汰高能耗、高汙染的落後產能。2006-2008年,* * *淘汰低能效煉鐵產能6059萬噸,煉鋼產能4347萬噸,水泥產能6543.8+0.4億噸,焦炭產能6445萬噸。到2009年上半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13%,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億噸。中國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速最快的國家。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有序發展水電,積極發展核電,鼓勵和支持農村、邊遠地區和有條件的地區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從2005年到2008年,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增加了565,438+0%,年均增長65,438+04.7%。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達到2.5億噸標準煤。農村地區有3050萬戶家庭使用沼氣,相當於少排放4900萬噸二氧化碳。水電裝機容量、在建核電規模、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光伏發電容量均居世界第壹。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我們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壹些成績,但要實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 ~ 45%的長遠目標,任務還相當艱巨,在實踐過程中還會面臨許多困難和障礙[3]。
2.節能減排的艱巨性分析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國節能減排取得了壹定的成效。但是,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節能減排的成效還比較脆弱。實施節能減排仍有許多障礙,實現節能減排的約束性目標仍是壹項長期任務。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多為高耗能工業部門。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這些產業的基礎支撐。在就業和稅收壓力下,短期內實現產業結構有序進退、淘汰落後產能、加快結構調整仍有壹定難度。壹方面,相當壹部分技術裝備落後、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汙染嚴重的中小企業倒閉,受到地方利益的保護。另壹方面,許多地方和企業無視國家的有關規定,爭搶項目,特別是重化工項目。
(2)節能減排長效機制的建立尚需時日。目前,我國節能減排工作仍以中央政府和行政手段為主,依靠節能減排指標的分解來約束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執行。從行政手段向市場化手段的轉變缺乏長效機制,沒有轉化為企業的自覺行動。企業缺乏增加投資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
(3)政策和投資滯後。雖然國家把節能減排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政策執行的效果,包括投資對節能減排的作用,存在政策滯後效應。有些投資並沒有立即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技術進步轉化為企業節能績效還需要壹個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
(4)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依然突出。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第二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在增加,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嚴峻。低能耗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後,比重低,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個百分點左右。我國的發展階段和世界工廠的地位客觀上決定了經濟結構調整的難度。
(5)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日益顯現。首先,化工、焦化、鋼鐵行業的企業處境艱難。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促進經濟穩定發展,國家增加了3700多種產品的出口退稅,並取消了壹些高耗能產品的出口關稅,如壹些鋼鐵產品。這是無奈的現實。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恢復和維護經濟基本面是所有國家的首要現實需求。當前的經濟困難會使政府受到多方面的壓力,在政策制定上很容易顧此失彼。其次,金融危機的來臨,使得很多企業在投資方面變得謹慎,尤其是在節能減排方面。壹方面,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煤炭價格下降幅度相當大,緩解了企業的能源成本壓力,也降低了企業節能減排的積極性,從而使節能效果大打折扣。另壹方面,隨著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衰退,節能減排副產品的市場價格也大幅降低,嚴重打擊了企業節能減排的信心[4]。
總之,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本身就意味著對能源的高度依賴。我國國情決定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企業規模效應難以迅速提升,產品能耗水平和系統能效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難以迅速縮小。以上因素決定了我國節能減排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由於節能減排的目標只是著眼於“十壹五”期間,發展低碳經濟是壹個長期的過程。在國家尚未出臺發展低碳經濟的明確政策和戰略思路的前提下,發展低碳經濟的障礙遠不止這些。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如何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中國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客觀環境的必然要求,是保證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