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姿(?-前500),名嬰,字平,春秋時期齊國人。
在君臣關系上,他提出和而不同的觀點,即君臣互補,取長補短,而不是壹味的附和。
他是無神論者,相信人民的力量,認為統治者應該熱愛人民,以“民本”的思想治理國家。
老子(580- 500),姓李名兒,春秋時期楚國人。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晚年,隨著周朝的衰落,老子棄官隱退,寫下了《道德經》這部經典,陳述了道德的含義。認為道是先天的,是循環往復的;德性由道產生,是道的具體表現,其思想探討具有神秘性。他還用道德的辯證關系來辯證萬物的存在。基於這種認識,他提出了“無為而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觀點。
孔子(公元前551- 479),名,春秋時期魯國人。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當時交戰的大小國家都不接受。於是,他到世界各地招募弟子,組建了儒家學派。
孔子的學術思想以“仁”、“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核心。他的思想被後來的封建統治階級所采納,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墨子(公元前468- 376),名翟,春秋時期魯國人。
墨家的創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倫理政治主張是“兼愛”,但這壹思想得不到統治階級的支持,成為秦漢以後的絕學。
孟子(公元前372- 289),字子,戰國時魯國人。
“孟母三大運動”的故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教育故事。
在學術思想上,他闡述了“心性論”,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論”,重視養心養性。。
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於君”的理論,主張以“仁義”的思想治國。後人認為孟子發揚了儒家的思想和觀點,被尊為“亞聖”。
莊子(公元前369- 286),周,字子修,戰國時宋朝人。
莊子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莊子》壹書中。他的學術思想繼承和發揚了老子關於道的絕對主義和神秘主義。後人比較老莊,其學術思想主要是相對主義。
荀子(前313-前238),字,戰國趙人。
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唯物主義者。
在倫理道德方面,他的思想和觀點與孟子的“仁”不同,荀子更註重“禮”的作用。提倡“性惡論”
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禮治”與“法治”相結合,以禮敬君子,以法治國。
韓非子(公元前280- 233)是壹個戰國。
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學術思想繼承了老子的“道”,但將道理解為事物發展的規律,發展了荀子的“性惡論”。政治上主張以法律為基礎的“魔勢”結合。
董仲舒(前176-前104)出生於西漢。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了“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了“三綱五常”的思想觀點,這就是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
王充(27-97)生於東漢。
王充的學術思想具有批判性。在哲學上,他提出了“天道論”的體系,反對“天人感應論”,強調天道的自然無為。
王弼(226-249),魏人。
王弼,能言善辯,是中國古代最年輕的玄學大師。
在學術思想上,提出了“無為貴”的觀點,“無”是事物的本源。所以政治上主張“無為”。在哲學認知論上,提出了“得意忘言”,論證了《周易》的言、象、意的關系。
慧能(638-713),本名陸。
禪宗的創始人。
慧能雖然不識字,但悟性極高。針對美言,她指出菩提無樹,鏡子不是舞臺。本來什麽都沒有,哪裏來的灰塵?他主張“見性成佛”,提出了“頓悟”的修行模式
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他提出了“五源”說這壹重要論著,是唐宋理學的先驅,其理論成果影響很大。
唐人柳宗元說:(1)否定神秘的天空,宇宙是混沌的,是由動人的生命力構成的。所謂的天,是大自然編出來的冤死,沒有至高無上的天可以主宰人的命運。世間萬物的變化都是生命力運動的結果。沒有神秘的外力。(2)天人互不預測。在天人關系上,他認為天人互不幹涉,主張重視人事而不是空談天命鬼神。(3)鬼神迷信從認識論的源頭進行解釋。人們對鬼神的迷信是力量弱小的表現。人如果掌握了規範和壯麗,有足夠的人力支配自然,就不會相信鬼神了。
唐人李敖陪伴韓愈,他闡釋了韓愈的“道”的概念,強調文學要以明道為本位。他還主張反佛和“復性”,發揮《中庸》中“天命之性”的思想,提倡性善性惡感說,認為成聖的根本途徑是復性。復性的方法是“耳聞目睹言行,依禮而行”,從而“忘卻渴求之道,回歸生命”他寫了三本關於復性的書,討論了生命的來源等問題。他的思想為後來道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唐人林神思,思想上兼收儒道法,獨樹壹幟。他的政治觀是儒家的,他的歷史進化論是法家的繼承,他的自然觀與荀子相通,他還吸收了道家樸素的辯證思想。他認為儒家思想是治國的指導原則。“其言不盡,其政訓百王。如日月不可藏,山河不可移。”認為統治階級的奢靡、殘暴、放蕩違背儒家思想,是導致亡國的因素。在治民上,他主張“恩刑並用”。在科舉考試中,他主張任人唯賢。《沈夢子》三卷,傳世《續孟子》兩卷,是晚唐罕見的儒學專著,是福建歷史上第壹位思想家,也是宋代理學興起的先行者。
唐人呂才在哲學上有著鮮明的唯物主義思想。主要觀點如下:1 .“極小”是世界的本源。“極小”意味著物質現實。他認為所有做事的東西都是從無形的生命力中產生的;第二,正氣來自於戰績。他認為客觀事物的規律大多誕生於具體事物,理論來源於實踐;第三,剛柔相濟的矛盾發展觀。他認為物質世界發展變化的原因在於物質世界內部陰陽兩種對立力量的矛盾運動;第四,反對先天認識論,把學習作為獲取知識的唯壹途徑,並加以實踐。
唐代思想家劉·思邈
中國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程顥(1032 ~ 1085)和程頤(1033 ~ 1107)。兩個程顥人是壹等兄弟,河南洛陽人。程顥是伯純,也叫明道先生。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卒於宋神宗元豐八年。監督帝國的官員。成壹叔也被稱為壹川先生。生於宋仁宗明道二年,卒於宋徽宗大關元年。曾任國子監教授,崇政殿說書人。兩人都師從周敦頤,都是宋明理學的創始人,被世人稱為程二。
程的心理學思想豐富,在他們的思想體系中的地位也很重要,所以被後世稱為“身心之學”或“心性之學”。他們的最高哲學範疇是“理”,理作為壹種絕對的本體,衍生出宇宙萬物;他們的最高心理學範疇是“心”,作為“理”的等價物,產生了人的形態:“有是心,備是形。”
北宋人王安石提出“自然之變而不懼”,“天道也是變之道”,用“分新舊”的進化論觀點反駁了舊學派“道不變”的形而上學論點。同時公然提出“先人之法不足”,認為“先人之法未必盡善盡美,但不足以遵循”(《司馬文傳家寶》。李清臣及其他大學本科考試政策”)。在變法過程中,他甚至專門設局,讓子方及其弟子編纂《詩》、《書》、《周官》三經新義,從理論上解釋和闡述新政,並以政府力量作為學校朗誦的最終版本,稱為“新學”,直接或間接地為新法的實施服務。
周敦頤(1017-1073),字茂樹,生於北宋。
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創始人,其思想被後世程頤發揚光大。
在道德修養方面,提出了“靜”的思想。在學術思想上,“援道入儒”發揮了《中庸》中天人合壹的思想。
朱(1130-1200)生於南宋。
朱的學術思想繼承和發展了程顥、程頤的思想,後被稱為朱程理學。
在知行問題上,他提出了“先知後行”的思想,認為只有理解了正義,才能有所作為。
李覯是北宋時期重要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著書立說,大膽創新,哲學上持“氣”壹元論,認為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在認識論上,它承認主觀的自我概念,因此,它成為宋代哲學唯物主義學派的先驅,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覯也有相對進步的社會史觀。他大膽提出功利主義學說,反對道教徒不許談“利”和“欲”的虛偽道德觀念。他從現實的物質利益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這壹基本觀點來解釋社會歷史現象。他認為“治理國家的現實必須以財政運用為基礎”(《富國政策》第壹)。
還有宋代思想家呂祖謙、萬章和陸九淵。
元代思想家,許衡、徐士敬、、張。
王廷相(1474 ~ 1544),明朝人。學術上,張載的“氣壹元論”認為“天地不生,唯元氣。有了生命力,塑造人物的道理就在這裏。因此,在生命力之上,沒有什麽,沒有道路,也沒有理由”(論舒雅)。它否認佛道兩大學派的存在生於空無,反對朱成學派的理在先氣的觀點。認為“理根於氣,不能獨存”(《橫渠·氣之辨》)。主張“性生於氣”,兩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若談性無氣,則性無位,歸空;如果不談氣而不談性,那麽氣就不生動,與死同路。是性與氣,但有不可分者”(《答薛書論性》)。重視“知識的知識”,否定先天的“德性的知識”和“良知”,強調知識是“思維”和“知識”相結合的產物,實踐是“真知”。提倡“知行並舉”,反對“泛講求知”。認為“學而優則仕”,所以在學習方法上,強調“知”和“行”。在道德修養方面,他反對“靜以養心”,主張內外兼修、動靜結合、心虛和合、與時俱進等方法。
王守仁是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來對抗朱成學派。他說:“沒有好的和惡心的肉體,有好的和惡意的行動。知善惡是良心,善惡是事。”並以此為授課目的。他斷言:“萬物之理不在我心”,“天道是人欲”;否認心外有因,有物,有物。認為學習是“只學其心”,“比興植,心生根。”學習的,耕耘的,灌溉的,撐刪鋤頭的,無非是根。“要求用這種修身養性的方法,達到所謂的‘萬物壹體’。他的“知行合壹”和“知行並進”的理論,旨在反對如松儒程頤的“知行先後”論和各種割裂知行關系的說法。他談兒童教育,反對“鞭打繩索,欲囚則囚”,主張“必受鼓舞,中心快樂”,以達到“自然天成,柴米油鹽”。他的學說以壹種“反傳統”的姿態出現,明中葉以後,陽明學形成,影響很大。他到處接受門徒。在他死後,王雪分成了幾個流派,但出現了同壹個流派,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優勢。他的哲學思想在海外廣為流傳,特別是對日本學術界影響很大。日本將軍東鄉平八郎有壹個“壹生崇陽明”的腰牌。他的弟子和心學影響了很多人:徐階、張、哈利、陶行知等。,而且他們在海外很有名!
王艮(gèn)(1483 ~ 1541)明代哲學家,泰州學派創始人。泰州學派提出“庶人日知道”的觀點,強調“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亦天之良知”。王艮講學別出心裁,根據《禮記》制作深衣,戴五常冠。“走路的時候會遵守園規,坐著的時候會默默燒香。”他壹生衣不蔽體,不肯做官,並向統治者指出:“讓臣子和父皇在統治下幸福,仍向二、三子說明此學。所謂師道成立,好人就會多,朝廷正氣,天下昌盛。
王績(1498-1583),中國明代思想家。明代陽明學主要成員之壹。我覺得現在良心已經現成了,不用我再努力去糾正了。知識不同於良心。知識不是良心,但在良心的作用下可以變成良心。他的思想以“四不”為核心,修正了王守仁的四句話教學。我認為,心、念、識、物只是壹個東西。如果我認識到心是壹顆沒有善惡的心,那麽心、知識、事物都是善惡的。他主張從先天的身心紮根,聲稱這是先天的學習。認為對良知的壹點點無知就是壹個成聖的機會,並時刻保持這種無知,不為死而死,就是知道,不註重“良知”的努力;強調壹種自由的生活態度。黃宗羲認為自己的學說接近舊說,這使得王守仁之學逐漸失去了傳播性。
李誌(1527 ~ 1602)原名林,初名載誌,後改為李,初名誌,字鴻福,名卓吾,號溫嶺居士。李贄壹生用過很多名字,有獨舞、百泉居士、鴻福、四宅、龍虎嫂、禿翁等。李贄是泰州學派的大家,泰州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明代學者王艮。他是陽明學派的壹個分支,被稱為“左翼王雪”。李贄從小性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不受朱成理學傳統觀念的束縛,有著強烈的反傳統觀念。在社會價值取向方面,他批判重農抑商,贊揚商人的功績,提倡功利價值,符合明代中後期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
黃宗羲(1610-1695),漢族,人稱南雷先生,字太沖。晚年自稱利州老人,學者稱他為利州先生。浙江余姚。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官員要“為天下,不為君”;對於所有的人來說,並不是同姓,天子所為不壹定是對的,天子所為不壹定是錯的,然後就是法治,統治天下的壹切必須來自於學校(學校是指壹個機構),是非在學校。有學者認為,黃宗羲的思想仍然屬於君主,還沒有達到現代民主思想的標準。也有人認為黃宗羲的思想是現代民主思想,在民權理論上已經超越了歐洲的盧梭。在清朝專制皇權不斷加強的同時,他大膽批判君主神權的神秘色彩,公開宣稱“君主是天下唯壹的大害”。
古(1613 ~ 1682)原名蔣,字忠清。明成祖死後,改名為嚴武,字寧仁,也在蔣山做過家仆。學者們尊稱他為林挺先生。他繼承了明代士人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理學進行了清理,而且在天人、氣、道、知行、天道、人欲等諸多方面表現出與理學不同的學習目的。顧學以致用的鮮明旨趣、樸素的歸納考據方法、開拓進取的精神以及在諸多學術領域取得的成就,宣告了晚明時代的終結,開啟了壹代樸學之風,對清代學者產生了極為有益的影響。顧還主張“利國富民”,認為“利國者藏於民”。他大膽懷疑君權,提出了帶有早期民主啟蒙色彩的“多元治理”思想。他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意義深遠,影響深遠,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精神力量。他主張經世致用,反對空談,註重廣泛的證據,提出“君子學明道,救世之道”。這只是詩。雕刻昆蟲有什麽好處?"錢穆稱之為實際而非空談. "能夠在政事各方面充分發揮其利弊,可謂內聖外王兼而有之。顧強調做學問首先要樹立人格:“禮義廉恥是四維”,主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本史》卷十三《始》:“保天下者,賤其夫,無責也。"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壹個人,思想唯物。對中國傳統唯物主義的哲學總結和發展。認為“天地萬物為氣,即萬物為理”(《讀四書》卷十),“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並以“生化之積”來說明氣的變化的辯證本質,認為“陰陽各有象,是對立的,剛與柔,寒與暖,生與死是對立的,是敵人”。強調“天下只是工具”,“無工具則無道”(《周易傳》卷五)。歷史進化論是以道與器的關系建立起來的,反對保守墮落的思想。還認為“實踐即自然,成功即成”,人性隨環境習俗而變化,所以“未達到的可以改變”,教育要“在孩子身上養成習慣”。在知與行的關系上,他強調行是知的基礎,反對王陸“以知為行”和禪宗大師“知其然而止”的觀點。
魏源是晚清的壹位思想家。提出“以洋人攻洋人”、“以洋人付洋人”、“師洋人制洋人”的觀點,主張學習西方制造的軍艦、消防器材等先進技術和選拔、訓練、培養士兵的方法,以改革中國的軍隊。為了捍衛中國的獨立,他呼籲“以天劫止天劫”,相信中國人民能夠戰勝外國侵略者。他告誡人們,在“英人侵占東南”的時候,不要忘記“鄂(俄)俄吞並西北的野心”。他主張建立民用工業,允許私人企業設立工廠和局,自行制造和銷售船只和火器,以使國家富強。他主張創新,要求“去偽存真,去裝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窯洞露營”;“用實際工作做實際工作,用實際工作做實際工作。”並且在《陌陌》中提出了“越改過去越方便”、“越學越難”的思想,是中國近代改革思想的先驅。它尖銳地批判了清朝長期以來對世界事務的無知、傲慢、固步自封,以及閉關鎖國、諂媚外國的路線。
康有為,梁啟超,清末,主張變法,主張君主立憲,研究西方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