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從荒地到綠洲:論種菜的七大好處和壹個城市菜農的經歷

從荒地到綠洲:論種菜的七大好處和壹個城市菜農的經歷

小區院墻旁邊有壹大片荒地,壹直空著,雜草叢生,上面覆蓋著沙土。

去年上半年,小區重新規劃,將荒地分割成小塊作為菜地,每戶壹片,並引入松軟肥沃的土壤,在荒地上鋪上做飯的園土。

小區裏住著很多同事的父母。他們中的許多人離開了農村,離開了土地,來到廣州照顧他們的孩子。

土地對他們有著天然的感情,所以只要拿到壹塊菜地,老人們都會欣然開墾,同時借用不願自己種菜的住戶的土地,有的甚至自己種好幾塊。

看著壹壟壟的菜地被耕種得整整齊齊,看著種子神奇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看著黃色的面積在縮小,綠色的面積在增長,我無數次萌發了開墾自己荒地的沖動。

但我卻被自己腦子裏的幾個理由反復打消:“種菜太麻煩了,沒時間吃不了多少菜……”

直到10月初,165438+被下架,我終於說服自己去種菜了!

下定決心後立即行動是我的慣例。

165438+10月9日,吃完午飯,短暫的午休,我花了半天時間,開辟了壹片菜地,種上了白菜和紅菜苔。

有了地,種了菜,就要天天澆水,時不時拔草,經常打理。當然,妳也可以享受看著蔬菜壹天天長大的過程。

有些東西,不送就會失控。

我找了個同事,借了他自己不打算種的地。

165438+10月23日,我也是壹個下午把這塊地開墾出來,撒上從淘寶上買的香菜、油麥菜、蘿蔔、洋蔥籽。

然後每天澆水,等待發芽生長。

65438+2月65438+5月,第壹次吃自己種的白菜。

65438年2月20日,第壹次吃到了自己種的紅白菜。

65438年2月26日,第壹次吃到自己的蘿蔔葉,而且是在火鍋裏。

65438年2月30日,第壹次吃到自己的油麥菜。

自從當了菜農,我漸漸愛上了種菜,那種揮汗如雨的感覺,那種付出的感覺,那種收獲的感覺。

從菜地裏摘菜的感覺,在水龍頭下洗自己種的菜,用筷子從鍋裏夾壹片葉子嘗壹嘗,把菜放在桌上對家人說“多吃點,這是自己種的菜”,在菜地和其他“菜農”交流經驗...

真的很爽,很甜,很充實,很幸福!

現在,我的壹塊菜地種著大白菜、油麥菜、蘿蔔,另壹塊菜地種著大蒜、洋蔥、香菜、蘿蔔、土豆、辣椒,長勢良好。

從荒地到綠洲,從綠草如茵到郁郁蔥蔥,也就壹個多月的時間。

通過種菜,我越來越覺得:種菜的效果就是這麽簡單直接。只要妳流汗,澆水,用心,黃土地給妳的回報壹定是綠色的,那就是希望。種菜真的是壹份非常好的工作。簡單總結壹下,它至少有以下七個優點:

食用安全的是綠色有機食品。

只有食品從源頭到餐桌全方位,全過程可控,才能讓人吃得放心。

自己種菜,用自來水澆。

有三種主要類型的肥料:

壹種是自制的,尿液放在有蓋的桶裏。很多還是孩子的“童子尿”,肯定是有機肥。

壹種是把雜草曬幹燒成灰,把灰撒在地裏。

另壹種是在桶或泡沫箱中發酵不需要的蔬菜葉,制成有機肥料。

還有,千萬不要用農藥。

昆蟲生長在蔬菜上。除了鳥類,大家基本都是用手抓昆蟲。

看到大家抓到的蟲子又大又綠又肥,我在腦子裏無數次想象,這樣的蟲子,如果放在油裏炸,壹定很香,蛋白質和營養都很高。

這樣種出來的蔬菜,從種子到餐桌,都在妳的掌控之中,看得見摸得著。妳能說它們不綠色不健康,妳能放心吃嗎?

俗話說“手裏有糧不慌”。

手裏有糧,不用買糧。

壹些勤勞的祖父母種了三四塊地。他們說壹個五六口人的家庭,除了葷菜基本可以做到素菜自給自足。

還有壹些奶奶的菜根本吃不下。熱心人在我們小區的微信群裏放了個廣告:“大白菜三元壹粒,紅白菜五元壹斤……”,這樣奶奶吃不完的菜也能拿點零花錢。

就我個人而言,從65438的2月中旬開始,我就沒買過菜。我種的菜完全夠吃,有的白菜不夠吃,爛在菜地裏。

所以,自己種菜,住在城裏,確實可以省下不少買菜的生活費。

種菜最大的問題是澆水。

人們給菜地澆水主要有兩種方式:

壹個是自來水。菜地旁邊的籃球場旁邊有幾個水龍頭,是用來給草澆水的。

大家都拿著水桶到水龍頭下取水,然後用手或扁擔挑著給自己的菜地澆水。

另壹種是池塘水。菜地西側有壹個比較大的池塘。妳也可以選擇從池塘裏取水來澆灌蔬菜。

這兩個取水點距離我的兩塊菜地大概60米左右。

每次給菜地澆水,我總是用兩個塑料桶裝滿,然後用手澆菜地。

每壹桶裝滿水的重量在40公斤左右,所以我每次抽水,就相當於用手拎著80公斤重的東西走了60米。

這需要壹定的努力,也是相當的身體鍛煉。20多天後,明顯感覺胸大肌和肱二頭肌越來越粗,越來越大。

這種既有收獲又有健身的勞動有什麽不好?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介紹壹些枯燥的理論知識。

生產力主要由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個要素構成。

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標誌,是人類勞動過程的壹個獨特特征。

社會生產的變化和發展是從生產工具的變化和發展開始的。

勞動催生了生產工具的發明和改進,反過來又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扯遠了,不說了,回到種菜上來。

通過前面的理論介紹,我們都知道種菜是壹種勞動和生產,但是生產工具太落後,還停留在手提肩扛的水平,嚴重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

為了提高生產力,我從生產工具入手,發明了壹種“運水車”,用來運水和澆菜,解放了我的雙手,大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

我用的是“矛盾論”的思路,整個思考過程是這樣的:種菜最大的矛盾是澆水,澆水最大的矛盾是取水,取水最大的矛盾是運水,運水最大的矛盾是工具落後和費時費力。如果我抓住這個主要矛盾,發明壹種水運工具,這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於是想到自己做壹個“水車”。

制作“水車”的材料有1塊木板、4個輪子(包括2個萬向輪和2個定向輪)、1根拉繩,總成本約30元。

“水車”的成品是這樣的。

用“水車”拉水就是這樣。

就這樣,我用水桶從取水點取水後,用“運水車”把水拉到菜地,然後我再提桶到菜地。挑水距離從60米減少到10米,既節省時間又節省體力。

通過發明“水車”,我提高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動手能力,這是種菜的又壹大收獲。

但65438+2月底,單位在菜地邊上安裝了排水龍頭,讓人們澆菜時不再需要從很遠的地方取水,澆菜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我的“水車”只能退出歷史舞臺。

雖然從出生到戒斷只有不到20天的時間,如曇花壹現,但卻在最美好的歲月裏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永遠珍藏在我的家中,永遠活在我的記憶裏。

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勞動人民的寶貴品質。

我們靠努力創造了輝煌的今天,我們也將靠努力開啟更加輝煌的明天。

而種菜恰恰是最勤勞的。

我們家屬區的種菜大軍有三類人:

壹個是爺爺奶奶。

他們大多來自農村,對土地有著天然的感情。他們對土地愛得那麽深,但為了幫助孩子,他們離開了家,離開了生意,離開了農村,離開了土地,來到了廣州,壹寸土地的水泥林。

他們有的覺得總少了點什麽,有的覺得很不習慣,有的甚至憋出病來。

有了這片菜地,他們如魚得水,感覺與大地連在壹起,感覺找到了那種精神,找到了施展自己勤勞智慧的基地。

壹類是我有孩子的父母。

他們有的是小時候跟父母壹起種菜,有壹點種菜的知識和經驗。

有的小時候見過父母種菜,但只有直觀印象,從未自己出招。

壹些人在陽臺上種了蔬菜。

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缺乏種菜的知識和經驗。平時大多要上班,很少有時間打理菜地。

他們種菜大多是為了讓家人尤其是孩子吃到綠色健康的蔬菜。

所以他們每天下班回家收拾家務,不管多晚,都會打著手電筒給菜地澆水,或者看看種子有沒有發芽,菜苗有沒有成活。

還有壹類兒童,從幾歲到十幾歲不等。

種菜對他們來說是壹張白紙。不過因為是白紙,所以可塑性最好。

他們參與種菜基本都是父母安排的。他們父母的考慮可能是讓孩子見證生命的奇跡,了解種子從生根發芽到開花結果的轉化過程。

或許是想從小培養孩子勤勞的品質,明白勞動創造價值,付出才有收獲。

也許還有其他的考慮。

周末的下午,我經常帶著孩子去拔草,給菜地澆水,也經常看到別的孩子在幫父母。

我常常想,種菜不僅滿足了孩子們對種菜的好奇心和新鮮感,還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種下壹顆希望的種子。

這顆種子,關於夢想,關於付出,關於汗水,關於成功。

壹個國家需要和諧;壹個社會需要和諧;壹個社區也需要和諧。

而種菜是創建和諧社區的“潤滑劑”。

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壹位來自北方的老奶奶和壹位來自南方的老奶奶正在交流種植蔬菜的想法。以前,他們可能根本沒有機會說壹句話,但自從種了菜,他們就有說不完的話,也有說不完的交流。

雖然語言差異很大,但就種菜而言,他們交流起來沒有任何障礙。

壹個陽光明媚的周末,婆婆和媳婦壹起在菜地裏幹活,有說有笑。見媳婦渴了,婆婆把杯子遞給了我。看著婆婆蹲著拔了半天的雜草,媳婦說:“媽,妳歇壹歇,剩下的我來拔。”這兩個人笑了笑,繼續工作,玩得很開心。

婆媳關系是世界上最難的。這時,壹塊菜地解決了。

還有壹個我們經常能看到的暖心場景。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菜苗送給別人種植,把自己的菜送給鄰居品嘗。

對他們來說,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是壹件多麽幸福的事情。

壹流的管理靠文化,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三流的管理靠人。

科學管理對壹個社區非常重要。要實現科學管理,文化非常重要。

在沒有菜地之前,我住在壹個小區裏,中午和晚上經常聽到嘈雜的聲音。

我們壹聽到這個聲音,就知道有家人,尤其是壹些來照顧孩子的爺爺奶奶,又開始打牌打麻將了。

這種聲音多多少少影響了我們上班族的休息和學生的作業,單位也沒有解決問題。畢竟老年人也需要壹定的娛樂活動。

現在有了菜地,再也聽不到打牌麻將的聲音了。

老人們壹有時間就都去菜地,但是忙了壹天累了,晚上按時休息。

有時間去菜地,沒時間也要去菜地,這已經成了小區每個人的學問。

大家都覺得自助、豐衣足食的“南泥灣精神”回來了。

是的,在廣州這樣的大都市,在這樣的水泥森林裏,有壹片土地,所以有壹個工作平臺,有壹個精神家園。

這個家,心向往之,旅行就來了!

  • 上一篇:什麽是技術指標?
  • 下一篇:企業預算和戰略管理有什麽關系?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