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新年:壹般來說,正月十四,主要活動有:吃案板肉、上墳、祭祖(供飯)、祭四官、種地。晚上插香花,追蟲蟻,追火蟲。第二天(正月十五)淩晨,倒茶,搶銀水,端飯。新年是關於燈的。
三月三日:山大王菩薩生日,部分仡佬族祭祀山大王,以還願。
清明節:隨祖墳懸掛。
端午節:壹般在五月初五,我們吃粽子。祭祀祖先。
壹個半月:壹般在7月14日,割新谷嘗新事物,祭祖。
八月節:仡佬族是中國壹個古老的民族,唐宋的史書中都有記載。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八月節(8月15日至20日)。節日的第壹天,所有的人,無論老少,都會穿上新衣服,聚集在寨子的露臺上。幾個年輕人牽來壹頭大紅花的黃牛,村裏年紀最大的人“宗族長輩”開始祈求豐收。樂隊演奏“八仙”,同時燃放火藥槍和鞭炮。然後殺牛,割下牛心,壹戶壹個,表示全家團結如壹。隨後,“氏族長老”還帶領眾人捧著豬、老雞、老鵝三種動物在菩薩樹下祭祀。儀式結束後,全家人聚在壹起吃晚飯,直到天黑。第二天,家宴結束後,女人們帶著孩子回父母家送禮。男人們在街上交朋友,唱歌聊天。據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壹直持續到節日的最後壹天。
重陽節:壹般在八月十五,打糍粑,走親戚(送糍粑)。
小年:壹般在臘月三十,主要活動有:吃案板肉,上墳,祭祖(供飯),晚上祭四官苗。第二天早上倒茶,搶銀水,吃湯圓,獻飯。火是小年最重要的。
過年
最早的仡佬族根據作物生長規律,以十月為壹年壹度的節日。嘉靖《貴州圖經》記載仡佬族“以秋收為每年之始”。據清代安順府誌記載,仡佬族“以十月為壹年之始”。從清朝開始,仡佬族逐漸模仿漢族在臘月三十到正月初壹過年,原來的十月初壹的習俗也逐漸被廢除。
元旦時期倒退了,吸收了壹些過年的禮儀,但是仡佬族年的很多傳統習俗還是保留了下來。全國各地的仡佬族都要在春節期間給祖先做糯米糕。糯米糕有大有小,數量有多有少。各村,各姓,甚至集體在同壹個村舉行,由各個家庭單獨進行,但更多的是由各個家庭單獨進行。
除夕夜,各家各戶在大廳神龕前的八仙桌上展示豐盛的菜肴、美酒和米飯。燒香紙祭祖後,全家男女老少聚在壹起吃團圓飯。
仡佬族節日
仡佬族壹年有兩個節日,壹個是春節,另壹個是仡佬族年,在農歷三月初三。春節的時間和習俗與漢族大致相同,但有“餵樹”的特殊內容。“餵樹”又稱“祭樹”或“拜樹”,起源於仡佬族對萬物有靈的古樹(大樹)的崇拜。農歷正月十四中午,廣西隆林自治縣的仡佬族準備米酒、豬肉、鮮魚、糯米等供品,帶上紅紙鞭炮,上山拜樹為親友。看到樹後,先放鞭炮,然後選擇高大粗壯的老樹燒紙燒香跪拜。祭拜後,給樹獻祭:壹人用刀在樹皮上割三個洞,另壹人在刀口處“餵”些肉、米、酒,最後用紅紙封住刀口,為樹除草、培土。餵食的時候要針對不同的樹回答不同的話。對於果樹,說:“餵妳,結串;餵妳肉,結脫脫”,說祝妳碩果累累。給樹“餵食”後,人們聚集在壹起享用盛宴。有些地區,在農歷八月十五,還會捧著牛心和新米去祭拜村旁的聖樹“菩薩樹”,祈求壹個豐年。
吃昆蟲節
每年農歷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食蟲節”。這壹天,每張餐桌上都有幾樣別有風味的菜——炒蝗蟲、腌螞蚱、甜炒蛹、炒飯泥鰍等等。
有些地區把“祭樹”稱為“祭山”,因為仡佬族世代生活在山區,他們對山的熱愛和尊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山祭”的具體對象也是村子附近壹棵高大茂盛的古樹,是頑強生命力的體現。祭祀以村為單位,只有成年男子才能參加。除了祭祀,巫師還要唱《祭山之歌》,請求山神保佑村莊平安,莊稼豐收,人畜興旺。
吃年貨節
每年農歷七八月仡佬族新谷成熟,即將收割之時,仡佬族都會擇日吃新食(也叫嘗新食),祭祀祖先,感謝他們的恩情,祝福來年風調雨順。在祭日,家庭主婦們會去田裏采摘新的谷物,並向他們的祖先獻祭。有些地區殺雞殺豬,甚至把牛和馬獻祭給天地。不是基諾族人在大年初壹摘新糧的。大年初壹是在谷子成熟的八九月份舉行。在節日的早晨,各家各戶都去地裏采摘新的谷物和蔬菜做飯,並殺雞祭祀。註意蒸飯器出來的蒸汽的方向:從東方出來預示著後代的繁榮;從南方出現預示著豐收;從西方出現象征著順利狩獵;從北方出來是不祥之兆。飯菜做好後,父母會舉行祭祀活動,祭拜紮寨神、鐵匠神和唐火神。傳說基諾族以前只吃紅薯和野菜。是他們的狗帶回了壹粒谷物。他們種了,但是收獲不多。後來,壹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傳授給他們種植谷子的知識,於是他們在滿倉收獲了新米。從那以後,他們就有了新米節的傳統。
親愛的禿鷹日
“鳥”是仡佬族的圖騰,農歷二月初壹是仡佬族傳統的“鳥節”,在這裏進行祭祀儀式和傳統的民間技藝。為了保護和傳承仡佬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文化,瑤上於2010舉辦了“瑤上仡佬族鳥節”。“拜鳥節”是仡佬族先民世代相傳的祭祀雀神的綜合性民間活動,是壹種祈求仡佬族子孫後代、家業興旺、五谷豐登的祭祀活動。據《堯上鄧氏宗譜》記載,鳥節至少已有300年歷史。鳥節以“鳥崇拜”為核心,包括鳥崇拜所保存的生態環境、民居建築和充滿活力的民俗文化。
仡佬族同胞在拜闕節上向遊客展示了他們獨特的活動:舉行拜闕節祭祀、唱攔路歌、喝攔路酒、表演長號嗩吶、仡佬帽龍、仡佬婚俗、山歌對唱、瑤族印象等。開展鬥牛、拉牛、摸杠、掰手腕、摸牙、抓活雞等獨具農村特色的民族民間競技活動。
山地節
農歷三月,春山明媚,春雨和諧,春燕歸來,萬物復蘇。這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刻,也是仡佬族拜山的日子。山祭壹般在三月初三,也有在三月初壹或初三的。向山獻祭的村莊是由他們自己的單位組織的。壹村只有壹姓,山祭由長房世襲主持;多姓寨子輪流主持。每年都有幾戶* * *值班,值班是抽簽決定的。面對聖樹,主人恭恭敬敬地進行祭祀,呼請名神享用祭品,祈求山神保佑全村清凈平安,五谷豐登,牲畜興旺,男人可以耕牛耙地,女人可以紡織織布,多生孩子。
聖樹所在的山坡被仡佬族視為聖地,倍加珍惜。不允許人們讓牛馬踐踏,不允許人們砍伐山上的樹木,不允許人們隨意進山砍柴割草,客觀上起到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抓住泉水
遵義縣河務川路鎮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有“搶泉水”的習俗。在春天的農歷“立春”的第壹天,每個家庭都打掃房子,挑足夠的水,準備鞭炮。“立春”那天,我不洗衣服,以為洗衣服會把泉水弄臟,也不掃地,不挑水。“搶泉水”的人是家裏未婚的男人或女人。如果家裏有幾個未婚的男女,父母應該指定壹個誠實、能幹、機智、勇敢的人。如果家裏沒有未婚男女,妳應該向親戚或鄰居借壹個,前壹天晚上邀請他們來家裏住。
公雞第壹聲啼叫時,“搶泉水”的人悄悄起床,穿上盛滿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邊,不要發出任何聲響或響動,否則會驚擾“泉水”。然後用碗輕輕舀水,壹般是十二碗(閏月十三碗)。舀起來後,我張嘴大喊:“把泉水搶過來!”然後點燃鞭炮,整個寨子劈裏啪啦,誰的鞭炮先響,說明家裏在爭“頭水”,娃娃們勤快。人們去水井或泉水邊挑水,在回家的路上,他們喊著“泉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他們馬上燒水,煮“泉水”。然後燒壹壺茶。全家起床後,大家會喝壹杯“泉水”香茶,再來壹杯蜂蜜米茶,吃元宵,祝全家平安。
六合巖
所謂“六合”,就是指“團結、隱忍、包容、真誠和諧、善良有禮”,這是仡佬族先民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也是仡佬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精神依賴。
然後,人們為了紀念開荒割草的仡佬族祖先,提倡“和”,提倡“七規”(仁、義、禮、忠、孝、辭),每年或年底都會拿出自己最好的飯菜,聚在村裏的祠堂裏爭酒爭菜,* * *訴說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