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傳統成本管理的利與弊:
學術界對傳統成本管理評價有兩種觀點。觀點之壹是對傳統成本管理持完全否定的態度,認為傳統成本管理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已經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必須建立全新的成本管理體系;觀點之二是對傳統成本管理持完全肯定的態度,認為20世紀50年代的成本管理辦法在實踐中已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因為1952~1960年之間可比產品成本是逐年降低的,所以應以20世紀50年代的成本管理方法作為現代成本管理的基礎。筆者認為,對傳統成本管理持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觀點都是片面的,我們既要看到建國以來,我國成本管理積累了壹些較好的經驗,又應當充分認識傳統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壹)傳統成本管理的成功經驗
1、傳統成本管理在成本計劃方面。
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壹套比較完整的體系和編制方法,尤其是在編制成本計劃階段的項目測算法在今天仍然是比較科學的。這壹方法將成本計劃降低額分為遞延降低額和計劃年度節約額。前者是指在計劃降低額中有壹部分並非是計劃年度采取了措施,而是由於上年末實際單位成本就比上年平均單位成本低而實現的降低額;後者是指企業以上年末單位成本為基礎,依據計劃年度內采取的成本降低措施,測算求得的預計節約額。這樣可以清楚地看到成本計劃降低額中哪些是在上年末已經實現的,哪些是計劃年度通過職工努力才能實現的節約額,而且測算的計劃節約額是在廣泛集中群眾智慧的基礎上,從各方面發掘內部潛力,采取上下結合的方式,逐級進行綜合平衡,使成本計劃具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
2、傳統成本管理在成本控制方面(即成本日常管理)。
針對不同的成本項目采取了各種控制方法。例如,材料控制實行限額發料制度,並通過分批核算法或定額核算法對原材料在生產使用中的數量差異進行控制;工資控制采用勞動定額、出勤率和非生產工時損失的控制以及制定編制定員、落實工資基金指標的方法來進行;費用控制實行費用指標分解到責任單位。並通過費用限額手冊和廠幣等方法對各責任單位費用支出進行反映和控制。上述方法的應用,對於控制損失的發生、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3、傳統成本管理在成本計算方面。
創造了定額比例法,簡化了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成本分配問題,創造了平行結轉分步法。克服了在采用逐步結轉分步法時,下壹步驟的產品成本只有在上壹步驟的產品成本計算完畢後才能計算出來。而且本步驟的產品成本水平還受到上壹步驟成本水平影響的缺陷,既加速了成本計算,又便於對各步驟成本升降的分析和考核;推行了成本計算定額法,初步解決了成本的日常控制問題,並有利於產品成本的定期分析。做到了成本核算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的有機結臺。
4、傳統成本管理在成本分析方面。
壹是有些企業從開展壹般的經濟分析發展到聯系企業生產特點的成本技術經濟分析;二是從單純的本期實際與計劃、本期與上期相比,發展到同行業成本指標的對比分析;三是以企業為對象的成本分析發展到深入企業內部各核算單位的成本分析,並進壹步擴大到部門的成本分析。這些做法使成本分析的廣度和深度有了發展,豐富了成本分析的內容。
5、傳統成本管理民主化和群眾化方面。
創造了成本指標歸口分級管理,將成本目標逐級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單位、班組和個人,作為各責任單位的成本控制標準,以保證成本指標的切實貫徹;建立了包括班組經濟核算在內的廠內經濟核算制,核算和控制各部門、班組和個人的生產消耗,檢查分析分管指標的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執行過程中的問題,采取有力措施保證成本指標的實現,可以說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責任會計的壹種表現形式:開展了廠部、車間和班組三級成本分析活動,既實現了專業分析和群眾分析相結合,又可以發揚民主,集中群眾智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
以上這些經驗和方法對加強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起到了推動作用。但也不能不看到,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成本管理在諸多方面仍存在壹些弊端,面臨更大的挑戰。
(二)傳統成本管理的弊端
主要表現在管理領域上,只限於對產品生產過程的成本進行計劃、核算和分析,沒有拓展到技術領域和流通領域;在管理體系上,偏重於事後管理,忽視了事前的預測和決策,難以充分發揮成本管理的預防性作用;在成本責任方面,存在著大鍋飯現象,沒有形成壹套責任預算、責任核算和責任分析的管理體系,沒有與廠內經濟責任制度密切結合。
1、企業傳統成本管理側重於宏觀需要
成本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體應該是企業,成本管理的動力也應來自於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但是有些企業並未充分意識到這壹點,成本管理僅限於國家頒布的財務法規中有關成本條例的遵守和執行上,成本管理側重於宏觀需要。忽略了對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作用。
2、企業傳統成本管理缺乏市場觀念
成本是壹個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的綜合體現,是企業內部投入和產出的對比關系,低成本意味著以較少的資源投入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意味著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國許多企業按照成本習性劃分和核算產品成本,通過提高產量可以降低單位產品分擔的固定成本,如此,產量越高,單位產品成本就越低,在銷售量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利潤也就越高。這種做法導致企業不管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過提高產量來降低產品成本,通過存貨的積壓,將生產過程發生的成本轉移或隱藏於存貨,提高短期利潤。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企業成本管理缺乏市場觀念,導致成本信息在管理決策上出現誤區,似乎產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潤越高。
3、企業傳統成本管理理論和內容僵化、手段老化
許多企業只註意生產過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視供應過程和銷售過程的成本管理;只註重投產後的成本管理,忽視投產前產品設計以及生產要素合理組織的成本管理。壹些企業的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預測、成本決策缺乏規範性、制度性,可有可無;成本計劃缺乏科學性、嚴肅性、可增可減,造成事中、事後成本管理的盲目性。在成本的具體核算中,只註重財務成本核算,缺少管理成本核算;或只註重生產成本的核算,而忽視產品設計過程中的成本以及銷售成本的核算。至於成本管理的手段仍處於手工操作階段,缺乏現代化管理手段。
4、傳統成本管理過分依賴現有的成本會計系統,不能滿足企業實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
傳統成本管理系統未能采用靈活多樣的成本方法,使得成本管理陷於單純的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不能提供決策所需的正確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經營過程,不能提供各個作業環節的成本信息以及各個環節成本發生的前因後果,有時甚至出現連編制成本報表的人也難以解釋自己的“產品”成本構成的尷尬局面,從而誤導企業經營戰略的制定。另外,傳統的成本管理對象局限於產品財務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員所需要的資源、作業、產品、原材料、客戶、銷售市場和銷售渠道等非財務方面的信息,難以起到為戰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作用。
5、傳統成本管理中成本信息的嚴重扭曲
傳統的成本核算系統建立在“業務量是影響成本的唯壹因素”這壹假定基礎之上,成本的核算過程過分簡裝化。在過去高度勞動密集型企業裏,對核算所作的這種簡單假定(即以直接人工小時數或產量為依據來分配間接費用),通常不會嚴重扭曲產品成本。但在現代化的制造環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費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再使用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會產生不合理現象:用在產品成本中占有比重越來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來越大的制造費用;分配越來越多與工時不相關的作業費用;忽略不同批量產品實際耗費的差異。使用傳統成本核算法將導致產品成本信息的嚴重扭曲,使企業錯誤地選擇產品經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