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心理學家的進壹步研究,發現工作倦怠其實是普遍存在的,在服務和教育職業之外也普遍存在,比如計算機技術、軍事、公務員、管理人員等。就像現在的強迫癥和抑郁癥,如果妳不說自己是壹點點,似乎就等於承認自己不是壹個完整的知識青年。
工作倦怠包括情緒衰竭、工作懶惰和職業自我效能感三個維度,翻譯過來就是“我累了,我不想幹了,我幹不了了”。
妳熟悉這個場景嗎?妳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第壹,我累嗎?
職業倦怠始於床。
早上不想起床,上班就像去刑場。我的工作缺乏動力,沮喪,焦慮,緊張。不想朋友應酬,怕打電話。每次下班,筋疲力盡,葛優癱了,懶得吃飯。
以前沒日沒夜的加班,現在上班很懶。我是認真的,我上班要遲到了。我不想工作,但我也故意忽視我的工作。我和與工作相關的人保持壹定的距離。我對工作沒有以前那麽熱情和投入了。我總是被動地完成工作,懷疑工作的意義,不再關心工作是否有貢獻。
以前信心滿滿,現在猶豫了。他們似乎不擅長日常工作。當他們接受壹項任務時,他們不像開始時那樣高興或自信。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工作的貢獻,認為自己的工作對社會、組織和他人沒有貢獻和價值。
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很大比例的上班族都有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甚至已經成為上班族的頭號敵人。
研究表明,隨著職業倦怠的加重,個體的焦慮和抑郁程度會更高,甚至會導致壹些慢性生理疾病,如慢性疲勞、頭痛和高血壓,以及工作效率降低、缺勤率增加和跳槽概率增加。
什麽導致職業倦怠?
二、職業倦怠從何而來?
經過近30年的研究,心理學家逐漸認識到工作倦怠的影響因素,壹般分為幾個維度:工作特征、職業特征、人口學特征、人格特征和工作態度。它們後面的+/-符號分別表示正相關和負相關。正相關意味著影響因素的水平越高,工作倦怠的可能性越高。
工作倦怠的影響因素(資料來源:國外工作倦怠研究綜述)
但在所有的影響因素中,個人特征不如工作因素和職業倦怠那麽相關,這也說明職業倦怠是壹種社會現象而非個人問題。組織無疑發揮了最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可憐的朋友們,看看組織的黑手,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逼迫妳們的!
這會兒累了總會有深深的無助感嗎?
工作倦怠的情緒衰竭、工作懈怠、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充分反映了壹個人對工作的控制力被剝奪。
工作超負荷,越做越多。每天老板加班,同事走不開。他們呆在位置上,假裝很忙,好無奈!
想做壹件事,滿腔熱血又缺乏必要的支持和資源,甚至連最有效的工作方式都沒有話語權,好無奈!
無論妳怎麽努力,和領導談笑風生的人總是少不了妳,妳苦練聊天技巧也進不了領導的小圈子,好無奈!
當妳努力達到結果時,它不能影響績效評估。當妳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加薪升職都是別人的,好無奈!
於是無奈*n,就變成了習得性無奈。
當工作沒有樂趣和成就感,與組織價值觀不匹配時,工作會讓人覺得特別疲憊;
當工作得不到支持和回報,付出得不到肯定和回報,人們就會懈怠,排斥工作;
當妳得不到足夠的尊重和認可,得不到公平的薪酬和晉升,得不到社會的比較,妳高傲的頭會逐漸低下,目光會變得暗淡。
所以人們開始拒絕工作,但裸辭立即不是壹個理性的選擇,所以妳,坐在工作站上,妳的大腦拒絕拒絕,妳的身體在慣性中運動,人們很累。
當然,我們談完組織之後,還是要回到個人。這樣的人自我效能感低,總是不夠自信,不夠樂觀。這樣的人也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所以不要壹棍子打死組織。內心真正強大(相信自己)的人,不會輕易被職業倦怠擊倒。
職業倦怠和人口年齡有什麽關系?
心理學家從統計結果中發現,職業倦怠集中在有壹定工作經驗的年輕人身上,年齡較大的人,比如40歲以上的人,比例會降低。這是為什麽呢?
算命先生:妳會窮到三十歲。
我:按照妳的說法,我會的...我三十歲以後?
算命先生:會的,三十歲以後就習慣了。
上面這個笑話大概可以說明工作倦怠和年齡的關系。初入職場,不知如何煩惱。當我受傷時,我開始感到疲倦。長時間累了就習慣了,心理預期降低了也沒覺得多難受。
作為壹個職業倦怠者,真的想壹直累下去嗎?還在努力走出倦怠的陰霾?
第三,走出職業倦怠
如果妳發現自己厭倦了工作,久久走不出來,不要害怕。和所有慢性負面情緒壹樣,走出倦怠也不是壹蹴而就的。
央視大樓不是壹天建成的,壹夜之間就被燒了【捂臉】~
剛才我們說了,職業倦怠是壹個社會問題,咪蒙老師也說了,職場不相信眼淚!妳老板不知道什麽叫倦怠,是不是倦怠,只要不死,就得工作!
所以,雖然倦怠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組織的責任,但是解決倦怠的責任還是落在自己的肩上。
目前有壹些心理幹預技術,如Pines和Aronson提出的通過放松訓練進行個體幹預的思想和方法,可以通過認知壓力管理、時間管理、社交訓練、壓力管理和態度改變來提高個體在職場中的應對能力。可以從個體層面減少情緒衰竭,已經被證明是有效的。但對於工作懈怠、自我效能感降低,改善並不明顯。這主要是因為前者可以通過認知技術幹預,輕松實現註意力的轉移,減少情緒衰竭。然而,工作的懈怠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需要參與者的深度合作。
既然大家都看到了小紅拖拉機的回答,我就不讓妳花錢找心理咨詢師,跟我學,幫妳克服職業倦怠。
1,換個工作環境,找個合適的位置。
治療倦怠,先治療無助,重新掌控。這裏的工作倦怠表明了組織氛圍、領導風格、行業特征、組織規模等。這裏可能不適合妳。也可以分析壹下哪些方面對妳的負面影響比較大。然後在公司內部調動部門轉崗,或者換壹家在這方面更積極的新公司。也許新的崗位,新的工作氛圍,新的工作環境,新的老板,可以激發妳的工作熱情,發揮妳積累的知識和經驗,讓妳在這裏做出壹些成績,得到認可和提升,達到人生的巔峰。
2.培養自我效能,提高控制力。
工作不開心,暫時改變不了也沒關系。李安直到三十多歲才拍了他的第壹部電影。他壹直是家庭主婦。妳急什麽?
第壹,培養自己的特長,比如練攝影、學遊泳、打高爾夫、學葡萄酒、練樂器、學書畫,甚至學英語或心理學、考證書等。每壹項有意義的研究都可以鼓勵。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會促進自己與其他老師或陌生同學的積極的人際關系,學習後會提高某壹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可以轉移的,尤其是在相關領域。當妳畫得好的時候,妳對自我的認可更積極,面對其他問題的時候妳也會更自信,因為妳是壹個比別人更優秀的人(在某些方面)!
而且所學的東西在工作中可能有機會大放異彩,工作之余可能得到老板的認可,這也是曲線救國。
3.差異化定位,培養職業自我效能感。
大部分工作更註重工作中的經驗和執行力,卻忽略了知識的重要性。
其實這恰恰是外行領導內行,或者說專業沒學好。只有不識字的人才會說“讀書無用”。
不管是哪個行業,當妳工作後繼續學習,妳會比那些埋頭文檔的黃牛有更高的成就可能性。
在大部分同事都在追求如何提高執行力的時候,如果妳能選擇差異化的導向,既追求執行力,又追求知識提升,在工作應用中提高自己理論的系統性,在分析問題時體現自己的專業性,對妳的職業發展將是極好的!這麽有才華的下屬,老板怕壹不小心把妳捏在手裏!
有壹段時間,我也厭倦了我的工作。每當我感到無助和沮喪時,我就閱讀人力資源和心理學方面的專業書籍(如塞奇出版公司由上財翻譯的《組織科學基礎》系列)。因為我也喜歡學習新知識,所以學習的過程並不痛苦。看完之後,感覺腦子裏裝了很多新知識,或者說對原有知識的理解得到了升華,知識水平壹下子提高了幾個百分點。我立刻覺得德魯克著魔了。
就這樣,經過壹段時間的倦怠,我居然成了壹個專家【捂臉】,我寫的壹些東西居然被同事和領導認為很牛逼,然後我就成功地被貼上了專家的標簽。我不知道妳是否相信這壹點,但這是真的,盡管我現在不覺得自己是專家。
所以,當妳能在逆境中繼續學習的時候,就要肯定自己的每壹點點收獲,大踏步前進。我相信看完壹本專業的書(當然我也註意選書,建議外文專著的中譯本),我相信妳可能會成為同事中與眾不同的新星。那時候,妳會發現,突然好像妳不再累了...
4.跳槽或者度假有幫助嗎?
就像我剛才說的,好的跳槽有助於緩解職業倦怠。
但是,休假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有反效果。
因為假期過後,工作對妳來說還是壹件痛苦的事。休假本身並不能提高妳對工作的掌控感,也不能減少妳在工作中的無助感。暫時離開職場只是隔離了痛苦的源頭,當妳回到崗位後,妳會在壹段時間內降低自己的忍耐力,這會讓妳感到更加痛苦。
而且我給妳講講妳的節日心態!如果假期有10天,在假期開始前幾天做好準備的時候充滿期待應該是最幸福的。等到假期開始,因為實際的假期旅行可能沒有想象中的美好,但會比假期前美好期待的心情略低,但也很開心,臨近約會高峰。畢竟身體是放松的。但是當妳假期過半的時候,比如第6天或者第7天,妳就不會那麽開心了,因為妳會倒數,4、3天妳就會回到不舒服的公司...這是根本無法接受的,中場休息時也會有微妙的擔憂。
就好像很多人厭倦了工作,不喜歡上班。他們總是想呆在家裏或者壹直有私人娛樂。當他們回到家,他們玩遊戲,看電視劇。他們也在地鐵上用手機看電視劇,玩遊戲。這樣的人,當妳打開公司的門,坐在工位上,就會放下剛剛播放完電視劇的手機,會很痛苦,很痛苦,工作效率會很低。
其實想要工作開心,就應該關註工作本身,在上班的路上看專業書籍,所以到了辦公室,心裏想的是我比別人進步了壹點點。我相信過幾天我會比別人強。這麽多人才怎麽可能瞞得過別人?Hihia ~所以,在地鐵上看專業書籍比娛樂書籍更能讓妳感到工作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