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會計的歷史演變過程?

會計的歷史演變過程?

1 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會計學分別經過古代、近代而發展到現代。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世界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會計也將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但同樣也帶來更多的挑戰。 壹、會計的產生 會計作為壹項記錄,計算和考核收支的工作,在公元前壹千年左右就出現了。但是,具體誕生在何時、發源於何地,至今尚很難確切地加以考證。最初的會計只是作為生產職能的附帶部分,然後經歷了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發展階段。 從另外壹方面來說,人類要生存,社會要發展,就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生產活動壹方面創造物質財富,取得壹定的勞動成果;另壹方面要發生勞動耗費,包括人力,物力的耗費。在壹切社會形態中,人們進行生產活動時,總是力求以盡可能少的勞動耗費,取得盡可能多的 勞動成果,做到所得大於所費,提高經濟效益。為此,就必須在不斷改革生產技術的同時,采用壹定方法對勞動耗費和勞動成果進行記錄,計算,並加以比較和分析,這就產生了會計。可見,會計的產生與加強經濟管理,追求經濟效益有著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 二、會計的發展早期的會計是比較簡單的,只是對財物的收支進行計算和記錄。隨著社會生產的日益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會計經歷了壹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漫長發展過程。它的發展過程主要有以下三個階段:1.古代會計。早在原始社會,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捕獲的獵物及生產的谷物等便有了剩余,人們就要算計著食用或進行交換,這樣就需要進行簡單的記錄和計算。但由於文字沒有出現,所以只好“繪圖記事”,後來發展到“結繩記事”、“刻石記事”等方法。這些原始的簡單記錄,就是會計的萌芽。隨著生產的進壹步發展,科技的進步,勞動消耗和勞動成果的種類不斷增多,出現了大量的剩余產品,會計逐漸“從生產職能中分離出來,成為特殊的、專門委托的當事人的獨立的職能”。 據馬克思的考證,在原始的規模小的印度公社已經有了壹個記賬員,登記農業項目,登記和記錄與此有關的壹切事項,這便是早期的古代會計。 2.近代會計。壹般認為,從單式記賬法過渡到復式記賬法,是近代會計的形成標誌,即15世紀末期,意大利數學家盧卡?6?1巴其阿勒有關復式記賬論著的問世,標誌著近代會計的開端。   (1)15世紀航海技術的發明使人類發現了地球,從此掀開了人類文明的序幕。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熱那亞、威尼斯等地的商業和金融業因此特別繁榮。日益發展的商業和金融業要求不斷改進和提高已經流行於這三個城市的復式記賬方法。復式記賬技術首先來自銀行的存款轉賬業務。為適應實際需要,1494年,意大利數學家盧卡?6?1巴其阿勒出版了他的《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壹書,系統地介紹了威尼斯的復式記賬法,並給予理論上的闡述。有此開始了近代會計的歷史。 (2)從15世紀到18世紀,會計的理論與方法的發展仍然是比較緩慢的。直到蒸汽技術的發明實現了社會的工業革命,才使得會計有了較大的發展。在英國,由於生產力的迅速提高,會計迅速發展。過去,會計主要是記賬和算賬,現在還要編制和審查報表,而為滿足編制財務報表的需要,還要求研究資產的估價方法和有關理論等。 (3)第壹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取代了英國的地位,無論是生產上、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上都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因此,會計學的發展中心,也從英國轉移到美國。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美國對標準成本會計的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這壹時期,會計方法已經比較完善,會計科學也已經比較成熟。 3.現代會計。在經濟活動更加復雜,生產日益社會化,人們的社會關系更加廣泛的情況下,會計的地位和作用,會計的目標,會計所應用的原則,方法和技術都在不斷發展,變化並日趨完善,並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另外,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也對會計的發展起了很大促進作用。現代數學,現代管理科學與會計的結合,特別是電子計算機在會計數據處理中的應用,使會計工作的效能發生了很大變化,它擴大了會計信息的範圍,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精確性和極大變化,它擴大了會計信息的範圍,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精確性和及時性。這樣,20世紀中葉,比較完善的現在帶會計就逐步形成了。壹般認為,成本會計的出現和不斷完善,在此基礎上管理會計的形成和與財務會計想分離而單獨成科,是現代會計的開端。 三、會計的挑戰自從進入20世紀中後期以來,IT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廣泛應用,迎接我們的是壹個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和以知識驅動為基本特征的嶄新經濟時代。面對整個經濟環境的變化,為了更好地發揮會計職能的作用,無論是會計實踐還是會計理論都將進入壹個新的,更快的發展階段。但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會計學科分別經過古代近代而發展到現代在其產生與發展過程中生產力發展帶來的經濟發展因素至關重要

  • 上一篇:企業可以分為哪些類型
  • 下一篇:2022壯族三月三觀後感8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