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通信課程案例庫的建設。
案例教學在國外備受推崇,但在國內尚未普及,尤其是在高校的傳播學課程教學中。加大傳播學課程案例庫的建設,充分合理地利用案例庫,是傳播學教學的新途徑。針對這壹問題,本文分析了通信教學案例庫建設中存在的壹些問題,提出了案例庫建設和應用的新途徑。
關鍵詞傳播學課程案例庫建設
傳播學是近年來全國各高校新聞專業普遍開設的壹門基礎學科。傳播學以新聞學、社會學、心理學、情報學等學科為基礎。由於情報學的學科淵源,傳播學不同於壹般的人文學科,具有自然科學的邏輯性和實用性。與壹般自然科學相比,傳播學具有不可比擬的思辨特性。因此,傳播學的教學不僅可以像人文學科那樣用理論來解釋,也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以實驗為基礎,需要壹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建立科學的案例庫並合理利用是壹種有效的方法。
壹,傳播學課程案例庫建設的重要性
目前案例教學在國內還沒有普及,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在傳播學課程教學中,很少有高校真正使用,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案例庫建設的落後。通信課程案例庫的建設是重中之重。
這是傳播學的特點決定的。傳播學是壹門融合了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單純的理論解釋無法準確解釋這門學科的本質。同時,交際中有大量的統計學知識,必須放在具體的案例中去解釋數據的意義。
這是由傳播學課程的教學對象決定的。在國內,新聞傳播學專業基本都開設傳播學課程,招生對象都是文科生,壹般都是思辨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從具體事件入手,在對壹個事件的分析中運用傳播學的知識得出結論,學生更容易接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很有針對性。
案例庫的使用對學生今後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通信專業的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操作的能力。案例庫中收集的案例都是本學科中具有代表性和前沿性的案例,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中國傳媒領域的諸多現實問題。案例的應用過程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通過案例的使用,讓學生具備日後在工作中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
二、傳播學課程案例庫建設
通信類課程案例庫的建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壹)案例庫編寫人員的選擇
壹個好的案例庫的起點是編譯器的能力和學科素質。因為傳播學涉及領域廣,內容深,單個個體開發案例,建立案例庫是不可想象的。案例庫的編寫要由壹個團隊來完成,包括壹線教師、研究生、管理從業人員、教育專家、案例庫維護人員。
編寫案例是為案例教學做準備,案例教學的實施者和最終使用者是壹線教師。只有壹線教師才能深刻理解案例教學的需求,才能寫出符合需求的案例。因此,案例開發的主力軍應該是壹線教師。
壹線教師大多承擔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投入到案例開發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需要研究生加入團隊,擔任壹線教師的助手。傳播學有很大的實踐性特點,所以有媒體實踐經驗的人寫的案例更真實,更貼近實際管理情況,更受學生歡迎。教育專家的引入,是為了幫助案例開發者更準確地理解案例教學的特點和案例編寫的要求,為案例庫的建設提供教育理論支持和宏觀指導。另外,案例庫壹旦建立,就需要壹個案例庫維護人員,主要負責對案例進行分類、編號、存儲,定期清理過期案例,提醒原開發人員修改完善;建設案例庫管理信息系統,提供案例檢索和傳遞服務。
(二)案例的選擇
傳播學產生幾十年來,有很多代表性的事件。用什麽標準選取案例,如何對這些案例進行分類,關系到案例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是衡量案例庫質量的主要標準,也是科學使用案例庫的基礎。
案例的選擇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進行。縱向時間維度,選取傳播史上有代表性的案例。橫向上,聚焦前沿,緊扣學科發展,精選當前有影響力的案例。評選標準是具有相當的傳播效果,即影響力,同時具有壹定的專業水平,即學科專業代表性。需要特別註意的是,案例的選取也要註意學校專業的實際特點,註意對相對區域性、特殊性案例的傾斜。
(三)案件結構的設置
構建合理的案例結構是構建科學案例庫的核心。通信課程案例庫既要有知識性,又要有操作性,力求理論分析與學生動手操作相結合,在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中找出壹定的科學規律。本案的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案例介紹。盡可能完整地聚焦案件的實際情況,還原案件的過程,尤其是對案件中的要素進行梳理,並有邏輯地呈現出來。
案例訪談。首先要梳理壹下當時本案各方的態度,這對把握案件的發展脈絡非常重要。此外,還包括社會各界對此案的看法,包括學術觀點、普通大眾的代表性觀點、政府的官方觀點等。這些都是本案所處的生態環境,對其發展影響很大。
該案例的代表性結果。這壹部分收集了關於此案的代表性學術成果,並試圖選擇具有代表性和解釋性的觀點作為學生分析此案的參考。
案例討論。分為課題討論和課後小組討論。討論教師在課堂上的參與情況,並評論中學生的表現。課後,同學們會組成小組進行更深入的討論,制定相應的程序,實施具體操作。
案例分析。本文對前期師生對該案的討論進行了梳理,介紹了相應的理論依據,通過多次討論得出了相對統壹的意見。
案件附錄。與案件有關的數據、圖表、問卷、調查報告和附錄都包括在內,以幫助理解案件。這個案件的材料收集得很全面。對於涉及具體報道或稿件的案件,力求找到最原始的草稿樣本,還原案件的現實環境和背景。同時也為學生自己分析案例提供了方法。
(4)案件的形式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傳播學課程都是采用多媒體教學。針對這壹特點,傳播案例庫的形式應為多媒體展示,並建立案例庫網站。將收集到的案例放入網站,根據案例結構設置單個案例。同時,多個案例要按照壹定的邏輯組合成模塊,便於學生比較理解。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鏈接優勢,為每個案件設置若幹個鏈接,盡可能全面地容納案件的相關信息。設立BBS區,為學生提供發表意見的空間,選擇有代表性的意見和建議進行討論。在版面設計上,運用色彩形成視覺重構,註重圖表的運用來說明問題,模塊之間有明確的分隔,便於內容的替換,實現案例材料的實時在線獲取。
另外,要註意案例的不斷更新,讓案例教學跟上新聞傳媒行業的發展,反映傳媒實踐的最新軌跡。設計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交流思想,以研究型案例教學幫助學生提高專業水平。
三、傳播案例庫應用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壹,傳播案例庫中沒有現成的可以復制的模板。如何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開發適用案例?目前大部分大學的新聞系都有不同的專業方向,不同方向學的內容各有側重,案例庫要覆蓋各個方向。作為壹條時政新聞,報紙編輯方向的學生側重於新聞內容的采集和撰寫,廣播電視方向的學生側重於新聞表現的分析。案例的收集很簡單,但難點在於如何整理這些案例,如何設計不同方向的教學方法,如何引導學生使用案例。
二、如何區分教學中使用的案例和傳統課堂中成績突出的例子?案例源於現實。比如,優秀的新聞編輯案例是從新聞編輯的實際工作經驗中提煉出來的,但並不是對現實的簡單再現。我們把壹個新聞編輯的壹定工作經驗帶入課堂,讓學生扮演編輯的角色,感受他當時面臨的困境,做出自己獨立的判斷和選擇。在案例教學的最後,我們可以告訴學生當時編輯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但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尋求更多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簡單的重復編輯的做法。
案例教學可能還存在其他問題,如教師的話題引導和啟發能力不足,可能導致課堂沈默或偏離教學目標;學生可能會對占用大量實踐的案例討論感到不適,抱怨老師講得太少,總在聽和自己壹樣無知的同學講,收獲不大,等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應該精心選擇案例,精心設計問題,更加用心地組織課堂,並將案例教學與其他教學方法,如講課、小組討論等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新媒體對開放大學文化傳播的影響。
作為後現代文化的產物,新媒體為社會文化的豐富和傳播提供了壹個全新的平臺,保證了社會文化傳播的速度。目前,在我國開放的大學校園中,多媒體被應用於社會文化的傳播,不僅有利於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掌握,也加速了社會文明的進步。本文從新媒體功能的視角,充分研究了新媒體技術的文化本質、新媒體在大學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媒體在大學文化傳播中的可行性,探討了新媒體對開放式大學文化傳播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新媒體;開放大學;文化傳播力
壹,現代信息傳播技術新媒體對開放大學文化傳播的文化本質
(壹)新媒體的概念。
專家學者對新媒體概念的定義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清華大學熊教授指出,新媒體作為壹個新名詞,是壹個相對的概念,是科技進步和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是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傳播之外的壹種新的媒體傳播形式。
首先,新與舊是壹對相對的概念,但在媒介形態的形成中,這種“新與舊”不僅代表了時間順序,還包含了先進與落後的技術和理念的區別。新媒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演進所產生的壹系列問題,受到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廣泛關註。因為壹個事物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新”的階段,“新”只是壹個相對的說法。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事物會新舊交替。新媒體作為時代的先鋒產業,變得更快了。今天的新媒體形式主要是指以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為基礎的媒體形式的產生和影響,包括線上的網絡媒體形式和線下的其他數字形式。
與電視、報紙、廣播相比,新媒體的應用範圍更廣,傳播渠道增加了手機、數字電視、互聯網等時代新興產品。新媒體傳播技術通過通信技術、衛星信號、計算機技術、無線網絡、廣播電視、音頻播放器等終端媒體,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生動、具體、細致。從新媒體傳播市場的發展趨勢來看,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將出現多元化的媒體形態,如:平面媒體(數字雜誌、電子出版物、觸摸媒體);廣播媒體(音頻數字廣播MP3、MP4)等。電視媒體(液晶數字電視、觸摸屏電視);網絡媒體(網絡電視、www網站、Flash動畫);手機媒體(彩信、3G網絡、手機視頻)等。
隨著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成熟和廣泛應用,新媒體已經成為壹種重要的媒體。從市場來看,新媒體增速驚人,其中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增速最快,數字電視和手機電視也將快速發展。因此,新媒體的發展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只有充分應用數字技術,手機、電腦、數字電視等終端設備才能充分聯網。所以,沒有數字通信技術,單向通信技術是無法被完全取代的。所以新媒體也叫數字新媒體。
(二)新媒體在大學文化傳播中的價值。
新媒體的傳播技術被衛星信號等高端技術廣泛使用,使得新媒體的傳播技術不斷發展,為科技文化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條件。在開放的大學校園中,在文化傳播過程中,新媒體不僅要將科學知識從發現者和提出者轉移到科學知識的接受者和使用者,還要幫助他們享受科學知識的資源。而且,他們還應該承擔起打破科學知識的時空限制,將不同的責任分散到不同的個體,最終實現科學文化知識的跨空間享受。
隨著現代科技知識的不斷細分,開放大學新媒體文化傳播功能的分化和科技信息的導流層越來越明顯。現代科技傳播過程壹般分為:mdash科學、技術和文化交流;mdash科學、技術、文化和哲學傳播的第三階段。新媒體作為知識傳播與人之間的橋梁,將通過高效快捷的傳播方式,傳播不同人群所需的科技文化信息。當然,這個溝通過程是雙向的。
二,新媒體在大學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文化信息在新媒體中的傳播,是指文化知識可以跨越時空被不同的個體所享受的過程,也就是傳統形式的文化知識的普及。新媒體作為壹種面向全世界人民的文化傳播媒體,主要目的是讓人們更容易地了解和掌握文化知識,更有效地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為開放大學的文化傳播應用和發展提供基礎。當前,新媒體對開放大學的文化傳播理念正隨著科技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傳統的文化知識傳播方式通常是線性的、單向的。隨著人與多媒體的互動,文化的傳播方式從單向轉變為雙向。新媒體必將成為開放大學文化傳播的主力軍。新媒體作為壹種高科技的信息載體,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以網絡為主要傳播方式,使傳播過程復雜化,對傳播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開放的大學校園裏,學生通過新媒體到處傳播文化知識,學生通過手機、電腦、互聯網與科學、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領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新媒體對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媒體在開放大學的文化傳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新媒體在大學文化傳播中的可行性
(壹)理論的可行性。
該理論的可行性有三個理論基礎。以人為本理論、信息資源開放理論、文化享受理論。這三個理論的不斷形成和發展,為開放大學新媒體的文化傳播奠定了基礎。
第壹點是民本理論。什麽是民本理論?是民本思想,是民本思想,要求我們堅持以人為本,保護人民利益,做到人民利益高於壹切。以人為本的思想自古就有。“天地之間,人比人有價值”,強調方便、實惠、利益。黨的十七大也提出,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如今,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以人為本的思潮在開放的大學校園中廣泛傳播。
第二點是信息資源的開放理論。隨著以人為本思想在人們心中的深入,人們維護公民權利的意識開始覺醒,對信息的需求也變得多樣化。尤其是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在開放的大學校園中獲取信息資源變得更加多元化,這也加速了大學校園文化傳播的可行性。
第三,文化享受論。* * *享受文化理論通過互聯網電視、移動通信、衛星信號、3G網絡等新興通信技術渠道,可以跨地域、跨邊界享受文化。作為新媒體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開放的大學校園在文化享受的傳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2)實踐的可行性。
第壹,高級新媒體發展勢頭迅猛,已經小有規模,正在走向成熟。其表現是新媒體的硬件設施逐步完善,技術支撐體系相對成熟;新媒體傳播類型日益增多,傳播性能不斷優化;使用新媒體的客戶群與日俱增。在開放的大學校園裏,學生快速掌握信息技術,更多地使用以互聯網、電腦、手機為主體的新媒體文化傳播工具。人們極大地改變了信息獲取的程度和文化傳播的方式。
第二點是日益完善的社會條件。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對精神享受有了更高的要求。這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然而,目前的新媒體並不能完全滿足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因此,為滿足人們對新媒體的個性化需求,開放大學應積極開展新媒體文化傳播試點調查,及時更新和完善新媒體中的不足,為全面推進新媒體文化傳播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
第三,新媒體的文化傳播在開放校園中得到了應用,積累了壹些實踐經驗。在新媒體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各種形式的新媒體在文化傳播中得到廣泛應用,初具規模並逐步走向成熟,為開放校園的新媒體文化傳播奠定了基礎。
第四,新媒體對開放大學文化傳播的影響
喬治middot格伯納曾經對新媒體的媒介培育理論有這樣的看法:從我們小時候不斷從電視中學到的“文化知識”來看,它可能成為我們未來理解世界觀的基石,使電視成為意識形態、社會觀點、理論信仰和整體價值觀的主要來源。因此,電視作為壹種傳播文化知識的媒體,給幾代人乃至社會各個階段留下了“電視文化”的深刻印記,也為當今開放大學的新媒體傳播文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空間和全新的傳播渠道。
(1)就社會文化信息系統而言,新媒體進壹步優化和完善了開放大學的文化傳播體系。
最顯著的表現是新媒體增加了開放大學的文化交流平臺,拓寬了聯合方式。肖恩&米德多特;麥克布賴德曾在壹本書裏指出:最初,人類發出的原始交流信息來自於自己的聲音、手勢和姿勢,後來,慢慢創造出了其他傳播文化信息的手段,包括舞蹈和音樂、火信號、鑼鼓、符號等等。當人們的文化傳播形式從口語向新媒體階段轉變時,人類通過互聯網、手機、數字電視、幻影成像等打破了時空。原有的傳播聯系使得開放大學新媒體的文化傳播形式變得無處不在。在新媒體與舊媒體的優勢互補下,為新媒體的傳播形態創造了不同的路徑,方便了社會信息資源的流通、傳播和利用,而這些信息所蘊含的文化形態也會有效覆蓋目標人群。特別是在全球社會發展中,文化傳播的融合速度加快,各種新媒體為開放大學的文化傳播提供了歡樂的舞臺和日常審美的平臺。
(二)新媒體顯著更新了開放大學的文化傳播模式。
新媒體技術的完善為開放大學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和無限的可能性,其最重要的貢獻是發展和延伸了社會交往。在傳統與現實的社會互動中,社會互動的認同過程總是從某種認同開始。新媒體的文化傳播技術因其匿名性,在社會互動中失去了身份認同,開啟了以往身份認同的局限性。匿名提供了壹種安全感和壹種保護機制,誘導人們直接表達自己真實的觀點和想法,而不被提防和躲閃,從而提高了互動的質量和效率,增強了社會的向心力、認同感和凝聚力。在開放大學中,借助新媒體,文化傳播的主客體在特定情境下進行交換,使主流文化與邊緣文化融合,瓦解傳統文化傳播模式,實現內容、技術、文化、情感的深度契合。
(3)新媒體為開放大學的文化傳播創造了多樣的文化形式。
按照麥克盧漢在《新媒體的文化傳播媒介》中的觀點,任何新媒體的形式都是壹種文化內容。新媒體在開放大學傳播文化的同時,也創造了不同的文化藝術形式和新的文化秩序。甚至壹些我們所知道的文化,通過新媒體的媒介技術進行包裝和重新呈現後,也需要重新審視、定義、接受和理解。
(四)新媒體為開放大學多元化文化傳播的對接和交流帶來機遇。
開放大學文化傳播的重要條件是文化知識的享受,即文化享受的內容必須是人類容易理解和認同的東西。新媒體本身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互動性,保證了它能夠按照市場的規律,高效地批量生產出滿足人們信息和娛樂需求的各種文化形式。在這種語言環境下,互動和參與的觀念深入人心,文化多樣性的碰撞和交流頻率在開放大學是前所未有的。隨著地方文化的逐漸更新和世界觀、價值觀在廣泛範圍內的形成,新媒體以其獨特的解讀形式和直觀的表達方式,成為連接不同文化傳播的重要橋梁。
參考
[1]趙益謙。淺析新媒體時代廣告傳播的新特點[J].管理,2010,24 (09)。
[2]余斌。論現代大眾傳媒對文化的影響[J].當代電影文學,2009(01)。
[3]李明偉。新媒體形式與新尺度&;mdash《媒體分析理論》微距照片[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
[4]方磊。大眾文化研究的轉向&;mdash費斯克大眾文化理論述評[J].玉溪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
[5]劉莉莉,李信恒。論新媒體技術在電視節目制作中的應用&;mdash以“東方直播間”為例[J]。新聞世界,2011(06)。
& gt& gt& gt更多精彩“傳記”在下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