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春節,元宵節過後,農歷的二月二日又是壹個民間傳統的節日,稱做“龍擡頭”日。這天,習慣上要吃炒豆豆,爆米花和“棋子豆”。小時侯,孩子們只為這讒人的豆豆雀躍,絕不顧什麽“龍擡頭”之類,以至於吃了幾十年的豆豆,也沒明白過來,為何要吃這個?
其實,正月壹過,春氣萌發,百物新生,此時的農人們都要準備壹年的春耕生產了。而此時,節氣以近驚蟄,經過壹個冬天的蟄伏,各種蟲類也開始蘇醒了,最典型的當屬驚蟄這天,螞蟻就開始出洞了,小時侯,無數次看螞蟻打架,忘記了吃飯,而在驚蟄之前,妳是絕不會看到螞蟻的。
古時候,人們對自然界的病蟲害無法防治,只能企求至高無上的吉祥物,來降伏百蟲,使上天風調雨順,而“龍”恰恰是中國百姓心中最高的吉祥物,是天地主宰的化身,因此,二月初二這壹天,人們以各種祭祀,敬拜的方式,來希望龍出現,給百姓帶來好運。
因此,二月初二這壹天,全國好多地方都有“引龍回”的風俗。明人沈榜《宛署雜記》中說:“都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擡頭,,鄉民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就是說,用草木灰灑成彎彎曲曲如龍的形狀,並從屋後開始,壹直灑到屋內,認為這樣可引出真龍,降伏百蟲,並帶來春雨。所以這壹日的風俗是不能掃地,以免弄臟了龍眼睛。北方婦女這壹日的壹大早,就要用棍子敲打鍋沿,意為“震蟲”,並用彩紙穿成串,懸在房梁上,稱作“穿龍尾”。
而陜西壹帶,用面做的“棋子豆”,炒好後給孩子吃,謂之“咬蟲”,用意是殺死腸道中的寄生蟲,吃炒豆子,意謂咬掉蠍子的尾巴,因為蠍子是五毒之首,意在辟邪,驅蟲。江蘇的壹些地方,百姓這壹天要炸玉米花,認為此舉可炸瞎害蟲的眼睛,使它們不在傷害人和農作物。 當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沒處藏"的說法。人們出於對龍擡頭出來興雲化雨並威鎮百蟲的祈望,二月二這天就盡量用龍來稱呼食物和各種活動。如吃餅叫吃"龍皮",吃小餃叫吃"龍耳",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兒童這天剃頭叫"剃龍頭",婦女這天不做針線活計,說為避免傷了"龍眼"。
此外,還有家家吃涼粉,並用青灰圍撒糧囤的做法。部分村莊還有撤青灰防五毒之說。
農歷二月二吃炒豆吃涼粉風俗的形成,據說和壹則民間傳說有關。相傳武則天奪唐室江山以後, 改國號為周,自稱周武皇帝。天上玉帝知道後大發雷霆,命太白金星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這壹下可苦了天下百姓,人們怨聲載道,不禁失聲痛哭。司管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遭難,喝足天河水,噴灑人間,拯救萬民。玉帝得知此事,將玉龍打下了凡界,壓在山下,並立石碑壹通,上寫:"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百姓為救玉龍,想盡了辦法。這年的農歷二月二,人們發現玉米和黃豆都是金黃閃亮,很像金豆。如將豆壹炒,不就是金豆開花了嗎?於是,壹傳十,十傳百,各家各戶都炒了許多玉米和黃豆,有的供到院裏,有的端到玉龍身邊。鎮壓玉龍的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塵,這天,太白金星發現天下金黃壹片,以為金豆開花了,便收了拂塵。玉龍這才騰空而起,回到了天上。此時,正是春雨貴似油的季節,玉龍不顧玉帝禁令,又"嘩嘩"下起雨來。
此後,民間便形成了習慣,每到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和吃涼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