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侗族村寨鼓樓的特征

傳統侗族村寨鼓樓的特征

羅文迪

肇興侗寨,位於黔東南,是壹個古老而迷人的小寨子。我在仲夏的晚上來到這裏。侗寨四面環山,壹排排房子建在山盆裏。兩條小溪匯合後,穿過村莊。整個侗寨充滿了古意的亮色,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肇興侗寨全景本文所有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侗族“三大件”:鼓樓、花橋、戲樓

走進侗寨,妳會被這裏的鼓樓所吸引,鼓樓是侗寨的靈魂。

古鼓樓以杉木榫頭相連,縱橫交錯,上下接頭,層層疊疊。整體結構牢固緊密無釘無鉚,百年不朽。

東寨鼓樓

它在侗寨中巍峨聳立,飛檐懸閣,氣魄雄偉。瓷磚上雕刻或繪有山水、花鳥、龍鳳、花卉、人物,栩栩如生。在鼓樓的頂層,有壹面細長腰的牛皮鼓,這就是“鼓樓”名字的由來。

肇興侗寨有五座鼓樓——仁、義、禮、智、信。這五座鼓樓象征著村裏的五棟房子,或者稱之為五村小組。“建村之前,先建樓”。每壹個侗族古村落的誕生和發展都是圍繞著鼓樓展開的。以前土匪騷擾我們,或者村裏發生火山災害,都會有專人上樓擊鼓預警,壹樓敲鼓,壹村傳壹村。人們相互響應,相互支持,共渡難關。如今,村民們所有的“踏堂祭祖”、“聚眾議事”、“婚喪嫁娶”、“迎客送別”等人生大事都在這裏舉行。

董老人們在鼓樓下看電視

傍晚,太陽依然炙熱。此時,鼓樓上已經坐滿了人。當地的侗族人三三兩兩圍坐在壹起,聊天,抽著煙。幾位老人認真地看著電視劇,有的手裏還提著籃子做些輕體力勞動。如果坐累了,就躺在鼓樓下的寬凳上,讓鼾聲傳出去。

鼓樓下抽著旱煙的老人

“八月過後,天冷了,我們就在鼓樓裏烤火,圍坐在鼓樓的壁爐邊聊天。如果三月後天變熱,我們就去華僑城乘涼。橋上通風良好,風吹涼爽。”董老頭嘴裏叼著煙緩緩說道。

花橋,也被稱為於風橋,是除了令人驚嘆的鼓樓之外最具特色的侗族建築之壹。這是壹座古老的廊橋建築,柱子、橫梁、屋檐都塗上了塑料色,走廊兩側有長椅供人休息。花橋也是年輕人聚會唱歌的地方。相傳花婆是掌管生育的仙女。侗族人希望在橋上得到好姻緣,於是在寨頭村盡頭最有“靈性”的小溪岸邊修建了花橋。

東寨村的鼓樓和花橋

穿村而過的小溪潺潺流淌,漸漸的夕陽覆蓋了江面和花橋,讓花橋更加輝煌。這個時候不要急著走,或與坐在橋上的老侗族人短暫交談,或看著橋下流淌的小溪,或坐在橋凳上閉眼享受侗寨傍晚的寧靜時光。

在侗寨,我發現壹個有趣的現象:有鼓樓的地方,必有花橋,必有戲樓。侗族老人說,這三件是侗族人民的瑰寶,缺壹不可。

董宅的舞臺

鼓樓、花橋、戲樓壹字排開,戲樓二樓是壹個開闊的方孔,臺上擺著桌子、凳子和壹些物件。據當地人說,每年從正月初四開始,他們就聚集在這裏觀看侗戲,通常持續三天,五個村民小組輪流表演,直到元宵節。這是寨子裏最熱鬧的時候。《山狼吳梅》等傳統侗戲在侗族地區廣泛流傳,深受侗族人民喜愛。

董布:錘打的最終形態

“咚,咚,咚…”的聲音從小巷深處走來又走了。只見壹個侗族婦女壹手拿著布錘,壹手拿著壹整塊藍布,壹遍又壹遍地敲打著低矮的石板,很有節奏。這位姐姐用她不清楚的普通話告訴我,這是在做“侗布”。

侗族布料是侗族人民千百年來保留下來的傳統布料。侗族人民在織布機上手工紡制白布,然後用天然植物染液浸染。待染液完全浸入布料後,取出晾幹,再進行拍打。成千上萬的手動節拍賦予董布壹種柔軟的觸感,最初是藍色,然後是深藍色,再後來藍色接近黑色,濃如墨汁。經過錘煉後的侗布會經過熏蒸、烘幹、收集備用,最終制成五彩斑斕的侗族服飾。

打董布的侗族婦女

盛夏陽光明媚,是曬董布的好季節。走在寨子裏,可以看到家家戶戶門前晾曬的侗布,鮮艷挺括,顏色或藍或紫,或濃黑,以深色為主。

董在吊腳樓外曬布

在侗人眼裏,恐怕連最稀有的布都不如侗布珍貴!老侗族人說,侗族人壹生只有五件衣服,春夏秋冬各壹件,還有壹件是用侗布做的衣服,只在人生重要日子穿。先生的《工藝之旅》稱贊董布為“自然景觀之美”。人們走在董村,聽到壹個又壹個錘打布的聲音,似乎明白了那句話的意思。

侗族大歌:昨日旋律今日回響。

夜幕降臨,聽覺變得敏感,遠處傳來壹首歌,旋律舒緩溫柔。順著歌聲來到鼓樓,看到了侗族人民壹起唱侗族大歌的場景。

坐在周圍的侗族人民正在唱歌。

雖然不懂侗語,但還是能感受到委婉曲調中的情誼。侗族人,不分年齡,能歌善舞。每當夜幕降臨,他們就在鼓樓前的廣場上搬板凳,面對面坐著大聲唱歌,村裏的男女老少都圍著看。這樣壹首隨性的侗族大歌,沒有指揮,沒有伴奏,沒有樂譜,但相互融會貫通的侗族人民卻能唱得和諧整齊,高低結合,清脆悠長。

小女孩唱著侗族大歌。

幽巷幽深,石壁無聲,這裏能聽到古老的旋律。唱侗人衣著樸素飽滿,眼睛微瞇,嘴唇動,為來此的人唱得動聽。

校對:蒙鑾

  • 上一篇:定制句子-用習俗造句
  • 下一篇:關於禮貌的古典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