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國畫顏色的

傳統國畫顏色的

在中國遠古繪畫中,色彩壹直扮演著壹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直至唐宋,中國繪畫幾乎都是重色的。甚至在明清之前,中國繪畫的名稱不是現代所稱“中國畫”,而是用色彩中的兩種顏色名稱--“丹青”為其命名,由此可見色彩是中國繪畫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魏晉之際,在色彩的探索、研究和運用上,已相當成熟,並形成了壹整套的用色原則和方法。南齊的謝赫將中國繪畫特有的設色規律和用色原則加以總結,在《古畫品錄》的“六法”中提出了“隨類賦彩”的敷彩制形理論。在色彩的運用上,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走了壹條完全相反的道路,中國繪畫不以客觀環境為依據,崇尚人的主觀感受,從來就不重視“光”的作用,更不認為在不同光線條件和空間環境中色彩會有微妙的變化,認為世界上所有物體的顏色都是固有的,即使是在漆黑壹片的環境中,色彩也是依然存在的,繪畫所表現的是介乎於自然和自我之間的“固有色”。中國繪畫註重色彩的象征性和表意性,並以社會規範和固有色的施彩原則進行“隨類賦彩”。唐宋之際,中國畫的色彩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唐宋之前,色彩是繪畫的壹個重要表現語言,南朝時期的宗炳在《畫山水序》中還強調色彩在表現對象、塑造形體方面的重要性:“畫家布色,構茲雲嶺”,“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但是,到了唐朝,這壹“以色貌形”的觀念卻發生了改變,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則變為棄色求墨了,他認為“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采,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並由此肯定“運墨而五色具”。這種墨可勝色的理論和實踐,最終演化為“意足不求顏色似”的審美追求和批評標準。盡管如此,唐朝時期的繪畫還是以工筆重彩為主,僅據《歷代名畫記》的記載,當時顏料的品種就達七十二種之多。宋之後,由於大興水墨寫意之風,色彩在畫面上逐漸淡化,施彩的原則和方法也發生了變化,只施以壹些透明的淡色或少許礦物質顏料,與此同時,顏色品種也在迅速減少。可悲的是,這種狀況不但得不到緩解,反而愈演愈烈,據王繹在《寫像秘訣》“采繪章”中記載,到元朝時中國畫的顏料就只剩三十多種,而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畫中常使用的顏色就只有十多種,難怪有人常常會誤認為中國畫就是無色的水墨畫。

 在傳統中國畫中,顏色主要分兩大類,壹類是礦物質顏色,也即我們平時常說的“石色”,另壹類是植物質顏色,也即是“水色”。顧名思義,“石色”顏料就是從各種有色礦石(貝類)中經過篩選、研磨、過慮、水漂、沈澱、加膠(粉狀顏料沒有加膠工序)制作而成的顏色,如石青、石綠、朱砂、石黃、雄黃、蛤粉等;“水色”則是從各種植物的根莖葉片中提取汁液加工制作而成的顏色,如藤黃、花青、胭脂、曙紅等。但是,傳統顏料經過長時間的沈寂後,有許多已失傳,現有品種也不能滿足現代工筆花鳥畫的需求,對新材料的探索研究成了八九十年代畫家的首要任務。可喜的是我國從二十多年前就開始挖掘傳統,並花大力氣開發研制新品礦物顏料。蘇州姜思序堂顏料廠是壹個老字號顏料生產工廠,在顏料品種、型號和數量上都有所發展,對中國畫顏料的推陳出新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特別在植物質顏料的制作上,有獨到的優點。北京在礦物質顏料的研制開發上後來居上,他們選用天然稀有礦物質,有些還是寶石級礦石,采用傳統工藝和現代科學方法,精心打磨制作。它們品質純正,色彩沈著穩定,色澤晶瑩,永不褪色,是其它任何合成顏料所無法取代。北京現有多家顏料生產廠家,主要生產礦物質顏料。他們生產的顏料品種多,型號齊,有數百種之多。在色彩的品種上主要有石青、石綠、朱砂、石黃、雄精、赭石、雲母、蛤粉等系列,在顏料的型號上按不同色相、明度和顆粒進行編號,分別以五克、十克等不同重量包裝成袋裝、瓶裝等。我國生產的礦物質顏料無論在品種型號還是在理化性能上都與日本的巖繪具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在產品的價格上卻要便宜得多,它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目前,在我國市場上出售的中國畫顏色從原料上分主要有礦物質、植物質和化學合成等三種類型;從包裝上分主要有水劑(錫管裝)、粉狀(袋裝和瓶裝)和塊狀(合裝)等三種形式。

 (壹)·錫管裝水劑色

 自從大興水墨寫意之風後,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就逐漸地簡潔,特別在顏色和墨上,更是壹切為了方便快捷,於是錫管裝的水劑顏色和瓶裝的墨就大行其道。現市面上的錫管裝顏色主要有十二色合裝中國畫顏色,它使用原料龐雜,包括了傳統礦物質、植物質以及現代化學合成色。這種水劑國畫色雖然使用方便,但顏色的質量難以保證,特別是壹些不合格產品,色膠比例不勻,開封後擠出的全是渾濁的膠水,待擠到顏色時又全是渣滓,很難使用。所以在使用錫管裝顏色時,開封之前先用手指來回擠壓錫管,讓膠水和顏色在裏面混合,這樣開封後擠出的顏色就沒有膠色分離現象了。在使用錫管裝顏色時壹定要現用現擠,盡快用完,否則容易幹後結塊,再也無法使用。

 (二)·粉狀顏色

 粉狀顏色壹般都是由原材料直接加工制作而成,較少使用化學合成物,它選料講究,制作精細,顏色品質好,色彩飽和度高。粉狀顏色主要取材於各種礦石、貝殼、金屬等,基本上屬於礦物質顏料。另還有用木材炭、絲綢等材料經火燒後,取其灰燼進行研磨,加工制作成不同灰黑度的黑色粉狀顏料。這種顏色用到畫面上後易產生毛絨絨的感覺,可以用它來畫蜂蝶、鳥雀、小雞、貓狗等小動物,能表現出特殊的質感效果。

 (三)·塊狀顏色

 塊狀顏色實際上是粉狀顏色的深加工。粉狀顏色是壹種無膠的半成品,在使用它時壹定要調入膠水,而塊狀顏色是已經加入了膠水的顏色,使用時只要用清水將其浸泡開就可以蘸色描畫了。塊狀顏色不象粉狀顏色那樣,主要是礦物質顏料,它既有礦物質顏料,又有植物質顏料,尤以植物質顏色為主。

 中國畫顏料的調膠頗有講究,這是因為膠水是直接將顏色和畫面粘結的媒介,膠水用少了容易掉色,用多了又會降低色彩的明度和飽和度,只有恰到好處,才能充分發揮中國畫顏色特有的魅力。中國畫顏料用膠主要有桃膠和骨膠兩類。桃膠就是桃樹傷口所流液體,這種液體有壹定的膠黏度,幹後凝聚成半透明狀的晶體。桃膠可以春天自己到桃林中摘取,市面上也可以買到;骨膠就是用動物的骨頭等膠脂部分熬制而成,呈顆粒或條狀的半透明晶體。由於所取原料不同,所以就有牛膠、鹿膠和壹般的豬骨膠等不同的品種。桃膠黏性不如骨膠,因此它不太適合粘合礦物質顏料,骨膠黏性強,無論是礦物質還是植物質顏料都可以使用。但是,骨膠易變質,特別是炎熱的夏天要現用現做,如果時間長了就會腐敗變臭。在中國畫顏料中,需要加膠的'主要以粉狀顏料為主。粉狀顏料加膠主要有兩種方法:壹種是直接兌膠調和法,另壹種是幹粉黏附法。

 (A)·直接兌膠法

 將粉狀顏色倒進調色碟,將膠水直接兌進色粉中,用手指加力揉按成有壹定韌性的色團備用(如果少量使用,只需要用筆蘸膠揉合色粉即可),使用時加入少許溫水將顏色調和成需要的濃稠度即可。如果調制好的顏色壹次不能用完,壹定要進行退膠處理,否則的話就會影響到色彩的明度和飽和度。所謂退膠就是用清水將兌過膠的顏料稀釋,待其沈澱後倒去顏色上面的清水,這樣膠水就會隨之被倒去。

 (B)·幹粉黏附法

 這是壹種在畫面上直接上膠的方法。上色時,在所需填彩的地方用膠水均勻地刷在畫面上,然後用小色篩(頗似中藥房中過慮渣滓的藥篩)將色粉均勻地灑到畫面上,然後用幹凈的底文筆輕輕地來回掃幾下,這樣色粉就會牢固地黏附在畫面上了。這種黏附法顏色和膠水無需直接調合,因此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顏色原有的色澤和光彩,充分發揮色彩的表現力。

 礦物質顏色即使加了膠,其和畫面的附著力還是不夠,在反復覆蓋暈染時還常常會將底色帶起。要使顏色牢固地附著在畫面上,可以用膠礬罩蓋法加以解決。

 礦物質顏色覆蓋力強,在使用時壹般采用輕色多層,反復罩染的方法,這樣染出的顏色厚重沈著,飽和度大,不易出現水跡斑痕等現象。膠礬罩蓋法就是在礦物質顏色的上面用膠礬水輕刷,待膠礬水幹後就形成了壹層保護膜,將顏色牢牢地固定在畫面上,這樣無論在顏色上進行多少次罩染也不會將底色帶起。要註意:覆蓋顏色的膠礬液宜淡忌濃,如果濃度過高,幹後就會在顏色上形成壹層白霜,不僅破壞了畫面,降低了色彩的明度,而且還無法補救。用膠礬液在顏色上罩蓋的方法古已有之,稱為“三礬九染”法。

 雖然在水墨寫意大行其道的今天,色彩在畫面中越用越少,但在工筆花鳥畫和民間繪畫中,色彩壹直處於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別是近二十多年來,工筆重彩和現代花鳥畫的興起,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色彩的重要作用,大家都在盡力尋找和探索。正當我們苦於色彩品種稀少,顏色形式單壹時,我們的鄰國日本,其繪畫色彩卻越來越豐富,人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轉到了日本畫的顏料上。

  • 上一篇:從造價角度談裝配式建築的應用?
  • 下一篇:傳統營銷的反差不足。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