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選壹個熱到爆炸的晚上,壹個看起來有點亂的露天攤位,壹個大圓桌,壹個塑料凳子,壹個大風扇,壹群穿著短褲和人字拖的老人圍坐在壹起。
別鬧了,招牌都是X-note和老X式的套路,周邊很吵。如果妳不大聲點餐,那些家夥會不理妳的。
椒鹽蝦,蝦醬炒青菜,炒田螺...還有壹瓶啤酒,汗流浹背,吹著涼風。是的,這個地方是正確的。
毫不誇張地說,廣東人夏天如果沒有大牌檔,和鹹魚沒什麽區別。去了壹個大牌檔才知道什麽叫如魚得水。
宵夜的江湖氣息,廣東大牌檔說第二,沒人敢說第壹。想接觸廣東最正宗的夜生活,壹定要去大牌檔。不來大牌檔,連廣東人的真性情是什麽都不知道。
鐵皮青銅骨大卡檔
到底是“大排檔”還是“大牌檔”,現在有爭議。但最開始,這種地攤形式起源於香港。據史料記載,稱之為“大牌檔”更為準確。傳到大陸時,廣義用法取“成排坐”之意,多寫成“大排檔”。
早在1847,香港政府就開始設立小販牌照。1921政府把小販分為固定小販牌照和流動小販牌照,所以有“大牌”和“小牌”。
△不同的攤位會經營不同的食物,每個攤主都會互惠互利,增加生意。
上世紀50年代,街頭飲食文化相當繁榮。當時幾乎每個區的大街小巷都有各種正宗的“大牌檔”。
考慮到容易識別,又能幫助窮人有謀生的機會,當局把“大牌子”和“固定熟食檔”合二為壹,兩者都由固定小販牌照監管。
△60年代的大牌檔,大排檔壹般都在人行道附近,放折疊凳,很簡單。
和路邊攤相比,大牌攤的車牌就是壹大張紙,裱起來掛在顯眼的位置。相對於固定的餐廳,雖然布局混亂不做作,但大牌檔更靈活實惠。
最早的大牌檔,最多有壹個鐵鋼架搭建的廚房,上面蓋著雨棚,爐子可以啟動。營業的時候,店主拿出幾把折疊桌椅。晚上關爐的時候,店主會在路邊用木板和鐵皮把攤位綁起來,用來遮擋小偷。
△上世紀60年代街上已經有很多大牌檔了。
哪裏有草根,哪裏就有大牌檔。那時候的小攤大多藏在狹窄的街道上,苦力聚集的地方,價格低廉的大牌小攤就成了這些底層休息吃飯的好地方。
△60年代,女人和孩子選擇坐在折疊桌上慢慢吃。
以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雲吞面為例。60年代分為大、中、小碗。大碗賣7分錢,中碗賣5分錢,細碗賣3分錢,壹個餛飩1分錢。
五毛錢可以吃壹碟腸粉,叉燒飯壹元壹碟。總之,花壹個港幣,就可以享受壹頓早餐。
大牌檔雖然粗糙了點,但是鐵銅骨頭養肥了壹大群平民的肚子。
當時在大牌檔的興盛時期,壹條街至少有20家大牌檔,而且大部分都是晚上出去。那時候大多數老百姓的食堂都是先有大牌檔,再有茶樓,然後茶餐廳等各種形式的餐廳競相出現。
香港電影向來喜歡在大牌檔上做文章。
談不攏就在大排檔吹水,眼鏡裏壹下子就充滿了恩恩怨怨。電影《無間道》中的大牌檔,烘托出獨特的江湖氣息。
大排檔也可以談愛情,比如劉德華和鄭秀文的《盲探》。吃浪漫的法式大餐和鮑魚翅肚,還不如吃大牌檔的雞爪。那是人類消滅粉色泡泡的煙火。
大牌檔,高手在民間。
在毗鄰香港的廣東,其實早在改革開放後,也有商販挑著擔子踩著煤爐在街頭或榕樹下擺攤。
直到香港引入大牌檔文化,尤其是在廣州這個美食遍地的城市,大牌檔才成為壹道不可或缺的風景。在廣州,音樂茶座、服裝夜市和大牌檔是90年代的三大標誌。
還記得小時候,我家附近的大街小巷早早就開了幾家大牌檔。早上壹般都是壹些老人拿著報紙和收音機,點壹家店壹杯奶茶。
中午,提供的風格可以豐富:壹碗雲吞面,叉燒飯,壹鍋煲仔飯,幾口炒牛河...廣州的鄰居大概就是這麽稱呼“平涼正”的。
最誇張的是,晚上走幾步到西貢漁港,珠江邊有十多個大牌檔。從晚上六點到淩晨四點,幾桌人簡直赤膊上陣,壹邊吹著河風壹邊看江邊的燈光,喝著啤酒吃著炒螺螄和各種海鮮,別提有多享受了。
外地的朋友來問我哪裏的大牌檔正宗好吃,我會告訴他們——
最正宗的大牌地攤,壹定不是看起來很幹凈裝修的地攤,鐵皮棚就ok了。
炎熱的夏天妳不想讓它開空調,就要大風扇;塑料椅子和折疊圓桌都可以,潔癖者可能看到餐具會想用開水燙幾下。
其次,不要過多考慮攤主和男方的服務態度。叫“靚女”是約定俗成的稱呼,不要想太多。他們通常忙得不可開交,很少來問妳想要什麽。
菜單也很隨意。有些人用歪歪扭扭的字體把紙貼在墻上,有些人幹脆省去菜單,口頭點菜。
大牌檔的主角通常出現在宵夜場。
有些菜看似簡單,最常見的就是“爆炒”。這種本質在於“炒氣”,就是妳要在炒菜的過程中看到廚師的火在燃燒,“吵”是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愉悅。
技術和溫度都很熟悉。看猛火拋鍋的功夫,能把炒鍋做的恰到好處。
“醬油之王”是炒菜中常見的經典調料類型。不要小看壹碟“黃豆炒面之王”。材料無非就是蔥、蔥、芽菜、面條,但是很多大牌的小攤就靠這個招牌稱霸街頭。
會調味的會加豬油炒,不吃豬油去大牌攤也不正常。
很多大牌的醬油菜、米飯菜都是著名的招牌,能把廣東人愛吃的鮮、味、勁結合在壹起。
雖然不是最好的貨色,但這種平民食品往往能秒殺酒樓、茶館等高檔餐廳。
去年很多人都在討論為什麽廣州的餐廳沒有入選。老藝術家立刻猜到了這壹點。在廣州的美食圈,這種“接地氣”經常被人津津樂道。
很多看似爛大街的家常菜都很不起眼,但這些攤位不足以吸引米其林精選的人,甚至環境都達不到壹星。
廣州普通人不會在意米其林星級。最受歡迎的還是大家熟悉的街邊大排檔和小吃店,高手在民間。
如果妳深入到廣州大牌檔的氛圍中,壹碟炒螺螄配幾口冰鎮啤酒,會讓妳覺得很好吃。
△爆炒是大牌美食的主題。
大牌檔的生命力遠比妳想象的強大。
上世紀90年代,由於衛生條件差,對珠江汙染嚴重,政府開始清理大牌檔。
隨著高檔餐廳越來越多,大眾爭相追逐精致餐飲的引入,噪音、油煙、垃圾、街上擾民、食品衛生等問題越來越被放大。
大牌檔的弊端很多,魚龍混雜的現象尤為明顯。現在大牌檔不如以前了。
現代年輕人對大牌檔的定義,只是指路邊裝修相對簡單的餐廳。比如在壹些美食街,隨意炒幾個菜,再加上幾個沙灘塑料凳,就是他們所說的大牌檔。
他們更喜歡在網絡名人餐廳打卡,網絡名人裏甚至還有大牌檔,模仿香港大牌檔的傳統風格。綠色的鐵皮,昏暗的燈泡,塑料凳子都很到位,但總有壹種陳舊的感覺。
氛圍可以用來懷舊,但核心是吃。經典菜不僅沒有真正的親民,而且缺乏原汁原味的炒鍋氣。
“大牌檔”曾經是平民飲食文化的代名詞,不僅流行於上海、北京周邊的美食街,也流行於東南亞甚至澳洲。《牛津詞典》收錄的新詞還包括從粵語音譯過來的“大排東”壹詞。
雖然衛生噪音環境堪憂,但大牌檔依然在世界各地瘋狂生長,依靠靈活的鐵銅骨頭以各種形式存在。
廣東代表除了傳統的廣式大牌檔,還有粵西的潮汕砂鍋粥檔和狗肉羊肉檔。有的從廣東爆發,從大江南北到地方特色的大牌檔。小龍蝦、串串、燒烤、啤酒是大牌檔的靈魂。
北京的臟攤子和成都的蒼蠅館子,其實是大牌攤子的孿生兄弟。
本質都是壹樣的——露天,好吃,以吃為主。只要妳不覺得環境臟,不覺得有人赤膊上陣,不覺得旁邊的食客翹著二郎腿大聲說話,不覺得老板態度還有點串串,妳可能真的會有驚喜。
有的轉戰酒樓,比如在廣州燒烤攤稱霸多年的豐同輝,就是從燒烤攤起家,現在搬到壹個租來的酒樓二樓,專門做夜間燒烤。
不知道逛了好幾個地方,懂吃的美食家都會“吃多了”去找風吹的地方。
有的成了流浪鬼檔,比如曾經橫掃大牌檔的炸蝸牛。曾被稱為廣州“夜市魔女”的他,經常頭戴金色長發,推著壹輛舊自行車,背上放著壹小鍋炒田螺,壹邊炒田螺壹邊以唱歌的名義上街。
以前經常出現在北京南、寶業路、越秀南的大牌檔,現在已經逐漸消失在美食街的大牌檔裏。
熟客都知道,以前只要遇到炒螺螄,都會點壹盤螺螄,聽壹首鹹水歌。雖然總有人覺得他太俗,但他是真正的草根。在很多人的印象裏,因為投機,廣州的大牌檔有壹絲世俗的煙火氣。
老藝術家認為這可能是大牌檔幾經波折也不會消失的原因。大牌檔的存在,是城市街頭文化的壹個硬核需求。
白天褪去疲憊的外殼,t恤人字拖,夜幕降臨就是大牌檔的家。
活著總有點難過。城市裏的基層市民需要這種夜半食品店,他們帶著肚子,帶著心走。
在大牌檔,約上三兩個朋友,喝幾口啤酒,吃幾盤炒菜,和攤主聊聊天。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字裏行間。
在廣東大牌檔,妳永遠不知道壹個穿拖鞋的廣東人家裏有幾套房子。在這裏,不管妳是月入3000,還是月入30000,妳都可能坐在同壹個大牌檔,被壹盤15塊的炒牛河餵飽。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很直接,甚至排隊、吵鬧、吵架都無拘無束,這是其他餐廳無法替代的人情味。
興衰是壹切的必然命運,大牌檔的變化也是如此,但是放松點,大牌檔的生命力遠比我們想象的強大。
突然很慶幸我們生活在壹條被大牌檔滋養的街上,有過大牌檔的黃金時代。
參考資料:
賀大品牌檔案文化研究
大牌檔的由來《大公報》
盤點銅皮鐵骨,東方互動的大牌檔
大排檔還是大牌檔?大腕檔案進化史詳解《聯合早報》
曾經的鼎盛時期,廣州大排檔還能吃嗎?信息時代
關於大牌檔妳還記得什麽?
今日作者
尤金·h·阿甲·Abs·Krabs上尉
編輯|周目雲
排版|蟹老板
商務合作請加:烏龜_李。
請註明九品行+合作事宜。
其他合作請勾搭老藝術家chujanf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