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本質
今天談中國高等教育理念的現代化,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從歷史上看,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只是標誌著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最終完成。從實踐意義上講,中國高等教育理念的現代化是實現中國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根本途徑。因為中國目前采用的高等教育體制是西方的“大學”,但其理念不是西方的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中國大學的進壹步發展自然受到限制。借用文化中的“體”與“用”兩個範疇,可以說,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困境在於體與用的不兼容,改革的出路在於通過觀念的現代化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體與用獨壹無二”。
“現代化”在西方語言的本義中是壹個相對固定的概念,有特定的時限,所以在西方文本中會有“前現代”和“後現代”。但在中國語境下,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創新、創新、再創新”,現代化只是通常意義上的相對概念。在社會發展的宏觀層面上,壹般可以指社會從壹種低級形態過渡到另壹種有質的區別的社會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社會已經完成了壹次現代化,即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正在走向另壹次現代化,即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變。從這壹定義出發,世界高等教育也經歷了兩次現代化,即從中世紀大學向現代大學的轉變和從現代大學向現代大學的轉變。
中國高等教育是整個中國社會現代化的產物。它誕生於中國社會結構劇變的清末,民國以後迅速發展。可以說,中國高等教育的直接起源是西方的“大學制度”,而不是中國傳統的書院和科舉。在此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將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上進行。具體表現為:第壹,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是中國社會現代化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其次,中國現代高等教育是對傳統高等教育的背離,是對西方現代大學制度的繼承和發展。為了使這種外國大學制度在中國發展良好,現代化是壹個不可避免的過程。第三,中國傳統高等教育形式的影子壹直存在於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只有通過現代化,才能在中國建立壹種相對“純粹”的高等教育形式。自晚清以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已走過百年歷程。在這個不平凡的世紀,與世界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整體進程相比,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具有起點高、起步晚、過程曲折的特點。說它起點高是因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沒有經歷從中世紀大學向現代大學的過渡,而是直接以現代大學為發展基礎;說起步晚是因為中國引進西方現代大學時,西方國家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從現代大學向現代大學的轉型;之所以說過程曲折,是因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現代化是在清末民國社會極度動蕩的時期完成的。
第二,中外現代高等教育演變的比較
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是典型的“後發外生型”,起步較晚,由外部因素誘發。因此,對西方高等教育的借鑒、模仿和融合所導致的發展方式的不斷轉變,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壹個顯著特征。
1.現代高等教育發展中的漸變與突變
從世界範圍來看,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大致可以分為漸變型和突變型兩種。總的來說,歐美國家(法國除外)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基本上是漸進式的,幾乎沒有明顯的“飛躍”。在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的現代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飛躍”。從這個意義上說,漸變是發達國家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模式,突變是後發達國家現代高等教育演進的主要特征。
歐美國家現代高等教育(尤其是現代大學教育)的發展是以中世紀大學為基礎的。盡管現代大學教育乃至所有高等教育與中世紀大學在壹些基本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現代大學教育並不是在摧毀中世紀大學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事實上,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中世紀大學的壹系列制度並沒有被拋棄,而是繼續在現代大學乃至整個高等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中世紀大學的學院制和學位制已經成為現代大學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中世紀大學的壹些精華元素並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被拋棄,而是作為現代大學的重要精神財富繼續發揚光大。比如中世紀大學的自治,大學內部的學術自由平等。總之,歐美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中世紀大學不斷改革、更新、改造的過程。歐美的現代高等教育,應該算是中世紀的大學,或者是西方高等教育傳統的邏輯產物。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歐美現代高等教育只是傳統的自然延續,也不意味著歐美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只是簡單的量變過程。
與歐美國家明顯不同的是,以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為代表的後發達國家在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中,主要采取了突進式發展模式。這些國家之所以比發達國家更快地達到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目標,壹個重要原因就是采取了突變式的發展模式。所謂後發達國家的突變模式,主要包括兩層意思。第壹,現代大學教育乃至整個高等教育都不是這些國家傳統高等教育自然發展的結果。近代以來這些國家相繼建立的高等教育機構和高等教育體系,並不是當地文化和教育演變的產物。在這些國家,傳統形式的高等教育和現代模式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換句話說,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存在明顯斷層,高等教育古代史與近代史存在明顯界限。這壹界限不僅阻斷了古代高等教育向現代的延伸,也制約了現代高等教育接受來自古代的傳統遺產。其次,中國和其他不發達國家的現代高等教育,無論是基本制度還是具體方法,大多是移植的結果,所以看起來是壹夜之間建立起來的,沒有自然的發展過程。歐美經過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發展形成的高等教育體系,在不發達國家已經成為“新生兒”。
從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來看,這種突變是極其明顯的。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有了高等教育機構。經過幾千年的演變,鴉片戰爭前,中國傳統高等教育得到了充分發展。然而,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基本上與傳統高等教育沒有直接關系。無論洋務學堂還是大學堂,都與原來的國子監、國子監、書院等高等教育機構沒有任何實質關系。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機構主要是向西方學習和借鑒西方高等教育的產物。正因如此,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似乎在近代早期就被打斷了,而這個以史靜文同博物館和史靜大學堂為標誌的歷史進程,似乎突然改變了原來的方向,以壹種不尋常的速度向前延伸。
漸進模式和突變模式都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普遍甚至必然的發展模式。它們產生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處於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發揮了各自應有的作用。所以,千萬不要去判斷這兩種模式的價值,兩者很難區分。應該說,這兩種模式是不同社會發展模式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必然反映。不可能要求後來的發達國家去走第壹批發達國家用了幾百年的路,也很難想象第壹批發達國家能以和後來的發達國家同樣的速度去探索。不同的高等教育發展模式並不完全是人類選擇的結果,而是國際政治環境、國內政治形勢以及由此產生的國家發展戰略綜合作用的產物。
2.現代高等教育演進的內外源。
所謂內生發展,是指壹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內部,來自國家自身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發展所產生的客觀需要。所謂外生發展,是指壹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外部,來自其他國家對該國施加的某種壓力。壹般來說,歐美國家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於自身社會發展產生的客觀需要,而俄羅斯、日本和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於外部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壓力。當然,這是相對的。因為即使在歐美國家,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也不總是內在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統治時期,法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動力並不完全來自自身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是在相當程度上與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組成的反法聯盟對法國施加的巨大政治和軍事壓力有關。同樣,德國柏林大學的建立也與入侵法國有直接關系。然而,與不發達國家相比,歐美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越來越主要來自於內部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國近代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外部壓力。中國高等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並不是,或者更準確地說,並不是中國社會和中國高等教育本身演變的邏輯結果。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動力是西方列強入侵中國所引發的深刻的民族和種族危機。洋務派的興起和後來大學堂的建立,都與當時中國人對國際國內政治軍事形勢的認識有直接關系。也就是說,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並不是自願進行的,而是被入侵的外國列強“強迫”進行的,甚至其改革和發展的進程也與這種巨大的外部壓力有關。史靜文同博物館的建立與中國在外交上屢遭挫折有關,各地建立的洋務學堂起初主要是兵器制造和軍事學堂,後來是工業制造學堂,從洋務學堂到大學堂。這壹過程中的每壹次變化,都與近代中國人對西方文化(即“西學”)認識的變化有關。事實上,這主要與中國人對民族和種族危機加深的原因的認識有關。
內生發展和外生發展這兩種不同的動力模式不是由人的主觀意誌決定的,也不是任何國家可以選擇的。但是,這種差異對壹個國家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是極其深刻和全面的。歐美國家、俄羅斯、日本和中國在現代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壹系列差異都與發展的動力來源密切相關。在內生發展型國家,其自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是在較少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啟動的。所以這種發展本身很少會有緊迫感或危機感,比較從容,發展的選擇更多,計劃性和連續性更強。在外生的發展中國家,現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面臨巨大壓力,發展出與中國原有高等教育幾乎完全不同的新型高等教育機構。所以選擇和機會極其有限,發展的緊迫性代替了規劃性,必然導致壹系列可以避免的錯誤和挫折。
3.現代高等教育演變的下位與上位。
與社會變革壹樣,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有兩條基本路線:壹條是自下而上的路線,另壹條是自上而下的路線。所謂自下而上,是指現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首先是由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機構以及與高等教育相關的社會人士和機構發起和推動的,只有到了壹定階段,國家和政府才加入其中並發揮作用。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歐美國家現代高等教育的歷史進程中,英國和美國在這方面比較典型。從某種意義上說,德國也是如此。自上而下是指在壹些國家,現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最初是由國家和政府發起和推動的,政治和行政力量在這些國家的現代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大學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社會機構和個人在本國現代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基本上是從屬的,即來自社會和教育的各種力量主要依據國家和政府制定的相關法律和政策發揮作用。當然,這種劃分是相對的。在歐美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中,“自下而上”其實並不是唯壹的路線,法國是壹個非常典型的采取“自上而下”路線的國家。即使是那些走“自下而上”路線的典型國家,“自下而上”也不是唯壹的路線,比如美國。
在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的現代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來自中央政府(在某些情況下,來自地方政府)的推動壹直是主要因素。從俄羅斯和日本的情況來看,中央政府壹直是推動本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唯壹動力,中央政府壹直起著主導作用。在現代中國,情況更復雜。雖然中國長期以來是君主專制國家,皇帝和中央政府完全控制了國家的所有權力,但在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中,中央政府並沒有像俄羅斯和日本那樣始終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洋務學堂和大學堂最初的設立確實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批準,但這些新式高等教育機構的真正發展主要是由掌握巨大權力的邊疆官員直接推動的。事實上,在近代中國,壹大批新式高等教育機構相繼建立,大多由地方政府設立,位於各省的中心城市。盡管如此,這些事實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發展所采取的“自上而下”路線的性質。這是因為,在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即使中央政府的權威被削弱,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取代中央政府,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事實上,在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中,每壹次重大變革總是由中央政府發起的。事實上,中央政府在北京設立的新的高等教育機構(如史靜文同博物館和史靜大學堂)往往發揮了重要的示範作用。另壹方面,由教育部門或社會機構和人士發起的高等教育改革,往往很難被政府所接受,並作為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改革的參考。也就是說,在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決策路線往往是單行道,“自上而下”的渠道相對暢通,而“自下而上”的渠道則是封閉的。
第三,中國高等教育的反思與現實的超越。
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是典型的“後發外生”模式,起步較晚,是由外部因素誘發的。對西方高等教育的借鑒、模仿和融合所導致的發展模式的不斷轉變,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壹個顯著特征。短短幾十年間,中國高等教育經歷了仿太西、以日為師、仿德制、仿美的熱潮,建國後又經歷了全面仿蘇的過程。
傳統與移植。
中國高等教育在起步階段就借鑒了世界先進的教育制度和理念,這對中國教育的快速發展非常有利。通過這種學習,中國只用了壹百年的時間,就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也正是中國快速的傳統文化之外的移植,使得中國的高等教育在表面的繁榮之下,存在著許多根本性的問題。其中最大的就是缺乏民族特色,缺乏內在的發展動力和潛力。只有變“外向”模式為“內向”模式,使教育植根於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並根據自身經濟政治發展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有選擇地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中國的高等教育才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和特色,進而成為世界壹流的高等教育。當今高等教育發展的壹個熱門話題是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可否認,國際化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國際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中國仍處於劣勢的階段,如果不註重自身的民族文化傳統,國際化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魯迅先生的警句深刻地指出,我們要想立足於世界,就必須有自己的特色。這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
2.大學的理念
從國內外現代高等教育的演變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高等教育的發展始終把大學的理念放在首位,非常強調權力和學術自由。雖然這種自由是相對的,但正是這種相對的自由帶來了西方高等教育質的飛躍。
具體來說,權力和學術自由指的是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大學自治,在西方通常稱為學術自治,是指大學要自主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和規劃,並付諸實施。換句話說,大學作為社會法律機構,不受政府、教會或任何其他法律機構的控制或幹涉。這是西方國家壹種古老的高等教育辦學理念,起源於中世紀大學的行會組織。布魯貝克認為:“自主是淵博知識的最古老的傳統之壹。無論是由私人捐贈還是國家補貼資助;不管它的正式批準是否取決於教皇法令、皇家憲章或國家或省的立法規定,學者協會將管理自己的事務。”哈欽斯還認為,“沒有大學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本質”。在前現代時期,由於統治者忙於控制大學,中國的大學自治得以充分實現,並被證明是壹個巨大的成功。然而,從後現代到現代,中央政府和各級政府已經把對大學的指導變成了壹種間接的政治控制。中國社會歷來有政教合壹的傳統。回顧百年教育史,教育的政治功能依然極為突出。從100多年來改良派創辦的萬畝草堂、石武學堂,到20世紀初革命派創辦的愛國社、愛國女校,再到中國* *產黨早期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上海大學、平民女校、農民運動講習所、延安時期創辦的抗日軍政大學,都是以宣傳革命思想、培養革命領袖為目的的政治教育機構。國民黨執政時期實行“黨性教育”,我黨壹度確定“教育必須由黨領導”的教育宗旨。
學術自由是西方大學理念中最經典、最核心的部分。布魯貝克認為:“大概沒有比壓制學術自由更能直指高等教育要害的攻擊了。我們必須不惜壹切代價防止這種威脅。學術自由是學術界的堡壘,永遠不能放棄。”在談到西方高等教育的特點時,西方學者和管理者無壹例外地選擇了學術自由。我們每天都在談論學術自由,但不清楚它能更好地表達什麽。我覺得更多的是壹種呼籲和期待,或許更多的是壹種無奈。展望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理念現代化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高校自主辦學”與“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存在質的區別,導致大學制度和理念在中國大學發展中的適應性較差,進而影響中國大學的進壹步發展。
教育作為上層建築,必然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並為經濟政治發展服務。但是,教育不是社會政治經濟的附屬物,它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對於教育的主導部門來說,不能忽視教育發展的獨立性,但對於高等教育本身來說,應該強化教育的批判功能,“通過對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趨勢的持續分析,增強批判功能和前瞻功能,成為預測、預警和預防的中心。”這正是中國高等教育應該著力的。在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後續進程中,我們衷心希望中國的高等教育理念能夠回到“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的軌道上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國大學理念與大學制度的匹配;只有大學理念與大學制度相匹配,中國大學才能實現根本發展和超越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