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馬傳驛,驛傳是壹種早期有組織的傳播方式。“郵差”雕塑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以嘉峪關魏晉壁畫墓為原型。郵遞員手裏拿著壹份簡單的文件,郵馬四肢著地高速飛奔。這幅磚壁畫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1982年第壹次代表大會作為壹枚小郵票的主題圖案,足見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搖籃之壹。
秦漢時期形成了壹整套後送制度。特別是在漢代,投遞的公文是分等級的,不同等級的公文要由專人、專馬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時間投遞。收發這些文件必須登記,標明時間,以示負責。
隋唐時期,後送事業空前發展。唐代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直達邊疆,約30裏外有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鼎盛時期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郵政服務的有2萬多人,其中驛兵1.7萬人。驛站分為陸上驛站、水上驛站和水路合並三種。每個驛站都配有驛站房,驛馬、驛驢、驛船、驛場。
唐代對驛站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毅的快馬壹天走6崗,也就是180裏,然後就是300左右的阿利日,最快要求500的阿利日。步行人員每天行進50英裏;逆水行舟,河四十裏,河五十裏,其他六十裏;好的時候規定100到150英裏。詩人岑參在《去龍山路上壹句話判官》壹詩中寫道“壹帖後,帖騎如星河;平明寄鹹陽,幕與山頂。”在這裏,他把驛馬比作流星。天寶十四年十壹月九日,安祿山在範陽造反。當時唐玄宗在華清宮,相隔三千裏。六天之內,唐玄宗知道了這個消息,傳播速度達到了每天500裏。可見唐代郵政通信的組織和速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宋代,壹切公文、書信都稱為“投遞”,出現了“急件投遞店”。有壹個銅鈴匆匆地系在騎馬哨的項圈上。在路上跑,白天打鈴,晚上生火,被撞死的人不負責。為馬購物,為人購物,風雨無阻,不分晝夜。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嶽飛被宋高宗帶著12枚金牌從前線強行召回臨安。這種金牌是快遞送的金盤,表示急。
還有鐘鼓、煙花、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現代通信
摘要
中國古代就用鼓來傳遞信息,早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了西周,中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政系統。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郵政通信逐漸完備。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政史上最大的成就是郵政令的制定。
隋唐時期郵政事業發展的標誌之壹是驛站數量的增加。
在中國的元朝,郵政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清代職任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職”與“職”的結合。
清朝中葉以後,隨著現代郵政的建立,古代郵政制度逐漸被淘汰。
火傳播軍事情報
“烽火”是中國古代用來傳遞邊防軍事信息的壹種通信方式。始於商周,延至明清。幾千年來壹直在互相學習,尤其是在漢代。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樞紐的高處,每隔壹定距離修建壹個高臺,俗稱烽火臺,也稱烽火臺、棧橋、煙墩等。加裏森在高臺上等著。當敵人入侵時,他們白天燒柴以“燒煙”報警,晚上燒柴以“烽火”(火)報警。當壹個站點燃壹個烽火,鄰站也相繼點燃火把,壹個個經過,不壹會兒,為了報告敵情,調兵遣將,請求增援,擊潰敵軍。
我國歷史上也有壹個“打篝火諸侯”為了討好美女,隨意點燃篝火,最終導致亡國的故事。
周朝的都城濠江是在商朝滅亡後建立的,歷史上稱為西周。早期,紂王為了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英雄分封到各地為諸侯,建立了諸侯國,建立了壹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壹定程度的發展。
鴻雁送來的信——來自遠方的信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的“蘇武放羊”故事。據記載,漢武帝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大使蘇武被匈奴使者山雨扣留。他英勇不屈,可汗把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的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兇漢和解成親。漢朝的使節來勢兇猛,要求讓蘇武回去,可汗不肯,但又說不出口,就謊稱蘇武死了。後來漢昭帝向匈奴派遣使節,與蘇武壹起向匈奴派遣使節的被扣留的副使節常惠,在獄卒的幫助下,壹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朝的使節,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朝的使節,並想出了壹個計劃,讓漢朝的使節轉告可汗:“漢昭帝在上林苑打獵的時候, 他打死了壹只雁,腳上綁著壹封寫在絲綢上的信,信上說蘇武沒有死。 韓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訝,但又無法否認,只好放了蘇武回去。
青鳥送書。
據中國古代善本《山海經》記載,有三種青鳥,分別叫趙蘭和晏子(還有壹種青鳥的名字作者沒有查到)。他們是西王母的侍從和使者,可以飛越千山傳遞信息,向世人傳遞吉祥、幸福、快樂的好消息。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壹封信,西王母派青鳥送書,而青鳥總是把西王母的信送到漢宮成化殿前。在後來的神話中,青鳥逐漸演變成鳥中之王——鳳凰。
南唐時,大師李靖寫過壹首詩“青鳥不在雲外傳消息,丁香花在雨中空悲涼”;唐代李白寫過壹首詩“因三只青鳥,願我能償還長相思”;李商隱寫了壹首詩“彭山無路,藍鳥啊,聽著!——把她說的話給我拿來!”;而崔寫了壹首詩《青鳥幾時過》。
家書轉寄
信鴿傳書,大家都很熟悉,因為還有信鴿協會,還經常舉辦長途信鴿放飛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這源於它獨特的功能,即通過感受磁力和緯度來辨別方向。
關於信鴿傳書的確切開始時間,目前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已經非常普遍。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壹書中有“鴿子傳書”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中養了壹群鴿子。每與親友通信,只上鴿腳書部,照教,飛投。我九歲的時候就是個飛奴,人見人愛驚。”張九齡是唐代的政治家和詩人。他不僅用信鴿送信,還給信鴿起了壹個好聽的名字——“飛奴”。此後,信鴿壹直在宋元明清時期人們的交往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風箏交流
我們今天用來娛樂的風箏,在古代作為應急通訊工具發揮了重要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年,魯國的能工巧匠敗賽(即魯班)曾仿鳥之形,“削竹木以為是鵲,三日後飛。”這種用竹木制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東漢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用竹簽做成框,再用紙糊起來,就成了“紙風箏”。五代時,人們制作紙鳶時,會在上面系壹個竹哨。風吹竹哨,聽起來像風箏,於是有了“風箏”這個詞。
最初的風箏是為軍事需要而制作的,主要用途是用於軍事偵察或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直到唐代,風箏才逐漸成為壹種娛樂玩具,在民間流傳開來。
燈塔
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像壹座巨大的鐘樓矗立著。當時,人們在燈塔裏燒柴,用它的火來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托萊米二世菲拉德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洛斯島上建造了壹座燈塔,高85米,晝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導航標誌。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壹,於1302年被地震摧毀。9世紀初,法國人在吉倫特河口的外科手術地Douang Reef建立了壹座燈塔,至今已重建兩次。現有燈塔建於1611。
在古老的燈塔中,意大利的裏窩那燈塔至今仍在使用。這座燈塔建於1304,由石頭建成,高50米。美國第壹座燈塔是建於1716的波士頓燈塔。此後,1823年建成透鏡燈塔,1858年建成電動燈塔,1885年第壹次在軟基上建燈塔,1906年建成第壹座氣體閃發塔。1850年,世界上只有1570座燈塔,1900年數量增加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發光信標在內,燈塔總數已超過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普(Claude Chappe)成功研制出壹種實用的通信系統,以加快信息傳輸。該系統由幾個通信塔組成,建在巴黎和裏爾之間230公裏處。這些塔的頂端豎立著壹根木桿,木桿上安裝著壹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在繩索的操作下使木桿旋轉、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兩個豎臂安裝在水平橫桿的兩端,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就可以通過木桿形成192種不同的構型,附近的塔可以通過望遠鏡看到代表192含義的信息。這樣,在230公裏的距離內,信息可以在兩分鐘內傳輸完畢。這個系統為18世紀的法國革命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
信號旗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橫幅傳播的好處是非常簡單。因此,即使在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的今天,這種簡單的通信方式仍然被保留下來,成為短距離通信的重要方式。在標誌交流中,信號標誌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來表達不同的意思。通常掛壹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比如懸掛A字旗,表示“我船下有潛水員,請慢慢遠離我船”;掛O字旗,表示“有人落水”;掛W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救助”等等。
旗語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的指揮官通過鳴槍或航行來指揮他的船只。1777年,英美艦隊司令豪海軍上將印制了信號手冊,成為編寫信號書的第壹人。後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爵士用壹些旗幟作為速記字母,創造了壹套完整的旗語字母。1805年,納爾遜勛爵指揮特拉法爾加戰役時,臨死前發出的最後壹個信號是16號波普漢旗語:“逼近敵人,近距離作戰。”
1817,英國海軍上校Mariette編制了第壹個國際公認的字母數字。方還共有40面信號旗,其中字母旗26面,數字旗10面,替補旗3面,回答旗1面。旗幟有不同的形狀: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等。旗幟的顏色和圖案也不同。
受訪者:熱心用戶| 2010-5-6 17:48 |舉報
周宣王死後,他的兒子紀恭聶即位,也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不關心任何國家大事,只知道吃喝玩樂,派人到處尋找美女。有壹個大臣名叫鮑真(音b ā oxiang),他勸誡遊王。周幽王不僅不聽,反而把包拯關進監獄。
寶駿被囚禁了三年。贊家的人想盡辦法挽回贊。他們在鄉下買了壹個漂亮的女孩,教她唱歌跳舞,給她穿上衣服,把她獻給隱居的國王,以補償對她的贊美。這個女孩是家裏人的掌上明珠,她的名字叫李。
王友得到稱贊時非常高興,所以他把稱贊說了出來。他很喜歡贊,可是贊自從入宮後就壹直郁郁寡歡,壹次都沒有笑過。王友盡力逗她笑,但她笑不出來。
周幽王提出了壹個獎勵:任何能讓公主微笑的人將得到1200金幣的獎勵。
有壹個馬屁精叫郭谷師傅,他對周幽王有壹個想法。原來,為了防備狗的襲擊,周朝在歷山(今陜西李因臨潼東南)壹帶修建了20多座烽火臺,每隔幾英裏就有壹座。如果狗叫,守第壹關的士兵就燒篝火;第二關的士兵看到煙火,也把篝火燒了。就這樣,篝火壹個接壹個地燃燒著。附近的諸侯看到了,就會派兵去救。郭石夫對周幽王說:“現在世界和平了,烽火臺已經很久沒有使用了。我想邀請陛下和皇後去驪山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點上篝火,讓附近的諸侯看看,這將是壹個大把戲。娘娘見了這許多兵馬,必笑。”
周幽王拍手道:“太好了,就這麽辦吧!”
他們登上了驪山,真正點燃了驪山上的篝火。鄰近的諸侯得到這個警報,以為是狗在叫,趕緊引兵馬去救。沒想到,到了那裏,連個狗兵的影子也沒有,只有山中的音樂聲和歌聲,大家都驚呆了。
王友派人告訴他們,這對每個人都很難。這裏沒什麽,只是國王和公主放煙花玩。妳們
我們回家吧!
莊客知他上當,壓下怒氣,回去了。
我不知道他們在搞什麽,但是我看到驪山腳下來了幾支兵馬,就問妳怎麽回事。王友詳細地告訴了她。恭維真的笑了。
當妳看到贊美的笑臉時,國王給了郭石夫1200金幣。
王友喜愛贊美,後來他幹脆廢除了皇後和王子,立贊美為皇後,立贊美之子為王子。原來皇後的父親是沈國的諸侯。他得到消息後,就把狗聯系起來攻擊豪景。
王友聽到狗襲擊的消息,驚慌失措,趕緊下令點燃驪山的篝火。篝火確實燒起來了,但是州長們沒有理會他們,因為他們上次上當了。
烽火臺白天冒著濃煙,晚上點著蠟燭,卻沒有援軍到來。
狗兵趕到時,濠井兵馬不多,勉強抵抗了壹會兒,就被狗兵打得落花流水。狗軍的軍隊如潮水般湧入城市,殺死了周幽王、郭石夫和出生在寶寺的富博。沒笑的誇獎也被拿走了。
這時候諸侯們才知道狗榮真的打進了濠江,於是聯合起來,帶了壹大群人去營救。看到軍閥的軍隊到來,狗軍首領命令手下將周朝多年積累的寶貴財產洗劫壹空,放了壹把火才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