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但近年來隨著國際化的腳步加快,外來文化的滲透,使得傳統文化受到冷落。這壹現象已引起了專家的重視,語文教育界"回歸傳統"的呼聲日愈高漲。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智慧。 語文作為文化的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它物質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站在時代的講臺上,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壹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養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滋養下,綻放出最美的心靈之花。
1.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中國社會經濟蓬勃發展,正在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蜂擁而至的外來文化吸引了中國孩子的眼球。
他們喜歡吃洋快餐,愛看日韓動畫片,搶著過聖誕節、情人節,卻忽略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生活在中國大地上,心卻遠離了本土文化,斷鏈的文化缺失,使得學生心靈飄蕩無依。
另壹方面,家長在物質上無條件的滿足,養成了獨生子女惟我獨尊的無禮與自私,有才無德之人比比皆是。追求物欲的享受、目中無人、“三省吾身” 、“賢思齊“的美德亦早已被他們拋之腦後。
我們看到他們生活在幸福之中,他們卻尋求各種 *** 來填充空虛無聊的心靈。 而中國傳統文化豐富的人文積澱,有利於培養人的審美情趣,有利於塑造健康的人格。
古詩文中,有”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豁達,也有"不以物善,不以已悲"的淡定;有"欲上青天攬明月"的雄心,也有"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壯誌,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幽美,也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涼……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強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優美的意境美化人,它們能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人的品格,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我國歷史上出了許多重修養、重氣節、重獨立人格的仁人誌士,他們與傳統文化精神的熏陶、培養、激勵密不可分。
要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揮作用,語文教學的傳承是最主要的途徑。語文課文中涉及的傳統文化內容非常廣泛,除了上文提到的人文內涵,還有建築、音樂、美術、舞蹈、民俗等內容。
語文教師不能僅僅把語文課當成"純知識"的技能練習,應當讓學生從課文中獲取更多的在人生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養分--優秀的傳統文化。 2.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
自然界中的壹山壹水,壹草壹木,在文人眼中,都成了他們思想情感的載體。周敦頤筆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蓮是高潔情操的化身,白居易心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是頑強生命力的體現,馬致遠眼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思鄉遊子的斷腸之物,龔自珍詩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則是無私奉獻者的心靈告白……"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古詩文中的山水景物就是作者心靈的鏡子。
引導學生用充滿詩意的眼光和飽滿的 *** 去欣賞自然,品味萬物,正是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壹個途徑。 這類課文的教學,可借助多媒體豐富其內涵,幫助學生更好地去感受。
可通過配音樂來營造學習氛圍,引領學生走入詩的意境中:如《錢塘湖春行》的教學,可選擇活潑流暢的琵琶曲《陽春白雪》;而《夜雨寄北》則可配舒緩哀怨的古箏曲《梅花三弄》。伴著優美的古典音樂,學生可以自然輕松感受作者的情懷。
還可通過視頻來形象地再現詩中描繪的畫面:《觀滄海》可選擇驚濤澎湃的大海作背景,《望嶽》可把巍峨的秦山展示在屏幕上,讓學生身臨其境去理解詩意。多媒體的運用,讓學生在"聲" "色"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去理解自然不僅僅是自然,它可以承載文人的情感,成為人類情感的自然、文化的自然,更可以是每個人心中的自然。
然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去了解考察家鄉的名勝古跡,研究家鄉的歷史名人遺跡,探尋家鄉山水背後蘊含的傳統文化,把課本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知識了解越多,學生眼中的自然的文化內涵就越豐富,他們對自然的興趣就越濃。
詩意的山水自然,會讓他們空虛的心靈慢慢充實。 3.挖掘作品中的傳統文化精華,構築學生心靈家園 壹篇好的作品,必然有優秀的思想內容,而這些優秀的思想內容,正是傳統文化的精華。
教師在講解這些文章時,要善於從以下幾個方面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 3.1 要註重古詩文中傳統美德的弘揚。“孔融讓梨”教我們懂得謙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們明白要取人之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劉禹錫追求精神的充實勝過物欲的享受的精神境界的體現,《陳太丘與友期》中,小小的元方都知道如何做壹個守信有禮的人……講授《詩經》中的《蒹葭》時要花大力氣來歌頌贊美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讓學生在愛情觀上有壹個純潔的認識。
隨時挖掘教材中人物的美德,不知不覺間就會讓美德註入學生的心田。 3.2 要以“形象”為榜樣,激勵學生。
古詩文中有許多優秀的形象:《行路難》中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李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發出"安。
2. 文言文與傳統文化首先,學習文言文是繼承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壹些歷史知識、文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知識,增強了解社會、認識事物的能力。
其次,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基礎,是“源”;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是“流”。兩者是同壹種語言發展的不同階段,並不是兩種語言。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如清代文學家沈復《童趣》中的“明察秋毫”、“怡然自樂”、“龐然大物”等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仍在運用。所以,學習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提高語文水平。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但它來自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二者相同的地方是主要的,不同是次要的,所以不難學,我們應有學好文言文的信心。
怎樣學好文言文呢?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於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有“三要”:
壹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誦讀是我國傳統的學習方法,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語言簡潔、典雅,是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許多大作家的語言功底深厚,就是得益於對古文的熟讀背誦。如:巴金十二三歲能將《古文觀止》倒背如流,吳晗十三歲以前背完了《三字經》。
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壹體,見“言”而知“意”。如何做到這壹點呢?上面說過,文言文和現代文壹脈相承,許多詞語、語義是相通的。如“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與友期》)中的“期”,是“約定”的意思,這與現代漢語中“不期而遇”的“期”的含義是壹致的。再如“不能名其壹處”(《口技》)中的“名”字,與現代漢語中“莫名其妙”的“名”的意思也是相通的,都是“說出”的意思。用心領悟,就能做到見“言”知“意”,這對學習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主動積累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如對通假字的理解,對“之”、“其”、“以”等虛詞用法的了解,詞語含義的古今變化等等。
邊學習邊總結,不斷積累,就能掌握規律。掌握了規律,學好文言文就容易多了。
學習文言文並不難,只要我們樹立信心,掌握規律,循序漸進,是能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目標的,這個目標就是:能閱讀淺易文言文。
3. 繼承傳統文化要不要學文言文要學,不必盲目學。文言文是漢語中的精華,文言文富有詩意,裏包含豐富多彩的感情內容,愛國情懷的詩句。同時,文言文記載了許多歷史故事,只有學會了文言文才能很好的看傳統歷史。古學今用 ,取其精華。
從歷史層面講,世世代代的人們都為了保留傳統文化而付出努力。學習文言文,是繼承傳統文化的表現,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知識。
從學習層面講,我們在學習語文中接受文言文、背誦古詩詞,來學習古人們的傳統文化。在學習歷史中,同樣學習了傳統文化。從學習層面來說,學習傳統文化是不可缺少的壹個部分。我認為,學習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必須做的事情。我們的祖先辛辛苦苦,壹代又壹代的傳播著這些古老的文化。每每看到這些文化的結晶,我們都必然會想起那個時代的風氣,那個時代濃濃的風情。
4. 文言文寫作要點有哪些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文言文,在推動國民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方面功不可沒,但目前我們的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式存在單壹、被動的現象,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和能力,致使學習的過程困難而艱澀,哪裏還談得上讀出文言文的美呢?而眼下新課程對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如何讓學生從初中起就走近文言文,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真可謂迫在眉睫了.面對這種現狀采取怎樣的策略才能適應“自主”學習需要呢?\x0d壹、重視朗讀,感知課文,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x0d《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通過朗讀,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這是改變學生學習由被動接受到主動發現的壹個有效方法.七年級學生在第壹單元初步接觸文言文,他們對於課文中字、詞、句的意思落實有壹定難度,所以讓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不搞文白對譯,通過反復朗讀,讀懂文言文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設計中,不采用教師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將朗讀作為學生學習和領悟的重要手段.根據學生情況設計文言文誦讀教學的層次,每讀壹遍提出不同要求,這樣由淺入深,通過讀把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x0d如教學《童趣》(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可這樣設計朗讀:\x0d1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比如:項為(wei)之強(jiang)、鶴唳(1i)雲端等.\x0d3讀:學生齊讀課文並思考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學生尋找表述童趣的語句,這時教師指導落實文言詞語意思.\x0d4讀: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兩幅圖景的內容.\x0d5讀:看著板書盡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這兩幅圖景的內容.這時候,學生已能當堂成誦了.可以說,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重點在讀,難點也是讀.但並不是壹讀到底,應註意讀的變化,讓學生通過初步感知,美讀感悟,品讀評析,研讀理解,運用小組讀的策略,最終達到“其義自見”的效果.以讀作為學習文言文的切入點,以讀來感悟文本,結合自己的經驗背景,加上閱讀材料本身內涵的開放性,使學生興味盎然地讀,這樣,不同的學生對文本會作出不同的“解讀”.由於讀得真切,心有所思,便會萌生傾吐,與人交流的沖動,自主學習便也水到渠成了.\x0d二、提供平臺,互動合作,讓自主學習意識長久保持.\x0d新大綱、新課改要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要允許學習有自己的見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絕對要避免“壹言堂”,應精心組織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壹個交互式的學習平臺,通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意識長久地保持.在具體的課堂操作中,可采用提出問題——自主思考——小組討論——代表發言——達成***識的策略步驟.\x0d三、拓展閱讀,加強學生對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興趣.\x0d1.積累壹些古代的文學現象及史學知識.\x0d古代的文化現象是指古代禮制(器皿、工具、風俗習慣、人名、地名等),如“登軾而望”(《曹劌論戰》)中的“軾”、“壹封朝奏九重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的“九重天”,這些字詞都是古代的文化現象,再如《嶽陽樓記》中理解範仲淹為何要在“乃重修嶽陽樓之前”寫下“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八個大字,如果學生沒有基本的史學知識,就很難體會範仲淹的“苦衷”,所以課堂上補充這方面知識就尤為重要.\x0d2.註意古今詞義的有效聯系.\x0d我們可以利用現代文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文言詞義.例如我們可以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成語講古漢語知識:《送東陽馬生序》“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中“假”字譯為“借”,我們可聯系“狐假虎威”來加深學生的印象.\x0d3.註重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x0d學生要獲得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課內教材上為數不多的文言文練習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壹方面應鼓勵學生自己課外閱讀文言文,另壹方面還可以讓學生有針對性做壹些與課文有關的難度適當的文言文練習來加以鞏固,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x0d4.采用寫作方法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x0d可以引導學生寫“文言文”.給學生壹定的材料,讓學生用文言文的形式來表達,不講究寫法多麽巧妙,只要求盡量用上學過的文言詞.再如:要求學生用現代的語言把古文的意境嫁接到我們熟知的現實中,把古文與現代文有機地聯接,實現其生命的轉換.。
冬季至日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農歷的傳統節日,至今仍有許多地方舉行冬季至日節的習俗。冬季的至日俗稱“冬節”、“龍至日節”、“亞歲節”。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國就已經通過土歸觀測太陽確定了冬季至日,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的壹個。妳對這些傳統節日的起源了解多少?
傳統節日:至日冬季的源頭* * *雙語* * *
簡介:冬季至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