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文化開發利用及保護

傳統文化開發利用及保護

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現當代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是中國壹項迫在眉睫的大事。傳統文化僅僅傳承是不夠的,還要適度的開發利用它,以獲取更大,更多有益於人民的意義:當然,既然開發了傳統文化就要花大力度保護傳統文化,壹味的開發利用必然有很大的弊端,懂得開發利用也要懂得保護。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的第二個衰落時期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更上加速了傳統文化的衰落(這並非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造成的,最重要的要原因是傳統文化存在的壹些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改革開放後,西方文化大量湧入中國,傳統文化由於沒有做到“趨時更新”,飽受沖擊;在1992年經濟體制改革後,我國引入了競爭機制,傳統文化沒有適應市場經濟,競爭力下降,受到了更大沖擊,衰敗的速度加快。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經濟的競爭性,使得資源的優化配置得以實現。因此,我們要保護並復興傳統文化,必須引導傳統文化適應市場經濟制度。只有在堅持傳統文化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前提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才可能實現。要想保護並復興傳統文化,我們必須開發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保護、開發、復興傳統文化必須堅持采用市場經濟模式。同時在開發時要不斷發展傳統文化,豐富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使之符合我國通行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和道德標準。要在全社會形成開發與保護並重的觀念:在開發時必須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適度開發。

壹、中國***產黨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要領導並長期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黨要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特別是要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黨要堅持並完善科學執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動黨在推進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上的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二、 政府要積極引導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加大財政投入,培養能夠傳承傳統文化的人和民間團體。要制定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與復興戰略,紮實穩步推進戰略決策的落實。要加強立法,提到立法的質量,運用法律手段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徹底掃除制約傳統文化保護與復興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等瓶頸。要堅決打擊假借傳統文化之名宣傳封建、資本主義落後意識的人和組織,及時向人民群眾釋清保護與復興傳統文化的原因和意義。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人民推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

三, 全社會要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榮的觀念,堅持了解傳統文化,自覺抵制西方落後思想和意識的侵蝕。要積極宣傳傳統文化,提升傳統文化的知名度和認可率。要自覺學習並推廣、傳播傳統文化,堅持用傳統文化約束自己的行為,切實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場經濟中,積極在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產品上消費,提升傳統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延長傳統文化的產業鏈條,對傳統文化要深加工、細加工,擴大其市場份額。要不斷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堅持發展創新,堅持與時俱進。中國當代教育中,對待傳統文化太片面,傳統文化的精華要吸收,這誰都知道,然而問題是,中國自己本身的教育,對傳統文化的精華已經大大淡化了,絕大部分精華被壹段段完整的砍掉了,根本沒有教育到位,反而改革開放導致的糟粕思想在不斷深化,金錢暴力色情結黨,以人多欺負弱小等等.於是由於缺少精華思想的指導人生方向,才會導致各種負面問題的存在,最嚴重的是拜金主義泛濫,其次由於欺壓,嫉妒和心胸狹窄引起的暴力也比較突出.中國傳統文化所起的社會責任,數千年來正是糾正這些問題,把錯誤引向正途,然而,由於解放後對傳統文化的打壓,導致良好的社會熏陶被破壞,中國社會思想發展到今天,幾乎完全被拜金主義所扭曲了方向.而教育的問題,是無法整理出有效的對策和思想,去導正人們思想的方向,即使傳統文化是直接針對這些問題,然而,缺乏系統的研究,也很難起到有效的作用去遏止這些負面思想.其實,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在中國古代就是壹直存在的,而傳統文化的作用,正是從最大限度上制止這些,而宣揚正面的,積極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導正社會發展航向,在某個時期,壹旦正面的傳統文化教育被沖擊甚至打破,那麽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暴力主義等負面思想就將泛濫,壹發而不可收拾.也就是說,傳統文化實際是壹種思想平衡劑,缺少了這種平衡劑的社會,問題就會不斷了.中國的儒家為什麽歷來被稱為儒教,因為其本身就肩負著凈化人心的作用,這種作用,正是宗教所具有的.然而,中國儒家思想只不過是傳統文化中的壹個大分支,另外還包括了道,法,墨,兵家等學派數千年來發展的精華,正是這些精華,在不知不覺中起到了凈化社會空氣的作用.可是,毛澤東的出現,強橫的打斷了它們所起的作用,他通過造神運動想要取代傳統文化的地位,可惜,毛澤東雖然偉大,終究沒有偉大到能與五千年的文化相媲美的程度,於是,在沒有精華思想引導下的改革開放,其進行中所產生的拜金,功利與暴力思想,必然會越來越腐蝕人們的頭腦.雖然我們這壹代,承上啟下,受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還算可以,然而再過幾代,恐怕後果不堪設想.缺乏了傳統文化的引導,純正的中國人以後可能將不復存在,五千多年歷史的中國人,很有可能被淹沒於歷史長河中.舉個例子,傳統文化教導我們,對大自然的攫取要避免殺雞取卵式的掠奪,"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然而現在,對環境的汙染,已經快達到了涸澤而漁的程度,長江數萬年來,壹直存在的白暨豚據說已經找不到壹只了,這是環境方面的汙染;另外壹個方面,雖然我們國家現在依靠地大物博的資源和能源發財,然而,這些絕大部分不是可再生的物質,壹旦被無限制的攫取完,中華民族的子孫再靠什麽繼續生存下去? 丟失了傳統文化的中國人,危機四伏.傳統文化主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即是說君子決不能滿足於現狀,墨守成規,要銳意進取,用於開拓創新,跟上現實的步伐.而滿清末期,卻完全丟失了這壹傳統,不僅科學技術大大落後於世界,軍隊和清政府更是腐敗無能.所以,滿清末年的落後,決不是傳統文化造成的,恰恰相反是制度違反了傳統文化的精神而造成的.

在全球化浪潮中,保護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對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沒有任何特色,就會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時也在國際政治中失去影響力。不過,保護傳統文化,並不是原封不動地予以繼承和保留。保守與創新相輔相成,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守。壹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如果不加以創新和變革,也就沒有生命力,也就無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創新的目的是使傳統文化恢復活力,創造性地使之轉為現代型,使之成為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高壹級文明,並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綿延。

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對立起來,傳統文化並非壹潭死水,而是壹個動態系統。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傳統文化,並在實踐中革新與豐富傳統。否則,就不會變為現實的文化傳統。所以不能把傳統文化簡單地歸結為“過去的歷史”而應認識到它同時關系著現在與未來。把發展看成為“反傳統”,其思維方式就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對立起來。其實,任何現代化只能從現實傳統文化出發,否則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陳寅恪先生說過:“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壹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壹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波普爾曾針對那種妄圖“徹底清洗社會這塊布—創造壹塊社會的白板,然後在它上面畫出嶄新的社會制度”的理論,指出:“沒有比毀掉傳統的構架更危險的了,這種毀滅將導致犬儒主義和虛無主義,使壹切人類價值漠不關心並使之瓦解。而且,壹旦毀滅了傳統,文明也隨之消失。”所以對傳統文化決不能采取壹概否定的態度,而必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踐中加以檢驗,清除那些過時的東西。 再次,從民族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辯證關系看。世界文明並非是某壹個國家民族作用的結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同創造的。當然,由於各方面具體條件的不同,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這只是作用大小的問題,而不是有無的問題。所以各民族的文化應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而不應有高人壹等的優越感。任何壹個國家,作為人類世界組成的壹個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與發展,不能不對別的國家有所影響: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國家這樣那樣的影響。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曾經給世界文明以重大貢獻。當代西方許多的中國古代文化熱,也表明中國傳統文化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因此,只有各個國家充分發揮自己民族文化的特點,對人類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世界文明的發展,才會有可靠的保證。相反,壹個國家不顧自己民族的特點,壹味模仿或照搬別的文化,不僅不會有好的發展,甚至會走上滅亡的道路,世界史上是有這種教訓的,其實,西方文化也是壹分為二的,既有好的東西,也有糟粕,不可“揀進籃裏都是菜“,如”拜金主義“之類,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西方文化也並不等於世界先進文化,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世界先進文化是以它的先進性、科學性及對人類社會的意義標誌的。因此,學習與引進外國文化,必須作具體分析,壹定要從本國實際出發,壹個成功的現代化國家決不是全盤,引進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壹面學習外國先進文化,壹面對本國文化進行革新,不斷提高自己的現代化水平,由於傳統文化能否現代化,能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弘揚,關鍵在於人們用何種思維方式對待傳統文化。 二、傳統文化是壹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壹種社會精神形態,是壹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壹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的第二個衰落時期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更上加速了傳統文化的衰落(這並非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造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傳統文化存在的壹些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改革開放後,西方文化大量湧入中國,傳統文化由於沒有做到“趨時更新”,飽受沖擊;在1992年經濟體制改革後,我國引入了競爭機制,傳統文化沒有適應市場經濟,競爭力下降,受到了更大沖擊,衰敗的速度加快。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經濟的競爭性,使得資源的優化配置得以實現。因此,我們要保護並復興傳統文化,必須引導傳統文化適應市場經濟制度。只有在堅持傳統文化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前提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才可能實現。要想保護並復興傳統文化,我們必須開發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保護、開發、復興傳統文化必須堅持采用市場經濟模式。同時在開發時要不斷發展傳統文化,豐富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使之符合我國通行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和道德標準。要在全社會形成開發與保護並重的觀念:在開發時必須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適時適度開發。要使傳統文化順應市場經濟的必然趨勢,推動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

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是壹個長期而且艱苦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投入。

壹、 中國***產黨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要領導並長期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黨要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特別是要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黨要堅持並完善科學執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動黨在推進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上的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黨要積極制定並頒行有利於推動傳統文化保護與復興的意見和決定。

二, 政府要積極引導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加大財政投入,培養能夠傳承傳統文化的人和民間團體。要制定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與復興戰略,紮實穩步推進戰略決策的落實。要加強立法,提到立法的質量,運用法律手段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徹底掃除制約傳統文化保護與復興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等瓶頸。要堅決打擊假借傳統文化之名宣傳封建、資本主義落後意識的人和組織,及時向人民群眾釋清保護與復興傳統文化的原因和意義。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人民推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

三、 全社會要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榮的觀念,堅持了解傳統文化,自覺抵制西方落後思想和意識的侵蝕。要積極宣傳傳統文化,提升傳統文化的知名度和認可率。要自覺學習並推廣、傳播傳統文化,堅持用傳統文化約束自己的行為,切實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場經濟中,積極在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產品上消費,提升傳統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延長傳統文化的產業鏈條,對傳統文化要深加工、細加工,擴大其市場份額。要不斷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堅持發展創新,堅持與時俱進。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已經歷史地落到了當代中華兒女的肩上。這個判斷肯定是正確的,然而,如果不能明確地回答“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究竟何在”這個問題,便不能明確地回答“為什麽要弘揚”、“弘揚什麽”以及“怎樣弘揚”等壹系列問題,那麽,上述判斷便成了壹句空洞的口號,有什麽實際的意義呢?所以,只有弄清中華傳統文化的確切價值,才能談得上“弘揚”的問題。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麽人懷疑,其實,相當多的中國人並不持肯定態度,而在那些傾向於肯定的人群中也往往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真正明確中華傳統文化巨大價值和偉大意義的人可以說微乎其微。

當代中國人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主要有這樣幾種類型:敝履類、泛泛類、古董類、歷史類、實用類。

所謂“敝履類”,就是視中華傳統文化若敝履,扔之猶恐不及,就別談什麽價值不價值了。這類人 又可分為精英型和附和型。所謂“精英型”,即主張全盤西化的人;所謂“附和型”,即盲目跟著別人崇洋媚外的人。在他們的眼中,外國的什麽都好,中國的什麽都糟。在這壹類人看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簡直是“癡人說夢”、“荒唐可笑”。“精英型”在專家、學者中占有壹定比例;“附和型”則在壹般市民和小青年中占有很大比例。

所謂“泛泛類”,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 知之泛泛的人。他們嘴裏念叨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但若問他們什麽是中華傳統文化、究竟怎樣弘揚?他們便只好“枉顧左右而言它”了。這類人在那些平庸的官員中幾乎比比皆是。

所謂“古董類”,就是把中華傳統文化視為古董的人。他們很清楚甚至很精通中華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積極收藏,經常品玩,作為傳家之寶,但也僅此而已;也有的用以牟取財利,發家致富。前者主要是殷實的文化人;後者則是壹般的古董商。

所謂“歷史類”,就是把中華傳統文化看作歷史文物的人。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相當深入的研究,深知其歷史意義和文物價值。他們不僅自己搞研究,而且大聲呼籲社會妥善保護之。這類人主要是國學素養很深又富有愛國激情的人。他們很值得尊敬,但可惜的是,他們只清楚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卻不大清楚中華傳統文化在整個人類社會現實與未來中所具有的極其重大的意義。用形象的語言表述,他們把中華傳統文化當作了“夕陽文化”,竭盡全力地加以挽留,卻恨無回天之力,因而往往發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悲壯感慨。他們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確實發揮了“保護”之力,卻難以建樹“弘揚”之功。

所謂“實用類”,就是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部分內容結合現實社會的需要加以開發的人。他們對傳統的文學、藝術、工藝、建築、飲食、服飾、醫藥、養生有很深的研究,他們的開發也很有成效,並且已逐步為世界所承認。他們的工作是必要的,也是很有意義的。然而,其意義畢竟是有限的,因為,所有這些都算不上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也不可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上全人類主流文化的地位。

以上,便是現代中國人看待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狀況。如果僅止於此,這“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者根本無從談起(前四類),或者只能敲敲邊鼓而唱不成大戲(第五類)。所以,必須弄清中華傳統文化根本價值之所在,弄清它在整個人類社會現實與未來的重大意義?才能真正弄清應當弘揚什麽以及應當怎樣弘揚的問題。

二、 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質是什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往今來,已經融匯成壹派浩瀚的巨流。在這巨流之中,那亙古不絕、壹脈相承的精魂究竟是什麽?那就是上應天理、下合人倫、貫穿於萬事萬物之根本的壹個“和”字。

“和”,乃和平、和解、和睦、和諧、和樂、和美、和合、和祥之謂也。這種“和”的思想,在我們儒、釋、道、醫、易的諸多典籍中,不僅隨處可見,而且正是所有這些典籍的核心與靈魂。在傳統的中華文化中,無論哲學、醫學、文學、武學、農學、商學、社會學、倫理學,還是各種藝術,都以“和”為壹貫的主流、最高的境界。所以李大釗先生有言,東方文明“為與自然和解、與同類和解之文明”(《東西文明根本之異同》)。

這種“和”的哲理,充分體現在道家的“無為”思想、儒家的“仁義”思想和佛家的“慈悲”精神之中;而最形象而生動的表述,則要算“太極圖”棗陰陽魚合抱、互含,兩條魚的內邊天衣無縫,兩條魚的外邊是為正圓。 這個“太極圖”告訴我們:第壹,任何壹個事物都包含著兩個對立面;第二,兩個對立面相互包含,並在壹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第三,兩個對立面的協調吻合,構成壹個和諧的整體。在這三點內涵中,以第三點內涵最為重要,因為從中可以引申出這樣壹個道理:在壹個統壹體之中,凡是有利於對方的,便有利於整體的和諧統壹,也就必然反過來有利於自身;反之,凡是有損於對方的,便有損於整體的和諧統壹,也就必然反過來有損於自身。這就是我從“太極圖”內涵演繹而來的 “太極和諧原理”。這個“太極和諧原理”,無論對於壹個家庭、壹個群體、壹個民族、壹個國家,還是對於個人之間、家庭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乃至人類與自然之間,都是廣泛適用、概莫能外的。

從這個“太極和諧原理”去觀察世界,可謂茫茫宇宙,渾然壹體,妳中有我,我中有妳,鬥則俱損,和則兩利。哲和,則哲理圓融;醫和,則醫道入神;文和,則文風俊雅;武和,則武德純正;農和,則農耕適宜;商和,則商譽隆盛;人和,則相濡以沫;事和,則相輔相成;聲和,則悅耳動聽;色和,則悅目賞心;身和,則血脈通暢;心和,則怡樂安祥……故人類與自然應當和,人類本身應當和,每個人的身心也應當和,唯此才是順應自然法則之正道。

這種“和”的精魂,是偉大炎黃始祖肇造的基因,是我們東方文明固有的特質。它看似柔弱而實則強勁,它具有無所不包的融合性與無所不至的滲透性。正如《老子》所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也正所謂“不拒抔土,乃成高山;不捐細流,方為大海。”

正因為這“和”的精魂,悠悠五千年中華文化便如黃河、長江,發源於靈氣氤氳的淩雲高山,奔騰於氣勢雄渾的千仞峽谷,融合了八方來匯的千溪百川,蜿蜒而不阻,曲折而必伸,始終以其不凝不滯、磅礴浩蕩的氣派東流到海。

三、 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究竟何在?

上面談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質在於壹個“和”字,那麽,西方文明的特質又在於何處呢?西方文明的特質剛好與中華文化相反,在於壹個“爭”字。因為,西方文明強調突出個人,強調物質財富。而強調突出個人,務求壹枝獨秀,必然導致人與人的爭鬥;強調物質財富,追逐奢侈豪華,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的爭鬥。 對於這種“爭”的哲學,其利弊可以用14個字來概括:獲顯利而伏隱患,得近利而播遠憂。

正是由於這種“顯利”和“近利”的驅動,包含“爭”的特質的西方文明得以盛行於世。經過三百多年“工業文明”的發展,歷年所伏的“隱患”漸漸顯化為“明患”,歷年所播的“遠憂”漸漸進逼為“近憂”,才造成目前這種愈演愈烈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以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為什麽紛紛要求“回歸自然”?不就因為人們越來越深切地體驗到繁華的弊端,轉而懷念和向往昔日橫遭破壞的淳樸與安寧嗎?

為了對付這些危機,世界各國已經投入了巨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卻無法從根本上扭轉這些危機繼續惡化的勢頭。原因何在呢?就在於沒有能夠從觀念上徹底地化爭鬥為和解棗雖然有所“和解”的舉措,但總的還是在唱著“爭鬥”的老調。

可以斷言,只要人類依舊熱衷於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爭鬥,人類就絕不可能從危機的泥潭中解脫出來。而要想徹底地化爭鬥為和解,就必須高揚東方文化(尤其是中華傳統文化)所固有的“和”的精義。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價值所在。這同時說明,中華傳統文化並非“夕陽文化”,而是生機不竭的“朝陽文化”。

21世紀不僅是東西方文化合流的世紀,而且應當是從“以西方文化為主流”轉向“以東方文化為主流”的世紀。惟有如此,才能實現恩格斯所主張的“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03頁),從而化解各種危機,締造壹個和平和睦、融融樂樂的人類理想社會。因此,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全球炎黃子孫***同的歷史使命。正是從這個意義出發,才能得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已經歷史地落到了當代中華兒女的肩上。”這樣的判斷。

所謂“以東方文化為主流”,絕非意味著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征服”,而是意味著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融匯”。因為,東方文化的特質在於“和”,是包容性的。

所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然不等於全部的中華文化,而是指剔除了糟粕的精華部分。如何鑒別精華與糟粕?根本的壹條,就看是否符合“和”的精義---凡是不具備“和”的精魂的,便是已經死亡的軀殼,便是已經腐朽的糟粕。

壹旦明確了弘揚什麽的問題,那如何弘揚的問題也就順理成章了。這就是在進壹步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與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廣泛交流,透徹地闡釋中華文化“和”的特質及其對於化解當代人類各種危機的決定性意義,逐步達成“和”的***識,從而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學、藝術、環境保護、生態優化、發展模式、生活方式、道德倫理、價值取向等各個方面,積極地化爭鬥為和解,以求實現恩格斯所主張的“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最終締造壹個和睦、和諧、和祥、和樂的人類理想社會。

也就是說,只要讓各個國家的學術界、政界和廣大民眾真正認識到中華文化“和”的特質及其對於化解各種危機、締造美好前程的根本意義,人類社會的和睦、和諧、和祥、和樂,便會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壹般自然而然地實現了。 所以說,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是必然的趨勢。

  • 上一篇:企業如何降本增效
  • 下一篇:住宅設計描述範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