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概況及規律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產生於過去,影響到現在,並將留存於未來的歷史文化,是業已積澱為人們的普遍心理,潛植於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之中,成為中華民族***同的、具有穩定特質的文化。從其孕育發生到雄強壯大,是壹個漫長而曲折多致的發展歷程,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日臻豐富的歷程。
文化的實質含義是“人化”或“人類化”。所以自有了人的出現,便有了文化開始之源。最早的文化是原始的物質文化,即制造工具,則標誌著文化的起源。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物質文化的發展,原始的文化開始出現,主要表現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三個方面,這些原始文化,某些方面至今仍令人費解。至殷商的神本文化發展到周代宗法制、分封制和以“親親”、“尊尊”為主要內容的禮制,具有很強的倫理精神,使中國文化從此帶上濃厚的倫理色彩,也成為中國文化的壹大主要特點,同時,也是中國正統文化的真正發源。每當國家處於亂世時,文化反而是呈現“百花齊放”的繁榮發展的景象。就中國文化發展的“軸心時代”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壹個典型。春秋戰國時代是壹個“禮崩樂壞”的大動蕩時期,隨著諸侯爭霸、戰爭的沖突交織、新的階層之興起、私家學者的出現,從而為文化進行重組、重新創造和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遇,這壹時代,以“仁”為核心的儒家、以尊“天道”尚“自然”的道家、以強化法令刑律為主的法家、以“兼愛”“非攻”為主張的墨家、以“陰陽五行”為消息的陰陽家等,各家代表皆是壹代宗師,各成壹家之言,呈現中國文化史上最蔚為壯觀的局面,這壹時代,中國文化涉及的領域之廣泛、論述之精彩、精神之深邃,至今仍令我們有壹種“仰之彌高”之感;這壹時代,中國的文化可以說是氣勢恢宏、淩踞百代,當之無愧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是使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推動力。
春秋戰國雖是文化激揚的時代,但於國家的穩定不利,待秦統掃滅六合,並吞八荒,統壹天下,成帝王之始祖,勵精圖治、除舊立新,“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地同域”壹氣呵成,其政治的磅礴氣勢,使其文化也散發宏闊之精神。但思想上卻是實行專制,“焚書坑儒”,中國文化遭受第壹次浩劫,秦轉二世便亡,漢代帝國逐步強大,政治上的統壹,促使思想上的統壹,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齊放的狀態被“儒學獨尊”所取代而成為主流文化,文化也實現“大壹統”,從此儒家文化便為中國封建社會第壹文化,統治中國人民思想近兩千年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封建社會可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的車輪瞬間行至魏晉南北朝,歷經三國爭雄、西晉短命、北方十六國與南方政權的快速更替,頻繁戰亂,社會動蕩,可謂又壹個亂世。其間的文化統壹的局面被打破,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格局。這壹時期,由道家哲學發展起來的玄學成為魏晉時代的壹個重要流派,對後世的書畫創作和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影響極大。同時我國本土化的宗教道教也在這個時期得以誕生、發展和壯大,同時,另壹支異國宗教佛教也在此時進入中國文化系統,由此形成二學(儒學、玄學)、二教(道教、佛教)相互對撞、相互融合的文化多元時代,使中國文化呈現多樣性、豐富性,使中國文化的機體不斷強健,使中國文化的胸襟不斷寬大,兼容並包。
這種氣度,在強大的唐朝得以淋漓盡致的表現。唐朝乃中國封建社會的隆盛時代,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是大國風範。僅其文化具有壹種明朗、高亢、朝氣蓬勃、有容乃大的時代氣質,敢於創新,敢於大膽吸引並容合外來文化。其在文學、書法、音樂、美術、歷法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是各種文化的集大成時代。值得特別提壹筆的是唐朝的詩歌創作空前活躍,詩人輩出,壹大群天才詩人的出現,使唐詩佳作多如繁星,詩歌藝術取得輝煌的成就,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境界,可謂獨冠古今,所以唐朝的詩便是詩的唐朝。此外,唐代還是書法的黃金時代,繪畫的極盛時期。可以說,唐朝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壹個全盛時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燦爛的成就,就其文化的氣度而言,也是令後世仰慕不已。
與唐朝豪放、大開大闔的文化相反,宋代文化則以內傾、精細、雅致著稱。這是由於宋代長期處於內憂外患、國力微弱的政治、經濟結構變更所致。這壹時代的文化,不論在哲學、文學、藝術還是社會風氣等方面都浸透著宋型文化這壹特色風貌。哲學特別是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將理學發展成為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最為精致、完備的理論體系。這對後世社會和人們的思想等方面影響巨大,理學壹方面強調通過道德自覺達到理想人格,倡導“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功業意識,註重氣節與德操和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壹方面,其也強調對人的思想和個性發展的約束,後來成為封建專制文化的理論基礎。宋代精雅的文化風格還反映在文學上為宋詞、宋畫及文人生活情趣等方面。如宋詞絕大部分都呈婉約、陰柔為主;宋畫則將詩、書法融入畫之中,顯示溫柔恬靜畫風。由於宋朝城市經濟比較活潑,與宋上層恬淡的文化相反的另壹種文化也在此時悄然而生,這就是生於城市瓦舍勾欄的市民文化,此種文化野俗、生動,是宋文化系統中壹股新鮮別致的力量,為元曲的誕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於中國文化在宋代已走向成熟與精密,在此時期,中國古代科技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與此同時,在宋朝的周邊地帶,遼、夏、金、元壹直長期對中原虎視眈眈,常常對宋進行騷擾,在文化方面則表現在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之間的沖突和碰撞,由此產生了雙重文化效應。壹是宋文化憂患意識滲透其各處方面,二是遊牧民族從宋文化中汲取到了豐富的營養,同時,遊牧文化進入宋文化,二者進行著深刻的交融。待蒙古族入主漢地,成就帝業,中原文化強大的同化力使元不得不利用理學來統治,於是理學從此成為文化主導。這壹時代由於科舉制長期的停止,大多文人被迫淪為下層,於是吸取宋發展起來的市民文化長處,便產生了壹種新的文學體裁,這便是元雜劇。同時,由於元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故與周邊國家和民族的接觸機會增多,所以其文化交流日漸頻繁,外域文化不斷進入中國,中國文化也由此傳入國外,可謂世界與中國文化第壹次大交融。
明清時代是中國文化由盛及衰的過渡時期,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向近現代文化的轉型期。這壹時期由於中國處於封建專制最頂峰,所以反映在文化上就是空前的文化專制,理學占經對統治地位。明清“文字獄”盛行,中國文化遭受又壹次浩劫,文人不敢有新創造,只有沈學研究古代的東西,匯編古典文化,進行考證與校對,故這壹時期,許多文化典籍和文獻匯集成果眾多這為保存我國古典文化有著積極作用。同時,由於明代資本主義的萌芽,早期啟蒙思想思潮也泛起,少數有思想和反叛精神的學者對封建正宗文化和思想進行了勇敢的開戰,在文學上也由此形成壹股清新的空氣。
以上便是中國文化的發展概貌。從其發展的歷程來看,我們可以總結出中國文化發展的幾條規律:壹是文化的發展總是受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制約的,同時文化的發展也為生產力的發展有著反作用,具有強大的引導力,中國文化發展也不例外。二是壹個文化生命的發展壹般也要以歷產生、發展、壯大到衰退的歷程,如果不適應新的歷史條件,窮而思變,思進,革新,就會消失。中國文化便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有所創新,中國傳統文化雖然轉化為近現代文化,但其對近現代文化的影響仍然長存,至今對中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仍起著重要作用。三是中國文化在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的形態,反映在文學、藝術、哲學等方面就是每個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始終有壹脈相承的精神貫穿其中,使中國文化得以延續,幾千年綿綿不絕。四是中國文化有著強大的同化力、包容性和穩定性,不論是外域文化,還是外來民族的文化,不論其在軍事、政治上表現得多強大,但最終會被中原主流文化所同化。五是悠遠浩博的中國傳統文化是“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的,是“自具特征,自成體系”的(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六是中國文化對外國影響久遠而且巨大,為世界文化做出了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