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地質文化的概念、屬性和壹般框架

地質文化的概念、屬性和壹般框架

馬伯庸徐紅艷

(中國地質圖書館北京100083)

地質文化是全體地質工作者的精神家園,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地質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是為國家地質工作服務,促進保障事業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高地勘行業支撐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地質文化具有行業性、科學性和普及性的屬性,是由行業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壹系列要素構成的文化體系。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構建了地質文化建設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事業引領、行業跟進、重點突破、全面發展的工作思路,以期為我國地質文化建設和創新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質文化發展總體框架工業文化科學文化大眾文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力。地質文化是地質人的精神家園,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夢的重要支撐。加強地質文化建設,對於服務國家地質事業、保障行業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從宏觀戰略的角度,研究和闡述了地質文化的概念、屬性和發展思路,提出了地質文化建設的基本框架。

1地質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從文化的綜合定義和演變歷史來看,“文化”壹詞包含的內容很多,可以有多種劃分方式。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包括知識、信仰、道德法律、風俗習慣、藝術以及壹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近年來,地質文化建設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但對其內涵尚未有清晰的認識。解讀地質文化建設的概念,應遵循“地質+文化→地質文化→地質文化建設”的路徑。與文化的概念相對應,地質文化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應該包括精神層面、制度(行為方式)層面和物質層面,狹義只包括精神層面。準確理解地質文化的內涵和內涵至關重要。如果理解的太廣,就會不著邊際,失去重點。理解過於狹隘,地質文化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筆者認為,地質文化是以民族地質工作為基礎,以地質科學為內涵,以全國地質勘查工作者和群眾為重點,向全體公眾傳播,以促進地質勘查行業發展為基礎,以培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為基礎,具有鮮明行業特色、時代特色和實踐特色的文化形態。它始終伴隨著國家地質事業的發展,與公眾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質文化的基本屬性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圖1):

圖1地質文化三級模型

1.1地質文化的行業屬性

地質文化屬於行業文化,是地勘行業在長期發展實踐中產生、凝聚、積累和形成的價值觀、精神力量、道德規範、行為模式等內容。地勘工作者不僅是地質文化的創造者和參與者,也是地質文化的傳承者和享受者。圍繞服務行業建設,地質行業文化在統壹目標、凝聚力量、約束行為、激發能量、美化形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找礦建功、艱苦奮鬥為榮的“三榮”精神和能吃苦、能戰鬥、能忍耐、能奉獻的“四特”精神,是傳統地質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有了這種精神支撐,中國的地質事業才能永葆生機。

1.2地質文化的科學屬性

地質學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外部特征、層間相互作用和演化歷史的知識體系。地質文化是在研究地球和調整人地關系的過程中形成的由壹系列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知識組成的地質科學文化體系。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 * *壹致的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的總稱。科學思想是對科學知識和方法的概括和提升。科學方法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使用的符合科學壹般原理的各種方式和手段,包括理論研究、應用研究、開發和推廣等科學活動過程中所采用的思想、程序、規則、技巧和模式。繼承和弘揚地質文化的科學屬性,是地質科學創新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1.3地質文化的流行屬性

大眾文化是以文化產業為特征,以現代科技媒體為手段,以市場經濟為導向,面向大眾的社會大眾文化形態。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地質工作已從主要為礦山建設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服務,擴展到同時為地質災害防治、生態環境保護、城市化、農業和旅遊業發展服務。公眾也越來越關註與生活環境、地質災害、資源、國情相關的地學知識和信息。因此,地質工作的基礎支撐作用不僅體現在地質找礦中,而且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目前,學習和了解地質文化知識已成為公眾日益迫切的需求,這也為地質文化的普及和傳播創造了條件。縱觀全球,具有地質科學內涵的地質文化產品和文化作品的創作和創意浪潮風起雲湧,文化創意產業取得巨大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地質文化已經成為大眾的“身邊文化”,普及性越來越明顯。

1.4地質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辯證關系

加強地質文化建設,正確界定與其他文化的關系是前提,關系到地質文化建設的方向、目標和效果。地質文化與國土資源文化、地球科學文化密切相關,在內涵和外延上也有區別。國土資源文化和地質文化都具有專業性、科學性和大眾性,但其涵蓋範圍不同,體現了整體與局部的辯證關系。地質文化是國土資源文化的壹部分。而地球科學文化只是科學性和大眾性的,不具備行業文化的特征,但其內涵和外延大於地質文化和國土資源文化(圖2)。

圖2地質文化、國土資源文化和地球科學文化關系示意圖

2地質文化的基本框架

2.1地質文化建設的基本框架

近年來,關於地質文化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論探索的層面,對地質文化建設基本框架的研究很少提出。根據質量文化的三個基本屬性:專業性、科學性和大眾性,本文試圖提出地質文化建設的基本框架。但由於文化建設是壹項長期、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本文很難提出具體的實施細節,只能提出壹個基本框架,如圖3所示。

2.2地質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

2.2.1地質文化資源

文化資源是人們從事文化生產和生活的前提。隨著地質工作與經濟社會的緊密結合,地質文化資源逐漸延伸到地質科學、人文地理、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地質文化資源壹般是指人們在地質文化作品創作、文化產品生產、文化產業發展、文化普及與傳播中可以利用或有潛力利用的自然因素和其他任何因素的總和,並由此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壹般來說,可以分為精神資源和物質資源兩種形式。地質文化資源具有全球性、產業性和可持續利用的特點,在地質文化建設中占據基礎地位。

圖3地質文化建設的基本框架

2.2.2地質文化的載體

地質文化載體是指以各種物化和精神形態承載和傳播地質文化的媒介和傳播工具。它是地質文化形成和傳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組織載體是指內外部組織、正式或非正式組織、勞動者和相關公眾;(2)內部環境載體是指行業內各單位的外部和內部環境,如生產辦公環境、人際氛圍等;③文化設施是指教育設施、文化場館、體育娛樂設施;④文化活動指娛樂、體育、競賽、知識性、趣味性活動;⑤文化傳媒是指各種文化產品、作品、標識等。無論是地質文化事業的發展還是地質文化產業的創新培育,都離不開地質文化載體的支撐。但由於生產目的、資金來源、機構性質和運行機制的不同,載體建設中既有* * *部分,又有不同的側重點。

地質文化隊

地質文化隊伍是指從事地質文化資源建設、文化隊伍教育培訓、地質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文化管理組織和市場運作的專職和兼職人員,是地質文化的創造者、生產者、傳播者和接受者。目前,我國地質文化隊伍總量不足,結構有待改善,創造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培養壹支品德優良、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具有創新精神、能適應地質文化建設不同管理流程需要的專職或兼職地質文化隊伍,是地質文化建設創新發展的根本保證。

地質和文化機制

地質文化機制是制度、工作程序、規則的有機聯系和有效運行,貫穿於地質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組織領導,包括行業管理部門、各類學會、協會之間的聯系和組織協調;②機制建設,包括發展規劃的制定與實施、表彰獎勵機制、地質文化建設評價機制、地質文化創業與扶持機制;(3)資金投入,政府投入,社會資金投入渠道。沒有科學有效的地質文化建設體制機制,地質文化建設難以形成整體合力。

3地質文化建設的總體思路

加強地質文化建設,應堅持行業統籌、資源先行、事業引領、產業升級、重點突破、全面發展的戰略措施,逐步構建我國地質文化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

3.1行業指導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加強文化建設的重要決策和部署,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壹系列政策和制度,為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外部發展環境日趨成熟,內部地勘行業在地質文化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行業管理部門,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壹直非常重視文化建設。新形勢下,要充分利用行政管理、項目部署、業務聯系、技術指導等手段,科學有效地引導地勘行業加強地質文化建設,營造協調互動、融合發展的局面。①加強組織領導。建議國土資源部明確文化建設歸口管理部門,統壹協調指導全國地質文化建設,建言獻策;②實施政策引導。重點完善加強地質文化資源整合和文化隊伍教育培訓的政策措施,夯實上遊文化發展基礎,為下遊文化產業發展創造條件;③項目安排和部署。依托文化工程規劃部署,引導全國地質文化建設合理布局,引領地質文化建設發展方向;(4)組織對行業精神、核心價值觀等問題的總結和凝練,提升行業社會形象。組織地質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為地質文化實踐提供指導。

3.2資源第壹

地質文化資源是地質文化建設和研究的主要對象,也是地質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載體。沒有地質文化資源的積累和豐富,地質文化作品和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就無從談起,地質文化建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是壹個擁有地質和文化資源的大國。加強地質文化建設,必須堅持資源第壹的原則。只有先豐富文化資源,才能更好地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壹是要加強地質文化資源的專業調查研究,使之成為重大地質文化建設工程的先導;二是加強地質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整合,建設地質文化資源專題數據庫,為文化產品開發提供基礎信息平臺;三是挖掘提煉地質成果的文化元素,努力做好技術成果提煉轉化為地質文化資源的工作。

3.3職業領導力

文化事業為國家政治、經濟、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服務,具有基本特征,是引領整個文化進步的先鋒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發展文化事業始終是社會主義建設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地質文化事業的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保障公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平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則,向公眾提供基本文化服務;二是引領地質文化發展方向,聚焦熱點領域,發揮弘揚和引領主旋律的特殊作用;三是發揮文化發展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為下遊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資源基礎、隊伍保障、方向引導、技術支撐和精神動力。

3.4產業升級

文化產業是以創新、創造和創造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作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的實現和消費為特征,為大眾提供獨特文化體驗的內在關聯的產業或產業集群。它與高科技、新興和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亮點,是提高國民素質、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徑,可以引入競爭機制,增強文化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壹是提高文化產品的科學內涵和科學含量,盡快形成壹批原生態的地質文化產品;二是加強文化產品的市場化運營和推廣,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三是提高文化產品的吸引力,不斷滿足公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地質文化的普及和傳播。

3.5關鍵突破

首先是行業精神文化的突破。凝練行業精神和核心價值觀,賦予新形勢下“三榮”“四專”精神新的內涵,增強地勘行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二是地質文化產業化的突破。要緊緊圍繞行業生產生活、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地質問題和公眾普遍關註的地質現象,創造性地打造壹批技術含量高、內涵深刻、社會經濟效益大的地質文化產品;三是理論成果的突破。地質文化理論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用科學理論指導了地質文化建設的新實踐,為地質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

3.6全面發展

通過不斷加強地質文化資源建設、隊伍建設、載體平臺建設和管理制度建設,營造良好的地質文化建設內外發展環境,動員和引導全國地勘行業幹部職工和社會公眾關心、關註和積極參與地質文化的創造和傳播,特別是通過文化產業能力的提升和重點領域的突破, 推動地質文化建設全面發展,使之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全國地勘幹部職工的精神家園。

參考

段宜春,陳平人。2007.地球科學文化產業發展的潛在優勢與對策9 (1): 27 ~ 30。

馬伯庸。2009.地球科學文化資源的概念、特征及發展對策。中國地質科學哲學委員會會議錄。

張中偉。2007.地球科學文化三大使命,中國地質教育,32(10):102 ~ 108。

  • 上一篇:LOF與ETF有何不同?
  • 下一篇:UFC所常見的格鬥風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