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是什麽……?

傳統是什麽……?

我們要明確的是,什麽是中國傳統道德.中國傳統道德具有哪些內容。公、善、誠、義、孝、仁、忠等等,都是在儒家學說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傳統的中國道德。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壹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在現實生活中,在立交的教化下,有了特有的義氣:對國家民族——盡忠義,對父母長輩——行孝義,對親人——重情義,對朋友——講信義。人們義不容辭、見義勇為、伸張正義、施行道義直致舍生取義。“為義”已成為整個社會道德的重要信條,“舍生取義”的高尚境界激勵著壹代又壹代中國人為國捐軀、為民獻身。 (壹)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還有 (壹)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基本內容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壹般說來是指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精華。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整體主義思想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核心及其壹貫思想,就是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的整體主義思想。《詩經》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賈誼講的“國耳忘家,公耳忘私”都不斷強調著壹種為整體而獻身的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影響下: 宋代名將範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主張; 文天祥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親歷危難,吟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 明末顧炎武則以天下為己任,高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清代林則徐主張“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與何香凝夫婦,留下了著名的詩句:“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取中華史上名”等等。 這些詩句都顯示了強烈地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獻身的精神。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依靠這種精神,無所畏懼地戰勝了壹個又壹個困難,湧現出了壹批又壹批光照日月,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譜寫了壹曲又壹曲高亢激越的整體頌歌。 2.推崇“仁愛”原則,強調人際和諧 “仁”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愛人”,認為“仁愛”是人我關系的準則。“仁”既是壹種人際關系的準則,也是實行這壹準則的普遍的方法原則。“己欲立而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既是壹種最高的道德原則,又是壹種崇高的道德品質,在人我關系中,惟有從愛人出發,才能達到“人恒愛之”的彼此相愛的和諧關系。 “己欲立而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要想立足社會達到理想目標,同時也要使有關的人立足達到目標。 在孔子看來,以愛人作為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即可融洽和諧;如果整個社會都建立在人人愛人的基礎上,那麽社會自會太平。它提倡人與人相愛,尊重人的價值、同情人、幫助人,體現了古代的人道主義精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它對於協調人際關系和維護社會制度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3.提倡尊老愛幼,強調人倫價值 從《尚書》中最早提出的“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開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關系,再到《禮記·禮運》中所強調的“十義”,既所謂“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貞、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等,從各種不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規定了封建社會中最基本的人倫要求。維護封建制度,是這些關系中的糟粕,應當加以剔除,但就其中強調的父子有親,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如能賦予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涵義,對於維護社會秩序和改善人倫關系仍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在人倫關系中,儒家特別重視父母同子女的關系,即所謂“父慈子孝”。撫養子女和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人倫關系中最重要的要求。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淳樸而美好的思想情感和傳統美德。“孝”被稱作壹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發點。《論語》中有“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歷代統治者把提倡孝道、孝行作為立身教民之本,建國立邦之基。孝道除適應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外,在廣大人民群眾中也有較深厚的社會基礎。“孝”還規定了做子女的家庭義務: 首先在生活上要“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其次在態度上要恭敬,“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父母的贍養,只有從深愛出發,才能有和氣悅色、承順父母之心。父母有過應當勸諫,但要註意態度,不可強違父母之意。這些道德觀念對調整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加強家庭和睦,維護社會的穩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4.註重大義,講求奉獻 註重大義,講求奉獻,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壹重要方面。儒家傳統倫理認為: (1)在“義”和“利”即道德原則和個人私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義以為質”,“先義後利”。這是孔子處理義利關系的基本準則。 (2)在遇到可得的利益時,要“見得思義”和“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取”,反對“重利輕義”和“見利忘義”的思想行為,強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3)把追求仁義之德看作君子的崇高品格,要求君子處處要唯義是從,時刻不忘按義字從事。在必要的時候,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註重大義講求奉獻的高貴品格,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 ,並造就了壹代又壹代民族精英,形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5.註重道德踐履,強調自我修養 註重道德踐履即強調道德主體在完善自身中的主體能動作用。古代主要有以下道德修養的方法可供借鑒: (1)立誌樂道 立誌,是指壹個人要有堅定的誌向和遠大的理想。樂道,是指壹個人要有堅定的信仰和崇高的情操。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不可奪其誌也。”說明了立誌的重要性。 (2)克己內省 克己,指壹個人要有理智,即理性修養,並能在理智或理性修養的指導下克制自己,使思想言行符合道德要求。 內省,是指壹個人能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不斷發現自己的缺點與不足。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視、聽、言、行都自覺的做到符合道德規範,這就是具有仁德修養的表現。孔子的學生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往不信乎?傳不習乎?”強調自己每天都要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反省檢查,以求在道德上不斷進步。 (3)改過遷善 改過,是指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與錯誤; 遷善,是指如何對待別人的優點。 孔子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改之為貴”。還說“三人行,必有吾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意誌磨礪 意誌磨礪是指後天的環境對促進人的道德修養和聰明才智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篤實躬行 篤實躬行是指對道德觀念、道德規範具有忠誠老實的態度和躬行踐履的行動。 第壹、慎於言,敏於行。強調慎言敏行,少說多做。 第二、言必信,行必果。是更高層次的要求,須做到言而有信,表裏如壹。

  • 上一篇:傳統保險公司如何在互聯網環境下生存發展
  • 下一篇:傳統超市生鮮電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