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2 08:10
隨著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國際服務產品市場日趨完善,國際服務產品市場不斷呈現出新的特點,對國際服務貿易的國際分工格局和貿易參與國政府的經濟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
首先,發達國家是國際服務貿易的主體。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結構的重心轉移到服務業,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提高國民收入和就業率的重要手段。服務業的發展必然會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的增長。服務貿易總額1970年700多億美元,1980年3800億美元,1990年8660億美元。2002年上升到15400億美元,年均增長6.4%,超過同期貨物貿易的5.9%。服務貿易日益成為世界各國獲取外匯收入、改善國際收支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壹國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從表中可以看出,發達國家是國際服務市場中國際服務貿易的主體,在國際服務貿易中具有決定性的優勢。發達國家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國際服務貿易以歐美為主,美國在國際服務貿易中占比最大。2002年,世界服務出口排名前十位的國家(地區)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中國香港。前十位服務貿易進口國(地區)分別是: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意大利、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中國和加拿大。此外,區域性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迅速,歐洲經濟統壹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發達國家間的經濟組織建立並迅速發展。區域市場的擴大強化了貿易趨勢,擴大了貿易規模,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迅速。
其次,國際服務貿易對象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以高科技為核心,以技術進步為動力。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範圍內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總體上呈上升趨勢。雖然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的成員發展不平衡,但以發達國家為主體的貿易結構不斷提高服務產品的技術含量,發達國家在新興服務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
最後,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壁壘正在逐漸減少。近年來,在多邊貿易體制的推動下,國際服務貿易的壁壘有所降低。發達國家在許多服務貿易項目上具有絕對或相對優勢。為了掃清服務貿易中存在的壁壘,便利它們打開世界服務市場,它們率先減少了自己的服務貿易壁壘。例如,在電信領域,美國允許外國在服務貿易進出口中持有企業65,438+000%的股份,歐盟也開放了基礎電話服務市場,降低了員工本地化的標準。
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服務貿易也有所發展。發展中國家雖然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服務業方面明顯落後於發達國家,但在資源和勞動密集型服務領域具有壹定優勢,因此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也得到快速發展,服務出口在世界服務出口總額中的比重有所上升。到2002年,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比重約為9%,各國發展不平衡。在2002年服務貿易出口排名前30位的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大陸、印度、泰國、土耳其、馬來西亞、墨西哥和波蘭作為發展中國家,分別占國際服務貿易出口的2.4%、65,438+03%、65,438+0%、0.9%、0.8%和0.6%。在進口貿易中,中國大陸、墨西哥、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印度和巴西分別占2.9%、1.65%、438+0%、1.65%、438+0%、1%和1%。
在服務貿易商品結構方面,發展中國家在壹般勞務輸出、建築工程承包、部分旅遊服務等領域具有較大優勢。比如,來自馬來西亞、泰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航空公司,往往在世界優秀航空企業中名列前茅。許多發展中國家旅遊資源豐富,遊客數量和旅遊收入大幅增加;壹些技術和經濟實力較強的發展中國家也開始發展高技術服務貿易,如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墨西哥等國家都在大力推進通信和信息產業建設,泰國也在努力將曼谷打造成區域金融中心。但是,與工業化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和服務貿易規模仍然較小,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服務業不發達,特別是現代服務項目沒有競爭優勢。
第二,國際分工是基於各國的競爭優勢。
通過對國際服務貿易國家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國家在國際服務產品市場中處於不同的地位,同時不同國家在服務貿易的利益劃分中占有不同的比重。這是各國發揮競爭優勢的必然結果。
國際服務貿易的分工是基於各國的絕對優勢。從歷史發展來看,國際服務貿易從屬於貨物貿易。在貨物貿易快速增長的帶動下,與貨物進出口直接相關的傳統服務貿易,即生產性服務貿易有所發展,如國際運輸服務、國際貨物保險、國際結算服務等。服務貿易資源不可替代、不可移動的特性構成了壹國服務貿易的基礎。
但是,絕對優勢並不是決定壹國服務貿易的唯壹因素。從服務貿易結構的變化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服務貿易的主要項目是勞務輸出和運輸服務。戰後,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和完成,電信、金融、交通、旅遊、各種信息產業和知識技術迅速發展,服務業加速向這些領域擴展,新興服務貿易比重不斷提高。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運輸服務貿易的比重明顯下降,從1990的33.8%下降到2002年的30.6%。同期,國際旅遊服務比重略有下降,從28.5%下降到22.3%,而其他服務貿易比重迅速上升,從37.6%上升到47%。這種明顯的上升主要得益於金融、保險、信息等行業的快速崛起及其快速進入服務貿易領域,這是新興服務貿易產業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國際化,國際服務貿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這種變化表明,服務貿易的傳統優勢,即絕對優勢,在當代國際服務貿易分工格局中已經相對下降。比如基於自然、歷史、文化資源的傳統服務業,在當前國際服務貿易分工格局中優勢相對較低。
可以說,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取決於各國的比較優勢。服務作為壹種特殊商品,和壹般商品壹樣,是在壹定生產要素組合下提供和生產的。服務的基本要素可以分為三部分:資本、勞動和知識技術(即人力資本)。
不同的服務產品依賴於不同的生產要素。物質資本與運輸服務的優勢直接相關,人力資本與保險和金融服務的優勢密切相關,旅遊業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自然資源。由於不同服務使用的要素組合不同,服務部門的多樣性,從信息、數據處理等高科技產業到簡單的勞動力投入產出,使得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壹些服務項目上具有比較優勢成為可能。發達國家由於資本雄厚,在國際投資、國際運輸服務、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等項目上具有比較優勢;而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工資低廉,在勞務輸出和建築工程承包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各國的比較優勢不同,從而形成了今天的國際服務貿易格局。
這種格局的形成首先是由於各國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已進入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服務業占國內生產者價值的絕大部分,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等發展的國家處於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過渡階段,但服務業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低收入國家在第二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第三產業的比重也在逐步提高。由於各國的技術條件、資本數量和生產規模不同,決定了服務產品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差異,從而決定了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地位。發達國家在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領域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而發展中國家除少數服務貿易產品外,在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上處於弱勢地位。此外,壹個國家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備,比如交通信息網絡是否通暢,也會對其在服務業的競爭優勢和在國際服務分工中的地位產生很大影響。
影響服務貿易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技術水平,還有資本規模、管理水平。競爭能力是由各種要素的組合能力形成的,即如何形成為產品增值和實現服務產品價值的能力。例如,在“自然人運動”的貿易模式中,壹些發展中國家充分利用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低廉的價格,在“自然人運動”中迅速發展起來。雖然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有利於建築、交通等行業的勞務輸出,但由於勞動力整體素質較低,難以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優勢。要素優勢未能轉化為競爭優勢,影響了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
由於服務業的不可替代性,服務業的國際分工受壹國對外經濟政策的影響很大。現代服務業的國際競爭是技術、知識和資本的競爭,服務業的競爭力影響著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取利益的能力。由於服務貿易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利潤空間,服務業具有較強壟斷競爭力或相對競爭力的國家和地區會通過各種貿易組織推動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而服務業落後的國家往往被動地參與國際服務貿易分工,它們開放本國服務市場的條件是以服務換取產品。因此,國際服務分工的形成和發展更多地取決於政府的推動和政府間的合作,而不是貨物貿易。
第三,國際服務貿易政策具有雙重性。
由於國際服務貿易不同於貨物貿易,政府的經濟政策以及雙邊和多邊貿易協定對服務貿易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此外,服務貿易還涉及壹國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程度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以國內立法和各種非關稅壁壘形式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成為服務貿易政策的主流。同時,國際服務貿易競爭的直接結果還表現在國際服務貿易的自由化進程中。20世紀以來,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趨勢首先表現在多邊國際公約或協定的簽署上。如1978漢堡《聯合國海上貨物運輸公約》和1978《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準倫敦國際公約》等。此外,還有1982內羅畢國際電信公約、1979日內瓦商標註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尼斯協定等非運輸公約。這些公約和協定為國際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經濟貿易的區域壹體化和貿易集團化趨勢加強,壹些區域集團協議相繼達成。比如1957的《羅馬條約》、1973的《建立加勒比共同市場條約》、1975的《西非國家經濟條約》和1983的《建立中非國家經濟條約》。1995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和《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簽署,服務貿易自由化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世貿組織成員在服務貿易方面作出的承諾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自由化程度顯著提高。
在多邊貿易體制的推動下,服務貿易壁壘逐漸降低,各種貿易參與者也在不斷調整國內經濟政策,以順應這壹趨勢。壹方面,積極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率先降低國內服務貿易壁壘。例如,在具有競爭優勢的電信領域,美國允許65,438+0,000%的外資股權,歐盟也開放了基礎電話服務市場,降低了員工本地化的標準。壹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壹些服務業方面也獲得了相當大的優勢,如新加坡的航空運輸業、韓國的建築承包業、泰國的國際旅遊業等。它們有能力降低壹些服務部門的壁壘,引進壹定數量的外國服務和服務提供商,並為其新興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另壹方面,國際服務貿易的保護程度實際上在變相提高。各國從本國發展服務貿易的相當劣勢出發,通過國內立法或非關稅壁壘對服務貿易設置障礙,影響了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作者:劉東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經濟合作,第7期
/a article/s/200411/20041100308071 . html
由於不同服務使用的要素組合不同,服務部門的多樣性,從信息、數據處理等高科技產業到簡單的勞動力投入產出,使得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壹些服務項目上具有比較優勢成為可能。發達國家由於資本雄厚,在國際投資、國際運輸服務、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等項目上具有比較優勢;而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工資低廉,在勞務輸出和建築工程承包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各國的比較優勢不同,從而形成了今天的國際服務貿易格局。
這種格局的形成首先是由於各國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已進入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服務業占國內生產者價值的絕大部分,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中等發展的國家處於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過渡階段,但服務業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低收入國家在第二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第三產業的比重也在逐步提高。由於各國的技術條件、資本數量和生產規模不同,決定了服務產品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差異,從而決定了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地位。發達國家在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領域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而發展中國家除少數服務貿易產品外,在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上處於弱勢地位。此外,壹個國家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備,比如交通信息網絡是否通暢,也會對其在服務業的競爭優勢和在國際服務分工中的地位產生很大影響。
影響服務貿易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技術水平,還有資本規模、管理水平。競爭能力是由各種要素的組合能力形成的,即如何形成為產品增值和實現服務產品價值的能力。例如,在“自然人運動”的貿易模式中,壹些發展中國家充分利用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低廉的價格,在“自然人運動”中迅速發展起來。雖然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有利於建築、交通等行業的勞務輸出,但由於勞動力整體素質較低,難以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優勢。要素優勢未能轉化為競爭優勢,影響了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
由於服務業的不可替代性,服務業的國際分工受壹國對外經濟政策的影響很大。現代服務業的國際競爭是技術、知識和資本的競爭,服務業的競爭力影響著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取利益的能力。由於服務貿易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利潤空間,服務業具有較強壟斷競爭力或相對競爭力的國家和地區會通過各種貿易組織推動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而服務業落後的國家往往被動地參與國際服務貿易分工,它們開放本國服務市場的條件是以服務換取產品。因此,國際服務分工的形成和發展更多地取決於政府的推動和政府間的合作,而不是貨物貿易。
第三,國際服務貿易政策具有雙重性。
由於國際服務貿易不同於貨物貿易,政府的經濟政策以及雙邊和多邊貿易協定對服務貿易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此外,服務貿易還涉及壹國的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程度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以國內立法和各種非關稅壁壘形式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成為服務貿易政策的主流。同時,國際服務貿易競爭的直接結果還表現在國際服務貿易的自由化進程中。20世紀以來,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趨勢首先表現在多邊國際公約或協定的簽署上。如1978漢堡《聯合國海上貨物運輸公約》和1978《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準倫敦國際公約》等。此外,還有1982內羅畢國際電信公約、1979日內瓦商標註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尼斯協定等非運輸公約。這些公約和協定為國際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經濟貿易的區域壹體化和貿易集團化趨勢加強,壹些區域集團協定相繼達成,如1957的《羅馬條約》、1973的《建立加勒比共同市場條約》、1975的《西非國家經濟統壹條約》等。1995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和《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簽署,服務貿易自由化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世貿組織成員在服務貿易方面作出的承諾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自由化程度顯著提高。
在多邊貿易體制的推動下,服務貿易壁壘逐漸降低,各種貿易參與者也在不斷調整國內經濟政策,以順應這壹趨勢。壹方面,積極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率先降低國內服務貿易壁壘。例如,在具有競爭優勢的電信領域,美國允許65,438+0,000%的外資股權,歐盟也開放了基礎電話服務市場,降低了員工本地化的標準。壹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壹些服務業方面也獲得了相當大的優勢,如新加坡的航空運輸業、韓國的建築承包業、泰國的國際旅遊業等。它們有能力降低壹些服務部門的壁壘,引進壹定數量的外國服務和服務提供商,並為其新興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另壹方面,國際服務貿易的保護程度實際上在變相提高。各國從本國發展服務貿易的相當劣勢出發,通過國內立法或非關稅壁壘對服務貿易設置障礙,影響了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劉東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