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武術為什麽要抻筋拔骨?

傳統武術為什麽要抻筋拔骨?

傳統拳術講究內外兼修。諺雲:內練壹口氣,外練筋骨皮。“抻筋拔骨”就是修煉筋骨皮的方法。

《拳經》雲:“肌膚骨節,處處開張”。這是從拳術較技角度立論“抻筋拔骨”的效果。必能使自身筋骨處處開張,才是外形最大之動變“蓄勢”狀態。蓄勢充足,才能有發放之威力。

《易筋經》雲:“內清虛,外脫換”。其中,“外脫換”就是指“易筋、易骨”而說的。因為,普通人的筋骨,並不適合拳術攻防較技。只有用“易筋、易骨”的方法,才能使自身筋骨從根本上轉變,才能達到“脫胎換骨、脫殼換相”的不同功夫藝境。而能使自身筋骨能夠適用於攻防較技之用。而“抻筋拔骨”就是《拳經》中“補短截長”之說的“截長”。所謂“截長”就是“截”去筋骨的僵拙之力,而使筋骨通靈。這就是《越女論劍》中說的“開門閉戶,陰衰陽興”裏的“陰衰”。即“衰”其筋骨的僵拙,使筋骨通靈,才有攻防較技之用。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對人體“外形”最基本的要求是“柔弱無骨”。只有自身外形的“柔若無骨”才能適應拳術攻防較技時“隨其變化而用招法”的法則。柔者道之用,故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對於外形體的要求,必須達到“至柔”。老子曰:“骨弱筋柔則握固”,又因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乃中華拳道的法則。只有自身形體達到“柔弱無骨”的至柔藝境,才能有“柔曲”的走化,才能達到攻擊時率直的內氣之至剛之用。才能有“粘走相生,化打合壹”的功夫之虛靈妙境。傳統拳術的精髓亦在此。唐順之說:“百折連腰竟無骨”。孫祿堂說:“形體應當似水流”。皆肯定了傳統拳術外形的“柔弱無骨”才是真功夫。

為什麽筋要抻,骨要拔?而抻筋拔骨又同時說?

前賢雲: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與骨配合。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周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然而,人身之筋骨由胎稟而授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糜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種種不壹,悉由胎稟。而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豈可容其人之筋:“弛、攣、糜、弱、縮、壯、舒、勁”者存焉。必修拳道先於“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故先聖以力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合,筋縮者易之以長,筋糜者易之以壯,即棉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易之功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此其壹端,即形也。此所以有易筋之道理,有易筋之理,必然有伸筋之法。

前賢雲:自身其所以堅硬如石者,“骨”也,之所以變化通靈者,“骨節”也。骨節者,骨之空隙也,乃人體之壑谷,轉動之通靈敏捷,為神明所流註,“柔弱無骨”之藝境即指此而說。言“節節貫穿的柔行氣”的變化時;骨節處精神填實,則形如鋼鑄,如鐵如石,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氣力方全;此即言“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的“剛落點”的發勁之時。由此可知:骨質強度增大,骨堅如鐵石,此乃由“意斂內氣入骨”便可得之。而骨節的通靈變化,“肌膚骨節,處處開張”成最大的動變蓄勢,以使自身即時做到外形的“接骨鬥榫”,內勁的剛發之用,就需易骨功夫,包括各種“拔骨”功法之修煉才能得之。

以上述之論知道筋骨修煉之目的,而外形的筋勁骨力的修煉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故前賢將“筋骨”的修煉常結合而說,故有“抻筋拔骨”的說法,早有“展筋拔骨”之說,又有“抻筋拔力”之說。總之,皆是壹個意思。必須清楚的知道: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是“內氣、外形”合壹而以“以柔用剛”為用。內外匹配的完美合理是有層次之分的。修煉的層次不同,功夫藝境就不同,修煉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故“抻筋拔骨”也就適應各自內外匹配的層次,而是用不同的方法。而各種不同的“抻筋拔骨”的方法,現在又同時流傳在習拳者之中。因習拳者處在各個不同的層次,習拳者應根據自己的情況,適時采用相應的方法。

  • 上一篇:傳統文化800字左右的議論文
  • 下一篇:傳統電影的未來發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