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校本教研活動存在壹系列問題,嚴重制約了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和教師的專業發展。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1,學校教研的環境和氛圍不足。學校規模越來越大,年級組的管理職能越來越突出,但卻弱化了承擔教學和科研基本職能的教研組的作用。2.教研活動存在“任務多,深入探討少”、“以考試為中心”等諸多問題。教研活動比重最大的是“聽安排,辦具體事務”。與其核心工作“教學研究”相比,“管理”的色彩似乎濃厚,“教而不研”或“教而不研”是普遍現象。3.在教研活動過程中存在“問題意識差,溝通對話少”,教師缺乏真正的合作學習。有問題才有討論,沒有疑問,沒有不同的聲音。“妳好,我好,大家好”的討論只能是壹種形式,不能是真正的討論,更不能是教師的小組合作學習。4.教研形式比較單壹,主要包括組內交流活動和開班-講座-評課活動。在教研組內部的交流中,老師們經常關註老師的授課,討論如何通過老師的講課讓學生學好該學科的知識,如何給學生更好的應試技巧,讓學生在入學考試中取得高分,讓更多的學生升入條件更好的更高層次的學校。他們經常討論的是如何統壹教學進度,如何安排教學內容,選擇和使用什麽樣的教具,選擇什麽練習和習題。但對教師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師生關系、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態度和價值觀、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研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關註較少,對如何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研究較少。講座-講座-評價的好處是教師可以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創設真實的場景,對教學實踐進行具體的研究。應該說這種形式符合實踐-認知-理論的規律,有利於教師對某些問題的深入探討。但這種討論往往局限於本階級,討論和解決的是本階級的問題。在實際聽課評課過程中,教師大多就事論事,缺乏對壹般教學問題的研究和壹般規律的總結,很難得到舉壹反三的效果。在實際討論過程中,往往是壹言堂,教研組長和權威老師說了算,其余老師處於被動地位,沒有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研究局面。更有甚者,由於少數教師的研究意識不強,對這種研究活動有戒心,怕同事“批評”自己,傷了面子,也不喜歡別人聽自己的課,所以盡量避免聽課。即使強行發言,也是事先精心準備,在教學課堂上精心部署,先講什麽,後講什麽,學生要回答什麽問題,都是經過精心安排和多次排練的,這就使得公開課成了壹場公共戲劇。但是上課的老師知道是假的,沒有當面揭穿。在評課的時候,流於表面,言不由衷,或者只是唱贊歌,不談問題,或者避重就輕,說壹些“時機不當”“老師有點緊張”之類的不著邊際的問題,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5.教研活動中仍然出現“蘿蔔燒蘿蔔還是蘿蔔”的現象。由於上述原因的長期積累,教師對教研活動的興趣減弱了,總認為沒什麽可教的,沒什麽可研究的。有壹句“蘿蔔燒蘿蔔還是蘿蔔”,經考證還是原來的東西。6.教研組尚未成為壹種群眾性、合作性的研究實踐,與課改要求的校本研究還有很大差距。7.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確實缺乏教研的內在驅動力。我們的老師比較自省,缺乏開放自己,傾聽和回應,解決問題和難題的習慣和能力。教師經驗多反思少,缺乏被動反思,影響教研質量的提高。羅馬不是壹天建成的這些問題是長期積累下來的,不解決這些問題,就不可能提高教研活動的有效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二、提高校本教研活動有效性的策略要提高校本教研活動的有效性,最根本的是在教研組內部形成強大的教研圈,形成教研的內在驅動力和教研組的集體力,從小問題中“聚課堂”、探真題。1.建立有效的教研組是實現有效教學和科研的主要載體。建立有效的教研組需要教研組組長的創新行動和教研組教師的內在需求。教研組組長是實施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要喚醒本學科群每個教師的發展意識,引導本學科每個教師根據本學科的情況制定發展規劃。只有喚醒每壹位教師的發展意識,教師才能積極參與教研活動和教研,教研才能成為現實。因此,教研組必須關註教師的專業發展,把本學科的教師組織起來,集合組內教師的智慧,建設壹個有效的教研組。壹個有效的教研組,在面臨困難或改革時,往往采取以下應對方式:壹是以問題引導學習,不斷使日常教學工作出現問題,以群體腦力資源的再投入和沖擊解決新問題,壹系列地“咬尾巴”改進;第二,以差異推進,不斷督促每壹位教師在各自能力的最近發展區上限工作,通過與自己、與同行、理論、實踐四個對話,尋找差異,跨越培訓的門檻。這些獨特的應對工作和環境的方式,將有效地促進群體學習技能的形成和知識的享受與創造,有效地促進群體的專業發展。2.教師專業發展應走“專業指導、同伴互助、實踐反思”之路。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歷+反思。實踐反思已經成為教師成長的基本模式。實踐反思最重要的是建構行動與學習的聯系。實踐反思強調教師的主觀認識、教師的主動性和反思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心願望。當壹個教師停止了進壹步推動教研的內在動力,這種教研活動就變得沒有用了。很多老師重實踐輕反思,忙於備課、聽課、批改等低水平的重復性工作,沒有反思或者只有低水平的反思。教師不能寫“教學敘事”,把“敘事”等同於“反思”,把“教學反思”理解為如何解決問題。同時,教師的實踐反思需要同伴的幫助,從反思中學習,同伴的支持和挑戰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行之間的互助有利於縮小課程開發和教師實踐之間的差距,可以促成藝術交流和教學研究。尤其是在新課程條件下,如果沒有基於課程內容的先進理念的具體引導和對話,沒有專家和骨幹教師的協助和指導,同齡人之間的橫向互助就可能局限於同壹層次的重復,就會出現“蘿蔔燒蘿蔔還是蘿蔔燒”的現象。但需要指出的是,專業指導並不等同於專家的單方面指導,它是先進理念和實踐經驗的補充,同樣的指導。3.常規教研與專題教研相結合(1)常規教研活動,即開課、聽課、評課、課後反思,是提高教研活動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科教研組教師之間的交流主要表現在:課前備課、說課、課後交流。在教研互動過程中,要求教師努力做到“三實三訓四顯”,即目標要落實(兩基落實是基礎),方法要務實(符合學生實際,教師能學),班風要樸實(高於師範班,但不要表演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體現了信息傳遞、情感交流、思維碰撞、情感體驗。在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體現新的教學理念。教師通過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互動形式,探索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從而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師學習教材的水平。(2)加強主題教研活動的探索。在壹個活動前提出下壹個活動的主題,然後大家在下壹個活動中圍繞主題發言,開拓自己的思路。這些題目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如緒論、情境設計、問題設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小結的形成和表達、作業情境等。,也可以是針對某壹類型設計的,比如復習課、講座、評課,也可以是針對老師自己的問題設置的。主題式教研活動只有有主題、有核心、有內容,才是有效的。(3)主題的確立壹定要有針對性。如果教師存在問題,教研組要知道這個學科缺什麽教師。哪些因素制約著教師的專業發展?是知識結構不合理還是實踐經驗不豐富?是教材把握的問題還是課堂管理的問題?是教學理念落後還是教學方法落後?是反思不夠還是只是低級的反思?是缺少專家指導還是學習不夠主動等等。4.教研組的教研活動要轉變方向,重在“聚焦課堂”。自上世紀中葉以來,對課堂的研究經歷了這樣壹個過程:從工程研究到文化生態的整體研究,從接受教學與活動教學的對立到兩極張力的進展。人們的研究正在完成從外顯到內隱、從行為到心理、從局部到整體的轉變,逐漸形成全面關註課堂學習的格局,甚至有專家從這個角度提出了“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的觀點,“關註課堂”不僅是壹種研究趨勢,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所以教研組的教研活動中對課堂的研究無疑是最重要的。教研活動中的“關註課堂”主要應關註課堂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從細節入手,從小問題入手。(1)改變備課方式——備課。新課程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要求教師改變備課方式。教師必須在課前充分關註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反應,並擬定各種可能的相應對策。教師要註意花時間認真琢磨學生和生動活潑的課堂,不僅僅滿足於課堂上教材的透明和教材的深刻再現,還需要走到學生中間去,了解他們對教材的理解和需求,他們的興趣、知識儲備以及他們特別關註的壹些話題和社會現象,把課程標準的知識點有機地融入到這些學生的真實需求中去。教師備課就是以學生需求的話題為具體載體,以社會實踐的真實內容為附件,對教材進行重組,以自己的個性把握教材,全面為學生工作。這樣,教師的備課教案就需要用新的教學精神來改進,以增強其適應性。比如,教師要設計“學情分析”、“課內學生問題筆記”、“課後教學背誦與反思”等內容,通過課前認真分析思考,課中及時發現問題,課後總結反思補充,面向新課程。”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案的編寫不能再是傳統的重點難點分析和簡單的問答。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鼓勵老師寫“學習計劃”。教研組要依托備課組加強對教師備課的指導,在教研組內開展與教材內容相同的備課活動。根據不同教師對不同層次班級承擔的備課任務,主要找出教師在“為學習做準備”、“為問題做準備”和“為課後反思做準備”方面的特點。(2)提高課堂教學能力。課堂教學評價的重心正逐漸從“教”轉向“學”,教師應該認真思考自己在這種課堂上必須具備的教學能力。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對課堂的關註主要體現在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什麽,說了什麽,想了什麽,學了什麽,感受了什麽,理解了什麽。好課應該是學生“學”得好的課。也許在這堂課上,老師的口頭表達不完美,板書不漂亮,但給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所以這還是壹堂好課;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不夠重要。相反,我們應該嚴格要求教師具備過硬的教學基本功,因為這是他們成為教師的必要條件,是為人師的根本。這種課,老師的基本“教學能力”和過去有什麽區別?首先,要處理好對內和對外的關系。教師掌握教材還是很重要的,但是僅僅局限於掌握教材是絕對不夠的。學生自主實踐探究會引發各種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深入挖掘學科教材,追求知識深度;另壹方面,要盡量儲備相關學科的知識,拓寬知識的外延,努力做好跨學科的綜合知識整合。其次,要處理好生活與現實的關系。應辯證地看待課堂教學管理。以前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安靜聽講,默默思考,現在課堂上的沈默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參與。然而,“興奮”也是課堂教學的大忌。如何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保持“興奮”,和諧有序,“鬧而不亂”,讓學生進入壹種熱烈討論、辯論的自主學習氛圍,這是教師在課堂管理中面臨的新課題。第三,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要註意策略和靈活性,因為這種課堂可能不會按照教師事先設計好的環節進行,學生的自主或合作學習可能會打亂教師頭腦中固有的想法。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靈活調整教學步驟,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機智。總之,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3)實施跟蹤研究。教研關註課堂的方式有很多,“行動教育”是壹種可以借鑒的模式。它以課為載體,強調專業指導和行為跟進,通過共同經歷“原始行為階段、新設計階段、新行為階段”來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前兩個階段和後兩個階段的教師之間會有兩種不同類型的差距——而這也是教師更新觀念、調整行為的過程,教師在這個行動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這種行動研究可以在整個班級上進行,也可以在壹個個片段上進行;就課的類型而言,可以是新課、復習課、講座。而“零碎行動後續研究”更容易提高學科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科教研組必須努力打造這樣壹個平臺,通過傳統的開課、講課、評課的方法,對課堂教學全過程的某壹個環節進行專題研究。如導入、提問、情境創設、學生參與、合作討論等的有效性。問題產生於課堂,解決於課堂。(4)研究教學過程的細節。從“候課”開始,教師在上課前兩分鐘進入教室,要求學生主動候課。從等課到上課的介紹,教學過程的開展,活動的安排,合作學習的組織,然後是教學總結和課後反思。那麽這些環節又可以分成幾個小細節,從中可以研究問題。每壹次教研活動都可以解決壹個問題。這樣可以避免“教而不研”的情況。(5)研究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增加教學容量,引入熱點材料,提出有效問題,更直觀地將教學情況呈現給學生,但也存在唯多媒體的現象。很多老師上課沒有必要的板書,還丟粉筆字,以示教學特色和文化底蘊。實際上,多媒體只是教學中的壹種輔助手段。使用得當會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但是如何使用得當呢?教研組可以通過比較平行班來研究采用多媒體教學的程度,從而提出多媒體教學與課堂教學效益的相關性。5.在線教研——提高教研活動有效性的有效載體與傳統的教師圍坐在壹起侃侃而談的教研活動相比,近年來開展的在線教研為有效的教研活動提供了新的平臺。建立學科網站(學校網站中的網頁)、學科論壇、教師博客、教師博客群,實現教研互動和教學資源共享,引導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開展網上教研主要有幾種方式。壹種是同步線上教研,即利用論壇把傳統的教研活動搬到論壇上進行同步,讓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壹般步驟是:教研公告-教案討論-課後反思-自主評價-教研總結。第二種是基於主題的網上教研,即先確定某個主題,在論壇上討論,然後根據主題要求開壹節教研課,把課堂記錄放到網絡上讓大家學習評論,最後寫出自己的反思,總結主題討論的結果。三是案例式網絡教研,即以學校為單位,提供壹些各學科教學的典型案例,放到論壇上,供學科教師學習討論。四是主導網絡教研,即充分發揮教研人員、課題研究專家和骨幹教師的作用,回應壹線教師的困惑,匯聚新課程實施中的疑點和難點。第五,遠程合作網絡教研,即利用網絡就某壹項目開展區域學校之間的合作研究。第六,個性化在線教研,即隨著在線教研的普及和推廣,出現了很多自發的、個性化的在線教研,如個人教學思想、個人上課日誌等。當然,校本教研活動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只要是有效的,都是好的。只要教師有教研的需要,有自己成長的內需,充分發揮教研組的集體智慧,教研活動的有效性就會進壹步提高。
上一篇:傳統文化與語文學習的作文小論文形式600字下一篇:傳統風格的簡單材料